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哈贝马斯把现象学的“设计”和“兴趣”两个概念勾连起来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哲学视域,以之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严厉地批判了近代以来在技术认识兴趣导向下把自然视为“开采对象”的狭隘的科学主义意识,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应当以解放认识兴趣为导向把自然设计为人类的“生存伙伴”的新见解,从而构建起一种具有浓郁现象学气息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2.
扩展的解释学和文本的世界 --伊德与解释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德的技术哲学奠基于现象学和解释学的背景之中,他运用现象学和解释学来分析技术。在解释学问题上。他提出了“物质化的解释学”论题,要求把解释学扩展到非文本的范围内。这一论题在他的“扩展的解释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开。但是伊德所理解的“文本”远离了传统解释学的文本,从“文本”的范畴就可以看出他的扩展是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3.
作为日常生活惯用语的“讨论”这一词组,在哈贝马斯的著作中,是反复出现的重要概念,特别是论及到技术进步与人的解放关系问题时,更见他对“讨论’’的重视。这一现象值得探究。哈贝马斯之所以重视“讨论”,在于他通过语言研究,从意识哲学转向了交往哲学,从双重理性化的视野考察技术进步与人的解放关系,把“讨论”看作加强交往合理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密尔继承培根的排除归纳法的思想,提出著名的五种实验研究方法,并对因果关系给以定义,其定义的核心是普遍因果律.既然密尔不接受康德的先验理论,他就必须为普遍因果律的合理性给以经验主义的辩护.他把普遍因果律奠定在简单枚举法的基础之上,他的这一辩护一般被认为是不成功的.关于因果关系,密尔在休谟的两类事件恒常汇合的基础上加进了"无条件性"的限制.这一限制带来两个严重后果:使原因和结果之间的时间次序成为不必要的和使因果关系的载体由现象或事件变为实体与其属性.  相似文献   

5.
曾欢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5):39-42,82
无论是培根的知识统一、笛卡尔的普遍数学,还是霍布斯的物理主义,都源于一种对绝对确定性的寻求,并试图用一种“科学方法”使知识成为普遍的和永恒的绝对真理,于是,“科学方法”被赋予某种向政治、经济、文学等领域转移的能力,甚至获得了某种可以支配其他事物的地位,这是科学主义在17世纪萌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与系统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它要求人们把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作为一种有内在联系的动态复杂系统;而系统动力学则是人们研究和处理这种动态复杂系统的有效的认识和模拟实验工具。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达成共识与采用系统动力学对此进行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结合研制“长白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实际经验,对怎样用系统动力学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概略的阐述,并提出系统动力学之所以能成为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效工具,除了它具有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所具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征,以及其它定量方法和模型方法的普遍特征以外,还因为它具有一些独特的认识和方法论特征。笔者将这些特征概括为:直观形象观、逐步完善性、由简到繁性、合理猜测性和实验检验性。  相似文献   

7.
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语言”和“言语”混用的现象,词典在“语言”和“言语”定义上的不严格、不科学,是促成混淆使用的催化剂。作为科学术语,“语言”和“言语”,各有各的特定含义,语言学界有着严格的定义和使用约束。有必要严格框定“语言”和“言语”的内涵,重新对这两个语词进行定义,消除容易产生混淆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面临着自然科学所不曾遇到的三个“科学”困境,即本体论困境、认识论困境和方法论困境。实证主义、解释学和批判理论是社会科学摆脱困境而成为“科学”的三种选择,它们对社会科学的“科学”本质分别持不同观点。由于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影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成为“共同”科学呈现出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发展伦理学的价值革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发展模式是一种只有动力机制而缺少评价和规范机制的发展模式。它在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相当成功,而在解决“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的问题上却是失败的。发展伦理学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是对社会发展本身的价值关怀和伦理关怀,在对“自然价值”的理解上,发展伦理学克服了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的片面性,合理解决了自然界所具有的“工具性价值”与“环境价值”,“存在性价值”与“消费性价值”的内在冲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价值的,伦理的基础,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消费价值对使用价值的背离,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挥霍性的消费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消费方式和消费观的革命,把人类的利益,子孙后代的利益作为评价和规范社会发展的提高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尺度,是发展伦理学的终极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0.
试论自然科学通过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的一体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关于现代科学体系的门类结构问题,本文从客观世界的“自然-人-社会”的演化次序提出以人文科学为主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两翼的新观点,并从研究对象上揭示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和区别,阐述了自然科学通过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从世界1到世界4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宇宙在经历从自然物质(世界1)到主观精神(世界2)和客观知识(世界3)的三个演变阶段之后,终于在20世纪,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虚拟技术的推动下,借助逻辑、理念和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性,将光、电、色、能、数字与信息集于一体,将神话、哲学、科学、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和人类历史合而为一,共同构建了一个美妙无比、神奇无比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2.
普朗克的三重世界学说将世界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世界,即感觉世界、物理世界和实在世界.它将物理世界置于感觉世界和实在世界之间,并赋以本体论的意义.物理世界既是对感觉世界的描述,又是对实在世界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离开感觉世界,同时不断逼近实在世界.普朗克的三重世界学说是对柏拉图和康德二重世界理论的超越,蕴含着一种新型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3到虚拟世界的涌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人类已经开始创建一个崭新的世界——虚拟世界。如何确定这个世界的本体论地位以及它与物理世界的关系已成为当代哲学的前沿问题之一。本文从认定虚拟世界是对波普尔意义上的世界3的超越着手,提出了一种新的实在论——计算实在论。我们主张,实在的本质是计算,而虚拟实在和物理实在则是计算本质的两种实现方式,因此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在本体论上具有计算对等性。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进一步论证了虚拟世界的自主性和复杂性,并从它的可理解性反过来为物理世界的可知性作出了新辩护。  相似文献   

14.
论世界4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卡尔·波普尔曾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本文认为符码世界是世界4。世界4不是物理实体。也外在于主观意识,并且不同于世界3,是表征性的而不是反映性的。世界4也有别于语言,它是二阶性的符码。世界4是虚拟自然,是原生自然、人工自然之后的第三自然;世界4所创造的虚拟主体则是自然主体、身份主体和契约主体之后的第四主体。本文还批判了符码拜物教,指出文明的进步将消除符码拜物教。  相似文献   

15.
随着以网络技术和虚拟实在技术为基础的虚拟世界被快速地纳入到当代社会的生产体系,消费体系和文化体系之中,如何看待虚拟世界及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人们高度重视的一个基本话题,本文从社会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虚拟世界的本质及其与同实世界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秉承共生的理想将是克服目前对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关系理解上出现混沌化的一种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16.
17.
作为世界假设的语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哲学家Pepper的根隐喻理论是形式论、机械论、有机论和语境论这些世界假设的基础。形式论的根隐喻是形式的相似性,机械论的根隐喻是机器,有机论的根隐喻是有机生长,语境论的根隐喻是历史事件。语境论是Pepper极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整体论哲学学说,“变化”和“新奇”是其主要概念,并由这两个概念衍生出一套亚概念,用来说明事件的变化和发展。语境论的优点在于着眼于现实目标的分析,缺点是分析范围广,精确性弱。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一本美国出版的技术史年表提供的3329条数据,本文通过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世界技术成果时空分布的量化特征及世界技术中心的转移.从时空上看,世界技术中心是在转移的,转移顺序大体上是: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中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本文从技术门类层次上揭示了近现代世界技术中心转移规律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李约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约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的“李约瑟情结”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将李约瑟的贡献片面地理解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树碑立传;(2)将其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最终目的理解成回答“中国何以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问题;(3)为中国的历史由外国人书写的事实感到不安。因此,要想对这位当代文艺复兴式的学者有一更清楚的认识,就必须跳出中国的圈子来审视他的思想和工作;而要想看清“世界的李约瑟”,就得对“李约瑟的世界”有所了解。 所谓“李约瑟问题”并非始于李约瑟,早年来华的耶稣会士和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就已关注到中国社会与科技的“落后”问题,任鸿隽1915年的文章《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首开中国知识界讨论这一问题的先声,20世纪 40年代李约瑟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互相启发,构成他日后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一个重要动力。 受到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李约瑟成为一个“科学进步论”的坚定信奉者。他与当时在剑桥的一批左翼知识分子一样,对社会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相信科学是一种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这导致他投身反法西斯运动来到中国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其后又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的首任主席。但是李约瑟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基督教的博爱精神  相似文献   

20.
技术深深地介入世界3,既是世界3的集成、凝聚和"黑箱化",以此使知识得以传播和共事,又以特定方式参与世界3的构建,影响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