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对当时边塞战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他的边塞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对当时边塞战争的态度。青年时代漫游边关,慷慨激昂,热情讴歌、积极支持保卫边关的战争;深入了解边塞和戍边士卒的现实情况后,他开始厌倦没完没了的开边战争;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他对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有了更深的认识,到晚年他更是明确反对穷兵黩武的开边、扩边战争。  相似文献   

2.
纳兰性德边塞词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身于满族贵族的纳兰性德是一个对故土,对边塞充满深情的人。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既描绘了边塞雄浑郁勃之美,又刻画了塞外的苍凉凄清。从他的边塞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进步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可以体会到词人无限幽怨和无尽伤感的原因。他的边塞词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其在为数不多的边塞词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王冲 《科技咨询导报》2007,(16):119-119
本文对高适,岑参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边塞诗歌,进行粗略的分析,对两位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分析其异同,他们的诗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也极具鲜明的艺术特征。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  相似文献   

4.
从简牍资料看,汉代边塞刑徒的组成较为复杂,包括弛刑徒和一至五岁刑期的徒;内地输送,本地居民及边塞戍卒犯罪则是边塞刑徒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关于唐代边塞诗的讨论中,无论对边塞诗持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各家,无不以初唐至玄宗一百多年对外用兵的性质作为评价边塞诗的前提条件。对于唐开元天宝以前的边塞战争,大家看法比较一致,认为基本上是唐王朝对外族侵略进扰的抵御、自卫。有争议的是开元天宝年间的边塞战争,历来古典文学工作者在接触这个问题时,很少能深入实际地认真研究,作出公允的结论,从而在这个时期的边塞诗和边塞诗人的评价问题上,造成了矛盾和混乱。吴学桓、王绶青的《边塞诗派评论质疑》(下称《质疑》,见《文学评沦》八○年第三期)有一段话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妨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6.
南北朝边塞乐府对初唐边塞乐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初唐边塞乐府同时更具有艺术独创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从“气骨”、“兴象”方面改变了诗歌的基本质素,在诗歌的王国中融进了体现时代审美心理与社会审美观念的纯属诗人自己的主体形象,开创了盛唐气象。  相似文献   

7.
边塞战争、军旅生活,是自《诗经》以来历代诗歌创作中常见的题材。唐代,尤其是盛唐,边塞诗歌和以写边塞诗见长的诗人,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多。其中,高适,岑参,习惯上被称为边塞诗歌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高适、岑参是唐代边塞诗的两个杰出代表,并称为“高岑”.他们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都描写了边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边塞战争,表达了自己投身边塞,建功立业的理想.但由于各自生活经历,个性气质,艺术手法,接受文学遗产影响的不同,使得两人的诗歌风格又具备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边塞闺情诗是边塞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诗从闺妇的独特视角观照战争中闺妇的内心情感。唐代前期的闺情诗多表达闺妇盼夫封侯的愿望,到中后期则是盼夫生还,思妇情感上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一个缩影。边塞闺情诗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读这些诗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整个唐代社会的变迁、人生观的改变和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0.
唐、清两代是古代西域边塞诗繁荣的两座高峰且各具特色 ,本文试图通过对唐、清两代西域边塞诗的比较分析 ,指出唐代主要开创了边塞山水诗 ,清代主要丰富了边塞风俗诗 ,两代都对西域的旅游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清代嘉道时期处在历史巨变的前夜,绵延两千年的传统学术发生着裂变重组,诗学思想也随之悄然变化。与学术精神的经世致用相联系,嘉道诗学突出诗歌的社会现实性;同学术的兼容、开放相一致,嘉道诗学不仅是对古代诗学思想的多元继承和总结,而且为诗学的近代化打开了疆界;和追求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相一致,嘉道诗学在士人人格崛起的基础上,强调“诗与人为一”的本质论;和创新的学术追求相一致,嘉道诗学倡导求变开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诗精神危机的表现之一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市场化的大潮造成人们价值观改变和社会的转型,也造成了新诗与时代的隔离、对生命意识的淡漠等。诗歌精神重建应当十分关注新诗的人文关怀精神,诗人应当提高自己的人格和艺术修养,诗歌应当与时代命脉交相促进,应当从个体的生命关怀出发,在对整个人类的关注中上升到一个新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13.
容美土家田氏土司诗人相当尊崇唐诗。他们或尊诗仙、学诗鬼、模义山;或模范边塞诗、拟作闺情体、寄情山水田园。这些土司诗人群对于唐诗的接受,与汉文化中心论、晚明时代文学思潮影响、土家文化与汉文化的共同性、土司诗人自身个性与遭遇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永嘉四灵具有深厚的名士情结。他们追慕东晋名士雅怀;追求日常生活的艺术化、情趣化,体悟超脱尘世的情怀,并通过"苦吟"诗歌标榜名士精神。永嘉四灵名士情结的形成,与南宋时代背景、四灵人生际遇及永嘉地域文化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唐诗诗体一般性研究和边塞诗研究的现状出发,初步界定了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的基本要素,并通过文字和电子文献,基本检索出了现存所有的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并对七古边塞诗人的戎旅经历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与诗人戎旅经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晚唐国运将弛,士气日丧,诗歌题材与创作倾向趋于嘲云戏月,刻翠粘红,轻视社会民生等问题的真实反映;艺术上,追求字句的精雕细刻,“观唐诗至此间,弊亦极矣”(辛文房《唐才子传》)。于濆在晚唐后期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能一反当时浮艳雕饰的诗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弊病及边塞问题,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相对于前人,有一定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毛泽东都是二十世纪的革命家,也是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他们的诗词成就非常突出。他们的诗词在革命情怀、英雄气概和创新上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呈现出各自的个性特点。相比较而言,毛泽东的诗词更能赢得广大的读者。将他们的诗词放到一起进行比较,相信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选择王夫之与金圣叹的诗论思想为比较,是因为二人分别代表了明末清初两种貌似不同的诗学理论:金圣叹以分解法论诗,强调诗的起承转合的文法;而王夫之则反对格套法式,主张情景交融,即景会心之作。但这两种相对的诗论,实则共同体现了古典诗论的基本精神,即有法与无法的体用不二之说,是乾坤之道在诗学领域中的体现,终而同归于易,二者互参,更可加深对古典诗学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王维是盛唐时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其清新婉丽的主导诗风与楚辞风格迥异,然其创作的骚体诗却明显承继了《九歌》传统,且更为重要的是他的骚体诗呈现出了一些与传统骚体不同的新特点,丰富了骚体诗的创作题材和表现内容,体现了骚体诗与盛唐山水诗的交融和相互渗透,成为骚体诗发展历程中独特的一环,具有一定的开拓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除夕”这一节俗学题材一直受到古人的重视。唐人创作了不少除夕诗,但却很少引起研究的注意。通过分析唐人除夕诗的内容及其蕴涵的传统化精神,可以揭示出不同时期除夕诗的审美特征,看出盛唐气象的逐步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