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宇宙中的氦     
氦(He)是一个重要的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上,氢独占鳌头,氦名列第二。在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它的含量也仅次于氢。它们合在一起占已观测到宇宙全部质量的98%以上,而其他上百种元素总共还不到2%。在恒星内部的热核反应中氦扮演一名主角。它对天体演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这样一  相似文献   

2.
<正>大爆炸后4亿年,宇宙中诞生了第一代恒星.理论预言,在这些星体熔炉中,原子核反应将大爆炸产生的氢和氦熔合成更重的元素,最终第一代恒星以超新星爆发形式结束其生命,并将其生成的灰烬抛洒到太空.理论预言第一代恒星燃烧剩下的灰烬具有一种独特的元素丰度分布.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与太阳丰度相比较,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丰度远小于相邻的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丰度.在万有引力的影响下,这些灰烬又形成下一代恒星,其中一部分小质量的恒星可能存活到现在,并将第一代恒  相似文献   

3.
一项新研究发现:宇宙中形成的第一批恒星不像当今的恒星这样发出光亮,它们可能是不可见的"暗恒星",暗物质粒子的互相残杀为之供应能量。研究人员称,那些恒星是极其庞大的。暗物质是不可见的,构成了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质。科学家们认为,暗物质在早期宇宙的演化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在第一批恒星的形成中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元素的起源     
近25年来,天文学家们一直在苦苦探求着元素的奥秘。研究人员大多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宇宙中所有氢、氦和微量的锂都产生于大爆炸之中。较重的核.从碳开始,则是在巨大的恒星内部(就象在大熔炉里)形成的,当这些恒星作为超新星爆发时它们便被抛入太空中。但是对于两种较轻的元素──铍和硼──和大量的锂的存在,还是无法解释。“在大爆炸和超新星之间产生的元素不是很普通的,因此它们的来历不是那么清楚”,芝加哥大学的天文学家道格拉斯·邓肯(DouglasK.Duncan)说。70年代初,天文学家们提出一种似乎可以解释这3种元素起源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天文学家们已观测到银河系中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恒星.这些恒星位于包围着银河系的球形银晕中,它们是150亿年前银河系形成时就诞生的最古老恒星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科学家最近观测到宇宙"旋转木马"VFTS102,这是迄今观测到自转速度最快的超大质量恒星,其赤道区域环绕轴心以每秒600千米的速度高速旋转。由于离心力作用,如此之高的自转速度几乎能将这颗恒星撕裂。VFTS102非常炽热,是一颗高度发光的恒星,亮度为太阳的10万倍。这颗恒星曾拥  相似文献   

7.
在元素中,氦是非常特别的。它的原子量仅次于氢,是第二个最轻的元素。在宇宙间,它的丰度也仅次于氢,是第二个数量最多的元素;一般恒星的能源都是来自氢聚变为氦。但是,在地球上它却是一种稀有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仅占0.0005%强。只有某些油气田产出的天然气中氦的含量多些,可以占7.6%。然而最叫人惊奇的还是  相似文献   

8.
贻方 《自然杂志》2006,28(3):181-181
科学家首次绘出宇宙背景光的偏振图,这些背景光是宇宙暴燃式诞生之初所发的光残存到今天的景象。新的观测表明,最早的一批恒星出现在大爆炸过后4亿年之时,这对用以说明宇宙如何成长的一些理论提出了严格的观测约束——这些理论认为,宇宙在不到万亿分之一秒的瞬间内,从大理石块那么大小快速发展成接近它目前的大小。  相似文献   

9.
由实际测量太阳中微子亏损,引出太阳可能就没产生这么多中微子,并通过催化核聚变提出反质子催化核聚变的设想。由此对太阳的能源机制引出了新想法,这对天体物理学(恒星演化及宇宙演化等)是个标新立异的想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北部幔源包体中稀有气体丰度和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徐胜  刘丛强 《科学通报》2002,47(2):141-146
报道了辽宁宽甸、吉林辉南和河北汉诺坝新生代玄武岩中幔源包体的稀有气体丰度和同位素组成。与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其他地区相比,我国东北部幔源包体具有较低的稀有气体丰度、类似或低于MORB的^3He/^4He比值、低于MORB的^40Ar/^36Ar比值、类似大气的^38Ar/^36Ar和Ne-Kr-Xe同位素组成等特征。这些结果表明我国东北部岩石圈地幔的不均一性,即存在类似于宽甸的亏损地幔和类似于辉南地区的富集地幔。3个地区低^40Ar/^36Ar比值可能暗示着岩石圈地幔中随板志消减而加入了大气稀有气体成分。  相似文献   

11.
<正>100多年前,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恒星。如今,这颗名为HD140283的恒星被确定为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之一,它距离地球186光年。科学家指出,宇宙大爆炸发生于137.7亿年前,HD140283是大爆炸之后形成的首批恒星之一。天文学家通过计算预测,这颗恒星的  相似文献   

12.
7800光年     
正天文学家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首次精确测量了地球与宇宙中古老天体系统之一——球状星团NGC 6397的距离。新研究有助于对宇宙年龄进行独立估算,使用的测量方法也将帮助天文学家改进恒星演化模型。NGC 6397是距离地球最近的球状星团之一,是宇宙大爆炸发生后不久即诞生的恒星群。最新测量表明,该星团距离地球7800光年,误差率仅为3%。在恒星模型中,地球到球状星团的准确距离可被用作参考值,用于  相似文献   

13.
星囚     
正距离地球二十光年远的地方,有一颗被人类命名为Gliese581的恒星。此刻,一艘月球大小的星舰正泊在它的内核里。星舰内,执行上校向最高统帅汇报:"统帅阁下,根据采集到的思维波显示,这里的智慧生命没有意识到观测的危害,显然,在将近一万年的生命长河中,它们都在浪费着观测资源。根据星际宪法,我们有权在不谈判的前提下将其囚禁。"两个宇宙时之后,这颗恒星表面同时闪现出无数个恐怖的耀斑,白光从血红的恒星内部迸射出来。  相似文献   

14.
<正>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科学家最近首次发现某些原始恒星(其质量为太阳质量的5.5万~5.6万倍)可能死得很不寻常。这类恒星的寿命不超过170万年,它们是宇宙中的第一代恒星。在死亡时,它们很可能会以超新星的形式彻底燃尽自己,不会留下剩余的黑洞。第一代恒星之所以令科学家特别感兴趣,是因为它们产生了首批重元素(除了氢和氦之外的其他化学元素)。在死亡过程中,它们把自己的化学产物喷射到外太空,为后面一代又一代恒星、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于2012年5月宣布,观测到一个黑洞吞噬一颗恒星。而科学家一直在怀疑,在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的中心,也潜伏着一个超大黑洞,它撕碎恒星,上演着一幕幕“宇宙谋杀大戏”。  相似文献   

16.
张坚 《科学通报》1994,39(8):720-720
自1965年首次探测到羟基(OH)脉泽源以来,天体脉泽源的观测与研究已成为研究恒星早期活动及晚期演化的有力手段.在目前已知的各种天体脉泽源中,OH脉泽源由于分布广、辐射强,并且与恒星早期形成和晚期演化关系最为密切,因而受到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习惯上将OH脉泽源分为两类.一类产生于恒星形成区,称为星际OH脉泽源.另一类产生于晚期恒星包层,称为恒星OH脉泽源.  相似文献   

17.
赵君亮 《自然杂志》2005,27(4):199-203
1054年7月4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到了一颗突然变亮的星星,这就是著名的蟹状星云超新星.超新星爆发是大质量恒星演化晚期的产物,在恒星物理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超新星的一些物理特性对于遥远天体的距离测定,以及对确定宇宙距离尺度和宇宙学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包括暗能量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恒星和银河     
视差和自行 太阳系是不是就等于整个宇宙呢?当然不是。在最遥远的行星外面,还有闪耀着的群星。 古人曾以为所有的恒星都位于相同的距离上。如果真是这样,它们就不会出现视差。为了测量恒星的视差,天文学家们不只是从相距数千千米的两个天文台进行观测,而是先在春天,然后再在秋天观测同一颗选定的恒星。在此期间,地球已经绕太阳转了半圈,所以两次观测  相似文献   

19.
大厂锡-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来源的He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对取自该矿床层状矿体和块状矿体的4件黄铁矿样品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的He同位素测定,^3He/^4He值为1.7-2.5Ra,反映了成矿流体中有地幔流体的混入,可能是海水与地幔流体混合的结果,类似于许多现代大洋底块状硫化物矿床,而与花岗岩有关的1件萤石样品的^3He/^4He值为0.7Ra,明显低于与层状太体和块状太体有关的成矿流体。两种流体可能具有不同的来源,因此层状和块状矿体的形成可能与花岗岩无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20.
贻方 《自然杂志》2007,29(1):6-6
银河系恒星之间广阔的空间并非空空如也的,而是沸腾着宇宙原始物质,既有来自正在爆燃的恒星的辐射,也有来自旋转的黑洞的辐射。这些爆燃的恒星中的一些正处于冷凝形成一个新的恒星或行星的过程。如今,天文学家首次探测到一个带有负电荷的分子,称之为阴离子。这种长期缺失的生命要素的发现,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有关星际化学的问题。射电天文学家通过分析微弱的射电信号已经发现130种不带电荷的中性分子,如碳、氢和氧等,以及14种带正电荷的分子。天文学家们一直尝试着寻找阴离子,因为它们是生命形成必需的要素——只有阴离子和其相对的阳离子结合才能产生有机物。目前确定详细的空间分子光谱仍然存在极大的困难。另外,高能辐射遍及整个宇宙空间,比如紫外线、X-射线、以及γ射线,而这些辐射更容易破坏产生阴离子所需的负电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