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脏》与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作品《琼斯皇》尽管创作时代不同、两位作家所处地域不同,作品体裁与创作方法也迥然有异,但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它们在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的互通之处与契合点。两位作者在其各自作品中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抨击,并对西方文明进程中黑暗与丑陋进行了无情揭露。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迥异的文化,《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分别是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描写血亲复仇的悲剧故事。比较这两个悲剧故事,可以看到它们在情节的表现、人物的刻画以及在丈中所宣扬的精神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这些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两部作品分别生长在中国伦理型社会和西方宗法型社会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土壤中。通过对这两种社会形态的分析,阐释产生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众多的复仇题材悲剧中,《哈姆雷特》可以说是西方的优秀代表,而《赵氏孤儿》亦被视为中国复仇题材悲剧的佼佼者。同为复仇题材的两部作品却在复仇强度、人物形象以及结局上存在鲜明的对比。通过探讨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意识对于作品产生不同结局的影响,旨在论证中国"大团圆式"悲剧应当成为世界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田红 《科技咨询导报》2013,(33):221-221
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莫尔在作品《乌托邦》中展现出来的“乌托邦”,中国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作品《桃花源记》中展示出来的“世外桃源”,指的都是同类内涵,具体指的是没有压迫、人民自由平等、团结友爱的幸福生活境界。虽然这两个词语的含义早已超出了单纯的文学含义,不但代表的是那种与世无争的社会环境,也代表了人们寻求精神世界的空灵之地。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了19世纪法国画家库尔贝的代表作《奥尔南的葬礼》与20世纪苏联/俄罗斯画家梅尔尼科夫的作品《波罗的海海军的誓言》,从形式与情感两方面分析这两部作品的图像意义、感知方式以及表现方法,由此论证了俄罗斯艺术与欧洲艺术在西方艺术史链条上的交融与互证.  相似文献   

6.
陆宏 《科技信息》2009,(36):I0151-I0152
本文通过西方《圣经》翻译与中国佛经翻译的简要历史阐述,试图理清这两条翻译主线,总结两部经典著作在翻译过程中的共同轨迹,由此对两部经学翻译作品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做以总结。  相似文献   

7.
《儿子与情人》是西方有名的成长小说之一。劳伦斯在作品中通过描写主人公保罗的成长背景和环境,刻画了他和母亲之间特殊、复杂、畸形的关系,并描述了他在成长中与两位女性伙伴的交往。作品艺术化地展现了弗洛伊德学说的"俄荻蒲斯情结",将其贯穿于保罗的整个成长过程,体现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心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启跸回銮图》和《伊苏斯之战》作为两幅反映中外重大历史题材的经典杰作,具有鲜明的艺术主体性。在艺术语言上,前者采用了散点透视和粉本模具法,构图布局严谨、疏密相间,色彩艳丽醇厚、对比鲜明;后者采用了焦点透视和石片镶嵌工艺,构图上轻下重、对比强烈,色彩中性暖色、温文尔雅。两幅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特定时代精神的主体性折光和作者个人精神情感的物态化表现。两幅作品隐藏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它们都是为统治政权服务,并蕴涵着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   

9.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一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作品中大量使用了西方文化符号,将诗意现实主义同主人公的生活意境有机联系在一起,再现了日本都市青年在彷徨和苦闷中尚存的浪漫主义自娱自乐生活精神。在这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东西方诗意现实主义的交汇与碰撞,让读者既体验到了西方文学的浪漫氛围,又看到了东方文化雕刻在青年一代身上的传统印记。  相似文献   

10.
亨利·詹姆斯是19世纪享誉世界的著名小说家、文学家和评论家,是心理分析小说流派的创始者之一,他的作品在西方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贵妇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讲述了主人公伊莎贝尔的爱情故事,本文着重对《贵妇画像》的第三空间叙事技巧进行解读,阐述小说作品中叙事的空间艺术。  相似文献   

11.
吴永平 《科技资讯》2007,(2):103-104
本文通过对《窦娥冤》与《奥瑟罗》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展示了关汉卿和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迥异的悲剧作品,展示了两位年轻、美貌、贞洁的姑娘窦娥和苔丝狄蒙娜不同的生命体验和生活追求,展示了东西方的思想、信仰和生活差异,以及独具韵味的戏剧魅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窦蛾冤》与《奥瑟罗》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展示了关汉卿和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迥异的悲剧作品,展示了两位年轻、美貌、贞洁的姑娘窦娥和苔丝狄蒙娜不同的生命体验和生活追求,展示了东西方的思想、信仰和生活差异,以及独具韵味的戏剧魅力。  相似文献   

13.
《德伯家的苔丝》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从苔丝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出《圣经》对哈代的影响。《圣经》的意旨已深深地渗透在《苔丝》这一作品中。甚至书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可以从《圣经》故事中找到原型。可以说,《圣经》在西方文化史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圣经》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4.
由于文化、语言方面的差异,西方各国在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书名变得洋腔洋调,有的与原作题目相去甚远。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原书早在300多年前就流传到外国。西方最早全译本是德文本,书名《强盗和士兵》,法译本为《中国的勇士》,英译本为《发生  相似文献   

15.
周广萍 《科技信息》2012,(34):I0100-I0101
美国唐人街是美国华裔聚居的社区,而华裔作品中的唐人街就诞生于中国传统和美国文化之中。雷庭招的作品《吃碗茶》就是一部描述中国早期移民在美国经历特殊生活的典型作品。本文拟通过对该文本的细读,从西方环境与东方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唐人街当时的社会氛围以及“一碗茶”双重含义出发,去分析作品中华裔美国人的“边缘化”身份。并从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和西方文明的“他者”这两种身份上的巨大落差上探究华裔男性在身份状态上的迷惘,生存状态上的艰难和心理状态上的矛盾失衡。  相似文献   

16.
王可为 《科技信息》2013,(24):294-295
《忆秦娥·娄山关》是作曲家田丰完成于1971年的大型交响乐合唱作品《为毛主席诗词谱曲五首》中的一首。对曲式与调式的继承发展、京剧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的融合等特色使其成为中国合唱史上出色的作品。本文通过对作品进行理论分析,探究作品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自成系统的一种新兴文体——言体,以独言、直言和论说作为文体特征,有格言警句型和专论型两种文本形态。格言警句型的作品有《老子》及《逸周书》、《文子》的某些篇目,专论型的言体作品见于《商君书》和《管子》。严格意义的言体作品集中存在的时间是有限的,从战国后期开始,言体作品出现泛化倾向,至汉代消融在政论文中。  相似文献   

18.
吴大志 《科技信息》2012,(20):205-206
"他者"是当代西方文论,尤其是后殖民理论话语中一个重要概念,是建构、确认和巩固殖民者自我形象不可缺少的一个对立面。文章从富于特色的"他者"立场出发,通过细读《等待野蛮人》、《耻》等作品,揭示后殖民语境下文化冲突的血腥一面,解读作品中主体与他者、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中心与边缘,强者与弱者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9.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苔丝的形象可以从《圣经》和西方古典文学中找到相关的原型人物,如耶稣、夏娃、约伯和美狄亚。本文通过原型批评对苔丝形象进行分析,以期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部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世界博览》2009,(8):12-12
一本目前正在畅销的,批判中国现实、阐述中西方关系症结的新书,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广泛共鸣或争议,这本书叫《中国不高兴》。西方友邦的名嘴或报刊杂志都对这一普通文化事件发表了“高论”。美国《时代》周刊认为,《中国不高兴》一书是在中国影响广泛的又一部民族主义畅销作品,并对中国急剧“膨胀”的民族主义力量感到担忧。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如同众多“忧虑过度”的西方媒体一样,更加“真切”地描述了西方世界的普遍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