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李渔的研究,很长时间内集中在他的戏剧理论以及小说戏剧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李渔的人格、品格评议也逐渐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尤其是近十年左右成为李渔研究热点.本文以1998年--2008年间李渔品格研究成果为主,考察在李渔品格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学术进展及尚需延伸的学术空间,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渔白话短篇小说巧妙的结构设置是其小说情节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为探究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从巧合、误会、悬念、埋伏照应、"结构核"等结构手法入手,分析了李渔曲折离奇故事情节的构建方法,进而使读者更好地探讨和把握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3.
李渔的传奇作品《怜香伴》因涉及女性之间的同性情感,近年来备受关注。此剧的故事情节符合李渔"戒荒唐"和"脱窠臼"的创作理念,发掘出常人所不可道、不能道的题材。作者在题材选择上有着经济的压力和商业的考虑,真正意图仍在于"得便宜的莽儿郎美色全收"的大团圆结局,并借以阐发其"不妒"的主旨。  相似文献   

4.
李渔的喜剧继承了元杂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适应了当时市民的审美趣味,从而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他注意到了许多社会问题,又以喜剧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在插科打诨中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喜剧语言浅显易懂,生动风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他的喜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老来得子"是李渔重要的生平经历,亦在其话本小说《十二楼》《连城璧》中反复出现,是其话本小说"自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李渔话本小说中的"老来得子"情节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透射出李渔膝下无子时的焦灼心理,成为李渔自我安慰、自我解嘲的特殊方式。李渔在其话本小说中通过对亲子与继子、复兴与覆灭等与"老来得子"情节相关问题的书写,展现了"老来得子"情节的多重面相以及其敷衍、生发故事的强大叙事动能。此外,李渔在话本小说中灵活地添加了"老来得子"情节,"老来得子"或是作为一种背景或结果被放置于小说的开头或结局处;或是参与到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中,成为小说主要矛盾冲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抑或是驱使故事发展的起点与动力,显示出丰富的叙述功能。  相似文献   

6.
李渔的喜剧继承了元杂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适应了当时市民的审美趣味,从而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他注意到了许多社会问题,又以喜剧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在插科打诨中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喜剧语言浅显易懂,生动风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他的喜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渔崇尚戏曲曲文、音律和题材的通俗性,旨在使戏曲适合舞台搬演,适应观众的欣赏趣味,进而提高戏曲的接受效果。李渔对戏曲通俗性有辩证的认识。李渔崇尚通俗的戏曲接受观不仅具有构成戏曲理论的价值,而且具有匡时济俗的现实意义。在清代昆曲日趋典雅化的时代背景下,李渔持论公允,维护戏曲通俗性的本质,表现了难能可贵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与李渔作为闻名世界的文学家与戏曲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了同中有异的爱情观,通过比较《牡丹亭》的因梦生情与《十二楼》中《合影楼》的因影生情得出,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叛、对情的无限崇尚是李渔对汤显祖爱情观的继承,而李渔的更具个性解放意识则是对汤显祖爱情观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本人反复对照李渔的作品和《合锦回文传》,参阅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研究了大量明、清之际的才子佳人小说,从而得出结论.《合锦回文传》不是李渔所作。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杰作。它有众多的神魔形象,而猪八戒则是其中最具人情味的神魔形象。作者在展现其幽默滑稽的戏剧性形象时,又借他来表现那个时代底层人的反抗,宣扬人欲。八戒是文学史上一个幻中有真,可爱可敬的艺术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1.
运用“戏拟理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鲁迅作品中一些语言的独特用法,在某种意义上,鲁迅的深刻的革命精神不仅表现在其作品的思想内容上,更体现在他瓦解法规、出奇制胜的造词艺术上。  相似文献   

12.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作品大部分来自他自身的经历,气势恢弘,风格粗犷,表现细腻,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他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是他小说在写作方面、语言和技巧上的成就。本文通过对《永别了,武器》的分析,表现其独特的写作风格,从中分析了他的冰山文体式的简洁、含蓄、神秘的色彩和气氛所创造出的情境美学,采用了象征手法。文章还使文风服从作品主题和人物的需要,从而揭示了其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3.
王蒙是当代创作成绩斐然的作家之一,其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尤其是他新时期小说中的立体语言,在当今文坛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历年来学术界对黄图珌的关注点集中在戏曲和室内设计两个方面,其《看山阁闲笔》是一本与李渔的《闲情偶寄》几乎同时产生的小品文作品,然则尘封邺架长达260年,至今也很少被关注。纵观全书,内容丰富详赡,充分反映出黄图珌的精神思想和审美追求。全书处处透露出黄图珌的崇古思想,这既是时代影响下的产物,也是他追求"雅"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围城》是一部用喜剧手法表现的有深刻蕴含的哲学悲剧.其喜剧格调表现为讽刺性的人物群象;近于闹剧的情节;诙谐戏谑的议论类比和幽默调侃的语言.悲剧意蕴则表现在人物生存方式的深刻寓意和对人生终极目的的探讨上,作品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受和宇宙意识,其思想意蕴升华到了形而上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于守海 《甘肃科技》2010,26(21):107-110
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结合的表现形式,语言是声乐演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直接传递感情和思想感受,在兰州地区使用方言来表现民族的地域性的声乐作品具有优势,但表现艺术作品,普及大众喜爱传唱的声乐作品时,则会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这对用规范的汉语语言歌唱的学习及音乐文化的传承都有影响。这是长期困扰兰州声乐教学的一个棘手问题。通过对兰州地区汉语方言的成因研究,语言语音习惯特点分析,比较分析了兰州方言与普通话在声母、韵母、声调上的区别及纠正方法,对兰州地区声乐教学水平及声乐演唱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墨点表现在中国绘画中既是画家对客观物象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又是画家情感语言的极致表达,其丰富的表现功能,为画家提供了自由发挥的艺术空间。灵活把握和运用墨点的变化,可使作品达到境界层深、意蕴无穷的至高境地。  相似文献   

18.
王朔是近年崛起颇有影响但又很有争议的作家。在作品语言上,他集各种幽默表现手段于作品,利用变异、悖境、歧解、反套、岔断、杂糅等,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幽默语言特色,风格独特,手法奇巧。  相似文献   

19.
王骥德和李渔,虽处不同时代,但其戏曲理论在文体特征、文体创作、文体结构、文体批评、文体功用等方面大同小异.王骥德的戏曲理论给李渔的戏曲理论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李渔的戏曲理论奠定了基础.李渔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使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二者的戏曲理论为我国近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李渔曲论中的"重机趣",是李渔对戏曲语言机巧、生动、自然、幽默、风趣的重视,同时也是他对整个戏曲机巧自然、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审美风格的要求.李渔"重机趣"的提出,受到前人的影响,甚至与晚年李贽、袁宏道等人"趣"的审美追求一脉相承.李渔"重机趣"的提出,也是对戏曲娱乐功能的重视,这对当时及后来的戏曲艺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