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身份认同与建构中的文化主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殖民理论视域下的文化身份理论有值得我们研究和发展的地方;但是也有明显的不足,许多理论构想(例如"文化杂交")没有充分意识到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与建构中的主体意识.文化身份只有被放置在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异族文化相互杂陈的关系中,才能进行有效的定位.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建构,应该站在一种开放的民族立场上,在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进行重新定义和创造.  相似文献   

2.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它是土家族生产劳动和祭祀文化的生动反映,体现了土家族自强自信的奋斗精神,同时发挥了凝聚人心和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多元文化复合体,土家族摆手舞具有珍贵的民族历史价值、体育健身价值、娱乐休闲价值.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概念来解释黑人经验,它指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两种种族和两种文化身份,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通过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双重意识”的不同体现,生动地表现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性以及黑人作家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只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正确地“确认身份”。  相似文献   

4.
在法国的殖民统治下,新兴的老挝精英阶层时常感慨于老挝没有自己主体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他们迫切希望老挝能有独立、统一的身份符号。20世纪上半叶,菲特萨拉特王子首次提出建构民族国家身份的构想,随后,在王子等人的倡导下,老挝精英阶层利用法国"去暹罗化"举措的间隙,开展了对民族国家身份的建构运动,其内容包括了文化、宗教、民族三种身份的建构,共同奠定了老挝民族国家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5.
阿来与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都以族裔身份书写着体现自己民族生存状态和文化记忆的文学。他们的小说是对民族文化形态、生活形态及人性形态的言说。两位作家把民间文学和宗教元素纳入到小说的创作中,突出了他们的民族性但又透露出隐忧。因为在现代性进程中,自己的民族被强势的外来文明冲击,民族文化在流逝,人性在畸变,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这些导致作家身份认同呈现出一种"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6.
民族不仅是一种地域的限定和文化特征的指称,更是一种话语建构的产物,存在于大众的想象与媒介的叙事之中。电视媒体与奥运体育的联姻,使奥运会超越了单纯的竞技比拼和体育精神的传播,成为强化民族身份话语的重要机制和力量。电视媒体对民族身份的建构是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塑造以及奥运会的仪式功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广西边疆地区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与社会文化色彩,翻译活动有助于传播壮族及其他少数族裔古老历史及璀璨文化,也是增强边疆地区民族身份认同感的重要途径。然而,民俗文化翻译在边疆民俗文化对外传播中仍是一种派生的语际转换活动,导致标识民族身份的异质性语言文化无法得到较好的彰显与传播,因此采用互补翻译策略既有裨于壮族及其他少数族裔重塑其独特的文化身份,也可促进边疆民俗文化在东西方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与他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发端,它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呈现符号,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宗教构建着一个民族的独特身份。"林中空地"是一处独特的空间,以其特殊的宗教仪式构建着一个黑人族群的宗教身份。白人集团——"空间表征"的构想者和书写者——以基督大爱的名义,介入黑人的空间,规训社会空间的秩序。于是,基督大爱完成了《宠儿》中黑人们的宗教身份的解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显示了对当代美国黑人身份属性的担忧,从而展示了美国黑人在黑白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中所经历的困境。本文努力尝试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小说《所罗门之歌》中不同的黑人对自己黑人文化身份的认同过程,使读者们能够重新认识黑人文化的前景。本文观点认为:黑人成员只有回归自己的黑人文化传统,立足过去,面对现实,抵制在当今社会使其文化沦落的"边缘文化"地位,才能弘扬黑人的民族文化,重塑民族自豪感,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摆脱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0.
在厄普代克的作品中,《政变》是唯一一部完全以黑人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非洲黑人青年埃勒的两次生命之旅,一次是他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次是他返回故乡寻找前国王的头颅.埃勒试图通过个体的寻求来纯洁自己的民族文化,但是,他因为无法确认自身的身份,所以也无法领导自己的民族找到身份.  相似文献   

11.
母题表述的是一种集体的文化意识,源自于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集体记忆和民族传统意识。母题中蕴涵的民族文化积淀决定了作品的文化倾向和人物的文化身份。希伯来文化一直是索尔贝娄的创作母题,它决定了贝娄的写作风格、语言表达、人物呈现和主题展开。对希伯来文化的认同使贝娄摆脱了边缘人的困境,成为一个超越种族和文化限制的人类作家。  相似文献   

12.
如何使外语学习者进行合理的文化身份建构,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并积极传播民族文化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外语教学应通过强化学习者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引导学习者在鉴别中扬弃以及重视与目的文化的理解与沟通,自觉在冲突中走向对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范围解决民族问题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类是把民族问题作为文化问题来解决,另一类是当做社会问题来处理。前者基于争取身份承认的政治诉求,后者基于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制度诉求,通过比较两种民族政策的历史过程,阐述政治经济诉求与文化诉求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澄清民族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殖民文学的发轫之作.它不仅生动讲述了鲁滨逊开拓荒岛的详细过程,也描绘了他驯服改造原始部族人"星期五"的手段和策略.鲁滨逊以枪炮为后盾,从语言和宗教信仰两方面对"星期五"进行了文化改造,使其丧失了原有的民族文化身份.本文从二元对立的殖民话语出发解读"星期五"民族文化身份的丧失.这为我们重读经典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我们审视殖民者的文化统治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5.
文化殖民语境下的翻译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翻译都有意无意地成为西方文化殖民的一种手段.而传统上对“忠实”的强调又常常使得第三世界国家难以脱离被殖民化的危险.翻译目的论对翻译目标(目的)的强调为翻译实践中的消解文化殖民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认为以目的论来观照西方的翻译实践,通过能动的、围绕目标的翻译策略,有利于中国在后殖民背景中保持自己的民族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中记录历史,在文学中重新发掘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根源,对确立民族文化身份,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意义重大。全球一体化让不同族裔的文化互相影响、渗透,强势文化不断冲击、侵略弱势文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文学和文字的记忆场来寻找、传递、构建属于本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发扬、重构新的民族文化身份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因此备受学界关注,成为文学与史学交叉研究的创新热点。  相似文献   

17.
民族身份的实质是对民族关系的界定.与殖民文学和反殖民文学不同,后殖民文学摒弃了二元对立叙事模式,而采用含混叙事模式探索民族身份,界定民族关系.加拿大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吉的小说《英国病人》以二战为背景,对英国、加拿大、匈牙利、印度之间的民族关系及文化关系进行探讨比较,委婉含蓄地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探索东西方民族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可能性,折射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流散作家对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的洞察和对世界和平的期盼,堪称后殖民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8.
刘三姐山歌文化为壮民族建构了一个巨大的身份、民族和文化的非对抗性的认同空间,这一文化认同空间决定了壮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及和平共处的历史与现状。它不仅是刘三姐山歌文化富有生命力的深层底蕴,亦为解决当今世界的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冲突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描写了强势文化对黑人文化的侵蚀,揭示了在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重压下,白人的文化霸权以及黑人对自身身份的质疑和否定,同时也谴责了殖民主义的种种摧残行为,力图唤醒黑人民族的自我意识,建立黑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相似文献   

20.
在美丽乡村建设社区营造的背景下,以保靖县阿扎河村异地瑶族聚落文化为例,探讨了民族文化的变迁与重构.阿扎河居民用自己的智慧通过多重路径建构出极具表现力且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达到身份认同的目的.其对于社区文化重构的“主人翁意识”,是外部资源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石.整个社区齐心协力,形成本民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当下社区营造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