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拉善高原晚第四纪高湖面与大湖期的再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乃昂  李卓仑  程弘毅  李育  黄银洲 《科学通报》2011,56(17):1367-1377
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湖泊演变和水文循环是第四纪科学研究的热点, 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存在一些争论, 其焦点之一就是晚更新世高湖面形成的时代. 通过对阿拉善高原的野外考察、岸堤测量及14C定年, 在该区域晚更新世高湖面与大湖期的研究上, 不仅获得了更多的地貌学、沉积学证据, 而且对高湖面的形成时期有了新的认识, 为开展干旱区水循环与水资源演变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考察发现, 居延海地区至少存在10道不同海拔高度的砂砾质岸堤, 吉兰泰盐湖西北岸发现至少存在4道古湖岸堤, 猪野泽东北岸存在9道砂砾质岸堤和一级湖成阶地. 对上述古湖岸堤中遗存的瓣鳃类、腹足类生物壳体等14C测年结果及雅布赖盐湖地层年代进行分析, 确证MIS 3阶段阿拉善高原存在最大高湖面. 现有的OSL年代数据虽然与已报道的14C年代及本研究的14C年代结果存在较大分歧, 甚至有些OSL年代结果不支持MIS 3阶段存在高湖面, 但不足以否定MIS 3阶段存在高湖面的基本结论. 这两种测年结果的差异很可能指示了两个不同时期在同一区域均存在高湖面, 也暗示了阿拉善高原可能在MIS 5阶段和MIS 3阶段早期均存在高湖面.  相似文献   

2.
距今42~18 ka腾格里沙漠古湖泊及古环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腾格里沙漠在距今约42-18^14C kaBP曾形成总面积超过20000km^2的湖泊,古湖泊的形成开始于42-37kaBP;在35-22kaBP期间古湖泊出现最高水位且居高波动,形成“腾格里大湖期”,22-20kaBP期间湖水位一度下降,但在20-18.6kaBP湖面再次有所升高,之后水位下降,至18kaBP大面积湖泊消失。大湖期湖泊以淡水至微咸水为特征,推测当时腾格里沙漠及邻区降水量显著增加;年均降水量比现今高250-350nm,年均气温较现今高1.5-3.0℃,为一较温暖的半湿润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3.
苍凉、辽阔的西部,以美丽迷人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宝藏,吸引着人们的脚步;西部还有许多奇特的自然现象和奇妙的传说,引起我们的好奇,湖怪,就是其中最神秘最扑朔迷离的謎团之一。西藏的湖怪西藏是西部最有魅力的地方。几千万年以前的地壳隆升,使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变成了青藏高原,同时也在那里造了许多湖泊。青藏高原,被视为地球上大小湖泊最密集的地区,也成为多出湖怪的地方。西藏的工布江达县有座大湖,叫错高湖。当地盛传这座湖里有湖怪,而且不少人称,自己亲眼见到过湖怪在水面上出没。当地人说,湖怪出现多是在下大雨的时候,湖面上先是起大雾,…  相似文献   

4.
王让会  黄青 《科学》2006,58(2):33-36
中国西部拥有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神奇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但同时也面临着干旱的气候、贫乏的水资源、稀少的植被、荒漠化的土地、频发的沙尘暴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事实上,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一度有过良好的状态。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受到开垦过度、人口剧增及自然条件变迁的影响,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特别是西部干旱区,脆弱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关注和推进西部干旱区生态建设,不仅对西部开发起着重大的作用,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发展也有着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阿拉善高原中全新世干旱事件的湖泊记录研究   总被引:50,自引:5,他引:45  
中国国内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 中国中全新世是一个夏季风盛行的温暖湿润时期, 称作全新世“最宜期”或“大暖期”. 内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的湖泊沉积和湖泊地貌则显示了一种相反的状况, 这一区域中全新世气候干旱, 黑河的终闾湖泊居延泽、石羊河的终闾湖泊潴野泽和腾格里沙漠东缘的头道湖均经历了湖泊缩小或干涸过程, 时代为距今7000 ~ 5000日历年. 潴野泽高分辨率(50年)的孢粉记录显示, 季风边缘区的石羊河流域, 特别是祁连山地的植被发生显著衰退, 降水减少. 中全新世的干旱事件存在于现代夏季风边缘区的较大范围, 包括阿拉善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内蒙古高原中东部, 甚至黄土高原南部, 指示了东亚夏季风在全新世期间的一次大衰退. 中全新世东亚夏季风衰退期间气候寒冷, 这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杨留法 《科学通报》1991,36(3):212-212
前几年,黄宝仁等在我国青海省青海湖区和河北省阳原县虎头梁等地区的第四纪某些湖相地层中发现了少量陆花介化石。至于陆花介在我国现代湖泊中的生存,至今尚未见有报道。 最近几年,笔者对我国各地区各类型许多较大湖泊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介形虫分析,结果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一些湖泊的表层沉积物中发现了现代陆花介的壳体,其中还发现了  相似文献   

7.
苍凉、辽阔的西部,以美丽迷人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宝藏吸引着人们的脚步;还有许多奇特的自然现象也引起我们的好奇,湖怪就是其中最神秘最扑朔迷离的谜团之一。西藏的湖怪西藏是西部最有魅力的地方。几千万年以前的地壳隆升,使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变成了青藏高原,同时也在那里造了许多湖泊。青藏高原视为地球上大小湖泊最密集的地区,也成为多出湖怪的地方。西藏的工布江达有个大湖,叫错高湖,当地盛传湖里有湖怪,而且不少人称自己亲眼见到过湖怪在水面上出没。当地人说,湖怪出现多是在下大雨的时候,湖面上先是起大雾,然后湖怪就出现了。巨大的湖怪…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界目前一般把西藏、青海、内蒙、宁夏、新疆、甘肃、云南、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作为不发达省区。我国西部广大的落后地区,可以明显看到存在着一些严重情况: 第一,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为止,我国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无论在科学、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别,而最重要的是表现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上,由此带来的人均消费水平、文化、科学等社会发展方面,西部省区也明显低于沿海发达地区。第二,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长期以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从今后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的发展趋势来看,前途也不容乐观。根据目前的国力来看,今后十八年,除能源、采  相似文献   

9.
飞向西部     
中国的西部包括西南和西北地区,其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5%,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绝大部分聚集在这里 西部拥有丰富的物产、水利、石油、煤炭、风力、太阳能、地热等资源大都居全国首位,在已查明的200余种金属、非金属矿藏中,西部诸省占有140多种。我国5大草原中有3个位于西部,这些地区可提供大量的肉奶制品。与我国西部接壤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共有16个,这种得天  相似文献   

10.
霍乱的发生与流行受降水量、气温、高程等多种气候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本文利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基于地理、气候环境要素对中国霍乱弧菌的适生度进行分析,并根据适生度分布图选取合适的阈值对中国发病风险进行分区预测.结果表明,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及西部四川盆地的霍乱弧菌适生度相对较高,而东北和西北部地区的霍乱弧菌适生度较低,在西北部地区,新疆盆地的霍乱弧菌适生度要比周边地区略高.降水量、气温、高程是影响我国霍乱分布的3个主要环境危险要素;相对湿度、与海洋的距离和气压对霍乱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日照时数及河网密度对其影响不大.利用ROC曲线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训练样本和测试数据的曲线下面积值在0.9以上,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明慧 《自然杂志》2002,24(5):283-285
每升湖水含盐量大于 3 5g的湖泊叫盐湖 ,它是湖泊发展到末期的一种特殊阶段的产物 .我国盐湖分为四个亚区 ,其中 90 %集中在西部地区 .盐湖中含有大量重要的盐类资源、特异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 .开发盐湖资源、发展“盐湖农业”投资少、见效快 ,盐湖产品有广泛的国内外市场 .本文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盐湖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黄河袭夺若尔盖古湖时代的沉积学依据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王云飞 《科学通报》1995,40(8):723-723
若尔盖盆地位于川西北,是伴随青藏高原隆起而形成的断陷盆地.海拔高程3400~3600m,地势南高北低起伏较小.现代黄河从西部流入盆地蜿蜒曲折,在接纳源于东南部山区的白河、黑河后折向西北,从玛曲县流出盆地进入峡谷区.研究峡谷区即为古黄河袭夺区,袭夺前的若尔盖盆地曾长期维持湖泊环境.作者于1992年在若尔盖县黑河牧场西南约3km的黑  相似文献   

13.
近3 万年来巴丹吉林沙漠的景观发育与雨量变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杨小平 《科学通报》2000,45(4):428-434
在对巴丹吉林沙漠不同地区进行了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数个高大沙山的地貌学、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对该地区近3万年来景观发育、雨量演变的过程和机制找到了新的证据,巴丹吉林沙漠的沙丘普遍具有4个代表较为湿润环境的古沙丘胶结面。依据测年数据推断,该沙漠地区在近3万年以来有过4次比现代湿润的时期。沙丘大面积的被固定和广布的古湖泊及湖岸阶地都说明,研究地区的气候在近3万年来有周期性的波动,这暗示着西风环流和东亚  相似文献   

14.
石羊河流域是中国西北地区环境变化与丝路文明演化的典型区域.基于大批学者的研究,目前对石羊河地区的气候、环境、文化形成了基础认识,但沉积地层指示的古湖泊演化过程,以及古文化更替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仍存在争议.本研究与前人采用单一采样点的研究方法不同,在石羊河流域沿中游红水河地区和下游猪野泽地区共连续采集13个剖面,建立了包含705个沉积样品, 129个AMS14C年代数据, 5460个古环境代用指标数据和12个历史文化遗址的数据库.结合TraCE-21 ka(The Transient Climate Evolution Experiment)和PMIP3(Paleoclimate Modeling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3)模拟,探讨晚冰期以来石羊河流域环境变化和古文化演变.研究发现,石羊河流域晚冰期以来环境持续变化;晚冰期到早全新世期间,古湖泊武始泽和猪野泽开始发育;中全新世时期,石羊河流域气候湿润,湖泊面积大、水位高;晚全新世干旱化使得湖泊退缩,河流下切;在干旱趋势下,马家窑、齐家文化逐渐消失,沙井文化(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兴起,匈奴...  相似文献   

15.
西藏纳木错1971~2004年湖泊面积变化及其原因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朱立平  谢曼平  吴艳红 《科学通报》2010,55(18):1789-1798
利用1970年航测地形图、1991和2004年二期影像数据、1971~2004年纳木错流域附近气象站点气象资料以及纳木错实测水深数据, 综合运用遥感、GIS技术、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 定量分析了近34年来纳木错湖面面积和水量的变化情况, 并从气象要素和水量平衡两方面对其变化原因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1971~2004年期间, 湖面面积从1920 km2增加到2015.38 km2, 增加速率为2.37 km2?a–1; 湖泊水量从783.23×108 m3增加到863.77×108 m3, 平均增加速率为2.37×108 m3?a–1. 其中, 湖面面积和水量在1992~2004年的增加速率(4.01 km2?a–1和3.61×108 m3?a–1)均明显大于其在1971~1991年的增加速率(2.06 km2?a–1和1.60×108 m3?a–1). 气象要素变化分析表明, 纳木错流域气温升高引起的冰川融水增加、流域降水量增长、湖面蒸发量减小共同构成了湖泊水量增加的原因. 从湖泊水量平衡来分析, 两个研究时段内, 湖面降水与陆面降水产生的径流补给分别占湖泊总补给量的63%和61.91%, 而冰川融水补给仅占总补给量的8.55%和11.48%, 显示降水是构成湖泊补给的主要来源; 从湖泊水量增加的原因来分析, 降水增加及其产生的径流对湖泊总补给增量的贡献率占46.67%, 而冰川融水增加对湖泊总补给增量的贡献率则高达52.86%. 湖泊蒸发与水量增加的比例显示, 湖泊总补给增量的95.71%贡献给湖泊水量的增加, 因此, 冰川融水增加在近期湖泊水量增加的比例占到50.6%左右, 显示气候变暖引起的冰川融水增加是引起近年纳木错湖面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不同类型湖泊温度季节性变化及其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湖泊是研究高原气候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系统相互关系的理想载体,但是目前对于高原湖泊现代过程研究仍然比较缺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对过去气候环境变化记录的指标意义和湖泊生态系统演替的深入理解.本研究对青藏高原西部淡水湖泊班公错和中部咸水湖泊达则错开展了为期1年的湖水温度监测,讨论其湖水分层、翻转等水文物理过程.数据显示班公错属于典型的双季对流混合型湖泊(dimictic lake),而达则错属于半对流湖泊(meromictic lake),可能与达则错深部湖水盐度较高有关.利用湖泊模型Lake Analyzer进一步确认达则错不完全混合是由湖水盐度梯度所致.现代湖泊温度监测为高原湖泊分类提供有效数据,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过去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演替提供了水文物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雷州半岛中晚全新世造礁珊瑚Sr/Ca比值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刚健 《科学通报》2004,49(17):1770-1775
通过分析两个取自雷州半岛南部的全新世珊瑚的高分辨率Sr/Ca比值, 重建了这两个历史时期(公元489~500年和公元前539~530年)月平均分辨率的表层海水温度记录. 结果显示, 公元前539~530年时段表层海水温度(SST)与现代基本相同, 代表相对温暖的气候; 而公元489~500年时段10年平均的冬、夏季SST与现代器测记录相比分别低2.9和1℃, 年均温度低2℃左右, 代表相对寒冷的气候. 这些珊瑚记录的气候特征与中国其他地区根据物候及历史记录获得的气候记录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两个取自雷州半岛南部的全新世珊瑚的高分辨率Sr/Ca比值,重建了这两个历史时期(公元489~500年和公元前539~530年)月平均分辨率的表层海水温度记录.结果显示,公元前539~530年时段表层海水温度(SST)与现代基本相同,代表相对温暖的气候;而公元489~500年时段10年平均的冬、夏季SST与现代器测记录相比分别低2.9和l℃,年均温度低2℃左右,代表相对寒冷的气候.这些珊瑚记录的气候特征与中国其他地区根据物候及历史记录获得的气候记录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盘星藻化石在我国第四纪湖相地层中频繁出现,但其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中的指示意义存在较大的争议.一些研究认为盘星藻大量的出现代表了湖泊变浅,一些研究则认为盘星藻主要集中在湖泊水深较大的区域.本文对位于云南中部的星云湖现代水样和湖床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盘星藻的分布状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湖面水体中盘星藻浓度在水平方向上随水深基本没有变化,在垂直方向上盘星藻在湖水底部浓度最大,推测可能与盘星藻重力沉降及波浪扰动底泥产生的再沉积作用有关;湖床表层沉积物中盘星藻含量与水深无明显关系.初步认为,在一些较大湖泊的沉积物中,盘星藻的分布与水深的关系可能是沉积过程造成的,较大湖泊中风浪的作用使得盘星藻趋中沉积非常明显;而湖水中是否有大量盘星藻生长可能与河流输入、水体营养化状态、水温、p H、盐度等水环境状态有关.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湖泊可能机制并不一样,没有统一的规律.因此,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中将盘星藻含量作为水深的指标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分析.星云湖过去3000年化石盘星藻含量的变化与沉积物粒度和磁化率指示的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变化趋势一致,且更敏感地响应了人类活动导致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察尔汗湖贝壳堤剖面长链支链烷烃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贝壳堤剖面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在古湖泊沉积中检测出含季碳的长链支链烷烃A~C系列化合物, 分别被确定为5,5-二乙基烷烃、6,6-二乙基烷烃、5-丁基, 5-乙基烷烃系列, 它们的相对丰度表现为A > B > C. 根据A, C系列为奇数碳分布, B系列为偶数碳分布, A系列的高值区域对应于B和C系列的高值区域的特征, 认为A, B和C来自相同生物源. 根据在剖面下部A系列丰度较低, 而在剖面上部湖泊咸化过程中A系列丰度较高来判断, 该系列化合物来自更适宜湖泊咸化过程中所存在的某种喜热的菌藻类. 从研究剖面变化趋势来看, 湖泊早期输入的有机质成熟度较高, A系列C23为主峰, 湖泊发育和晚期低成熟有机质比较丰富, 其主峰碳有向高碳数转移的趋势. 在剖面中A25/nC25比值在湖泊发育过程中其相对丰度存在明显差异, 反映了柴达木盆地该阶段湖泊演化过程与气候环境的特殊性, 表明这类支链烷烃的分布特征可能记录了湖泊演化历史过程中的环境信息, 这对恢复与重建剖面记录的气候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