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研究在含有Cu^2+和N-n-十二烷基-L-脯氨酸手性配体的乳状液膜体系中手性萃取分离氧氟沙星对映体的效果,以及外消旋体的初始浓度、表面活性剂与有机溶剂的体积配比、内外水相pH值、从外水相到内水相pH值梯度变化以及配位金属离子与体系温度对液膜手性分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乳状液膜手性分离最适宜的条件是:操作温度为20℃,Cu^2+为配位金属离子,Span-80和煤油体积比为11:89,OFLX外消旋体初始浓度为1.0mmol/L,内水相pH值为5.8,外水相pH值为3.0。  相似文献   

2.
用pH电位法研究了Cu(Ⅱ)-正己(辛)烷基亚氨二乙酸(H_2A)-氨基酸(氨基乙酸、DL-α-氨基丙酸、DL-α一氨基丁酸、β一氨基丙酸或DL-β-氨基丁酸,统以HB表示)体系的混配型配合物。导出了第一配体(正己(辛)烷基亚氨二乙酸根离子)与Cu(Ⅱ)(1:1)配合完全的[H]计算式。在25±0.1℃,μ=0.1(KNO_3)的条件下,测定了该体系的混配型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IgK_(CuAB)与第一配体的关系不大,而主要与第二配体有关;IgK_(CuAB)与Igβ_(CuB_2)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用8-羟基喹啉、醋酸铜与硅酸钠分别在四氢呋喃和甲醇溶液中反应,生成了两种8-羟基喹啉合铜的配合物.溶剂为四氢呋喃时得到了含有两个配位水的蓝色的晶体Cu(C9H6NO)2·(2H2O)(Ⅰ);溶剂为甲醇时得到的却是不含水的双核的黑色晶体Cu2(C9H6NO)4(Ⅱ),两种晶体的晶胞参数不同.该文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了8-羟基喹啉合铜晶体结构,并用红外、热重、元素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结构表征.单晶结构解析表明:两种配合物都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Ⅰ的晶胞参数为:a=12.9541(2)A,b=5.54060(10)A,c=11.4288(2)A,β=106.3950(10)°.配合物Ⅱ的晶胞参数为:a=10.6619(3)A,b=8.6201(3)A,c=15.2628(4)A,β=102.286(2)°.在这两种结构中,硅酸钠均没有参与配位.  相似文献   

4.
设计合成了2-[(2′-二茂铁基)-乙烯基]-8-羟基喹啉(1)、2-[(2′-BINOL基)-乙烯基]-8-羟基喹啉(2)及其金属铝配合物3和4.通过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谱(1 H NMR)等波谱测试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实现了目标化合物的合成;通过电子吸收光谱(UV-Vis-NIR)及荧光光谱(EP)对配体1、2以及配合物3、4进行了光物理性质研究.结果显示配体2对Al 3+离子具有强的选择识别功能,有望成为优良的离子识别添加剂;而配合物3在480nm处发出强蓝光,有望成为一种优良的蓝色电致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5.
硅胶法铜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描述了用N-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乙二胺(TPED)和2-醛基吡啶在铜离子存在的条件下修饰硅胶表面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对铜离子具有较强吸附能力和选择性的铜离子印迹聚合物,同时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对Cu^2+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6.
用自行制备的磺酰氯与8-氨基喹啉反应,得到十二烷基苯磺酰胺喹啉,并制得了二(十二烷基苯磺酰胺喹啉)合铜(Ⅱ)配合物。配合物用红外、^1H NMR和元素分析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7.
通过正硅酸乙酯(TEOS)与钛酸正丁酯(Ti(OC4H9)4)间的醇解反应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并观察了Cu^2+的浓度、体系的pH值等参数对Cu^2+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杂化材料中钛含量的增加,它们的比表面积随之增大.Cu^2+吸附实验表明:该类杂化材料确实能够吸附Cu^2+,而且不同比例的Si/Ti杂化材料对Cu^2+的吸附能力不同.因此该类杂化材料能够用于废水中Cu^2+的分离和回收,所以在废水处理等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水热条件下以2,6-二氰基吡啶和硝酸铜为原料合成了-种新型三维超分子配合物[Cu(PDC)(H20)2]2(H2PDC:2,6-吡啶二甲酸),并利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该配合物的结构组成和官能团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铜配合物[Cu(PDC)(H2O)2]2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Mr=529.36,a=4.717(2)A,b=10.339(5)A,c=17.972(9)A,α=81.142(8)°,β=83.341(6)°,γ=85.823(8)°,V=858.9(8)A3,Z=2,D=2.047mg/m3,F(000)=532,μ=2.397mm^-1.单晶结果表明:晶体分子中含2个不对称的类似结构单元,每个结构单元由1个铜(Ⅱ)离子、1个DPC配体和2个结晶水分子组成.分子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二维平面,该二维平面沿c轴以…ABABAB…形式堆积成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热方法合成2个基于5-(3-氨基苯基)四唑(apt-)配体的金属配合物[Pb2(phen)2(H2O)2(apt)4](Ⅰ)和[Zn2(phen)2(apt)2(N3)2]·H2O(Ⅱ),并进行结构表征和荧光性能的测定.结构研究表明:2个配合物均呈现双核的分子结构,其中配合物Ⅰ中1对apt-离子连接2个独立的PbⅡ八面体,配合物Ⅱ则由2个对称的叠氮离子连接2个中心对称的ZnⅡ离子,2个双核分子进一步通过氢键作用拓展形成二维超分子层.此外,2个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且表现出由金属到配体电荷转移的荧光发射峰,表明其在荧光材料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以铜离子为模板,用F44与多乙烯多胺反应制备了氨基交联铜模板螯合树脂,并测定了其对金属离子Cu^2 ,Ni^2 ,Zn^2 ,Cd^2 ,Pb^2 ,尤其对Hg^2 的吸附性能,研究了pH值、温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容量的影响,对吸附机理的初步探讨表明,吸附符合Boyd液膜扩散控制,Hg^2 的液膜扩散系数为0.0085。  相似文献   

11.
谢青 《河南科学》2002,20(1):24-26
室温下 ,在乙醇中通过取代反应合成了单核铜 (I)配合物 [Cu(PPh3 ) 2 (BH4 ) ],通过元素分析、电导、红外光谱 ,分子量测定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并经X -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结构 ,晶体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C2 /c ,a=2 4.776 (4 ) ,b =9.173(7) ,c =15 .5 6 4(2 ) ;β =116 .10 (1)° ,Z =4,V =3176 .73 3 ,F(0 0 0 ) =12 5 6 ,μ(MoKα) =8.11cm-1,Dc=1.2 6 g/cm3 ,M =6 0 2 .79,R =0 .0 39,Rw=0 .0 5 0 .研究结果表明中心铜原子由单齿配位的PPh3 和双齿配位的BH4 形成四面体配位结构。  相似文献   

12.
关于四苯卟啉(H_2TPP)及其第一过渡金属配合物(MTPP,M=Mn,FeCl,Co,Ni,Cu,Zn)对H~+通过W/NB界面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前文已作报道。本文研究上述两者对Fe~(3+)在W/NB界面迁移的影响,并根据实验事实提出可能的微观机理。 实验仪器、电化学测试方法及主要试剂的制备、纯化参照前文。主要结果如下。H_2TPP对Fe~(3+)在W/NB界面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选取1,9—二(2—氟代苯基)—2,5,8—三氮杂壬烷与铜(Ⅱ)的苯甲酸盐和硝酸盐,合成了两个新的配合物[Cu(C18H23F2N3)(C7H5O2)(H2O)](C7H5O2)·2(H2O)(1)和[Cu(C18H23F2N3)(NO3)2]·(H2O)1/2(2),并获得其单晶,测定了晶体结构.单晶衍射数据显示化合物(1)属三斜晶系Pi空间群,化合物(2)属单斜晶系Cc空间群  相似文献   

14.
在水热(溶剂热)条件下,以对苯二甲基二膦酸二乙酯(dixdp)为有机配体,分别以2,2'-联吡啶(bpy)及1,10-菲啰啉(phen)为辅助配体,合成了2个具有零维结构的有机膦酸铜化合物[Cu2(H2O)2(H2L)(bpy)2(H3L)2]·2H2O(1)及[Cu2(H2O)2(H2L)2(phen)2]·6H2O(2);其中dixdp在水热/溶剂热条件下发生原位水解反应生成对苯二甲基二膦酸(H4L)。化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P 21/n空间群,该化合物的每个中心离子Cu采用[CuO3N2]四方锥体几何配位,两个相邻金属中心Cu通过H3L-配体相连接形成0D双核铜单元。化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该化合物每个金属中心Cu也采用[CuO3N2]四方锥体几何配位,但不同的是化合物2中的两个相邻Cu原子通过H2L2-配体相连接形成双金属环单元。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芳酰腙、咪唑和铜(路再生)的三元配合物[CuL(Himdz)](H2L=2-羟基萘甲醛苯甲酰腙,Himdz=咪唑),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法确定了配合物结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中心金属通过酰腙配体的酚基氧原子、亚胺基氮原子、去质子酰胺氧原子以及咪唑的氮原子形成平面四方形的N2O2配位环境.在晶胞中,配合物通过N-H…N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6.
在B3LYP/6.31+G*水平研究了结合在腺嘌呤N7位的铜离子对腺嘌呤内及AT、AU碱基对间质子转移反应的影响。气相中铜离子有利于腺嘌呤内的质子转移,其中Cu2+的作用比Cu+的更明显。单水合铜离子的静电作用被水部分屏蔽,这不利于腺嘌呤分子内的质子转移反应。当Cu+与腺嘌呤N7位结合,同时水分子协助质子转移时,腺嘌呤内的质子转移反应将很容易发生。另一方面,本研究按单质子分步转移对铜离子影响碱基对间质子转移设计了两条路径:腺嘌呤先质子化再去质子化(Path1)和腺嘌呤先去质子化再质子化(Path2)。分析各构型的相对能发现:① 对Cu2+-AT(或Cu2+-AU)体系,Cu2+可以稳定碱基对间单质子转移后形成的离子碱基对构型,而且Cu2+导致各碱基酸性增加,有利于发生单质子转移;② 对Cu2+-AT体系,单质子转移反应的主路径为Path2,然而该反应生成的离子碱基对可以很容易地生成Cu2+-AT,所以Cu2+-AT更趋向于不发生质子转移,与[AT]+体系相比,Cu2+-AT体系也不发生双质子转移;③ 对Cu2+-AU体系,单双质子转移的反应均能发生,但双质子转移的反应比单质子转移的困难。与[AU]+体系相比,单质子转移反应中两条路径存在竞争,双质子转移路径更趋向于Path2。  相似文献   

17.
选取1,9-二(2-氟代苯基)-2,5,8一三氮杂壬烷与铜(Ⅱ)的苯甲酸盐和硝酸盐,合成了两个新的配合物[Cu(C18H23F2N3)(C7H5O2)(H2O)](C7H5O2)·2(H2O)(1)和[Cu(C18H23F2N3)(NO3)2]·(H2O)1/2(2),并获得其单晶,测定了晶体结构.单晶衍射数据显示化合物(1)属三斜晶系Pi空间群,化合物(2)属单斜晶系Cc空间群.  相似文献   

18.
通过难溶双氮桥联菲咯啉大环化合物H2HAPP的三氟醋酸盐在混合溶剂中的去质子化反应制备了该大环化合物的均相溶液,并且获得了该大环化合物的高分辨率紫外-可见光谱.利用pH滴定法研究了H2HAPP在二氯甲烷/甲醇(体积比为1:1)混合溶剂中的质子化反应.结果表明,该大环化合物环外的两个氮原子可以在不同pH值下分别被质子化.光谱滴定实验结果显示,在二氯甲烷/甲醇溶液体系中,Co^2 、Cu^2 和Zn^2 均容易与双氮桥联菲咯啉大环化合物进行均相配位反应.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直接沉淀法合成了具有六棱柱形貌的Cu2+掺杂ZnO双晶结构材料,研究了Cu2+的存在对ZnO双晶的形成及形貌的影响,发现溶液中存在的Cu2+物质的量浓度越高,获得的Zn(Cu)O材料粒径越大,形貌从细长棒形逐步变为短粗六方柱体,长径比也从10∶1变到1.2∶1.采用简单的碱腐蚀法获得了管状结构的Cu2+掺杂Zn(Cu)O材料,并探讨了管状结构的形成机理.Cu掺杂使得Zn(Cu)O样品的绿光发射由550 nm蓝移至520 nm附近,且强度大幅增加.形成管状结构使绿光发射进一步增强,该发射由Cu2+掺杂引起的样品内部的Cu2+与Cu+之间的相互转变引起.  相似文献   

20.
以柔性1,5-双(2-乙基苯并咪唑)戊烷(简称bep)为主配体,在1,3-金刚烷二乙酸(简称H2 ada)的调控下,通过与Zn2+进行自组装反应,合成了一种新颖的配合物材料{[Zn2(bep)(ada)2]2H2O}n.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材料为二维层状结构;完全失质子的金刚烷二乙酸离子采用单齿和螯合的双重配位模式连接Zn1和Zn2,构成一维双链结构;1,5-双(2-乙基苯并咪唑)戊烷采取反式构象将一维双链拓展成二维层.该配合物材料在280 ℃仍保持骨架完整,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配合物在激发波长285 nm下,在309 nm处显示了较强的荧光发射峰,可作为潜在的荧光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