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程建锋 《科技信息》2009,(4):71-71,66
《大地》作为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的代表作,描写了中国旧式的中国农民形象。本文从王龙与土地的关系和其妻子阿兰在名字、体貌和品性方面具有的地母特征的角度,来分析他们的神话原型,进而揭示了王龙与其妻子的深层关系,从而更能体会到作品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2.
赛珍珠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并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发挥巨大作用。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于赛珍珠及其重要代表作《大地》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作为一名小说家,人道主义者以及慈善家,中国学者越来越关注这位女作家以及代表作《大地》也是不言而喻的。土地是《大地》的灵魂,在文中起着贯穿结构的作用。土地既是一个宏大的意象,也是一个连续的主题。小说中,赛珍珠塑造了她所理解的中国农民形象,她抓住了中国农民与土地不可须臾分离的关系,成功地描写了中国农民独特的性格和命运。本文运用生态文学理论为理论支撑,以赛珍珠的《大地》为主要蓝本,探讨了以王龙为代表的中国农民这样一种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3.
李澍 《科技资讯》2012,(14):246-246
李白笔下的自然风景与其内在的精神情感和返璞归真的生命意向融合为一。他在诗中所传达的,无论是对大自然的崇尚敬畏之情,热爱欣赏之情、还是天人合一的情怀,无一不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生态意识的折射,而这些又与现代社会关于生态问题的普遍价值观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4.
凯蒂,亲爱的朋友:谢谢你的来信.你信中说:"你问我为什么喜欢大自然,为什么喜欢和热爱大自然的人交朋友?怎么说呢,为什么热爱大自然?为什么不?人怎能不热爱大自然?人怎能不与热爱大自然的人交朋友?"你好像没有,实际上已经回答了我的问题.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文化层次,对大自然的理解是不相同的.你认为不成问题的问题,在我们可能就是很大的问题.你也看到,在中国不爱护自然的现象是普遍的.这一点,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也有感觉,但不  相似文献   

5.
在《大自然》创刊10周年之际,我们对杂志编辑部的同志们.对支持、爱护《大自然》的广大作者、读者,表示最热烈的祝贺!10年来,《大自然》在帮助人们了解、认识、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等方面,不懈努力,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野生动植物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系统的重要基地.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大自然》在介绍、宣传保护国家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开展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方针政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很大  相似文献   

6.
《热爱生命》作为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延续了他"北方故事"的创作主题。在尼采"超人"哲学和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杰克·伦敦在作品中揭示了人在复杂生存环境中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热爱生命》中展现的杰克·伦敦的生命观进行解读,通过描述淘金者"他"凭借自己的生存本能、顽强意志、坚定信念,以及乐观的心态在荒野中艰难求生的经历,揭示了生命的宝贵,谱写出一首伟大的生命赞歌。  相似文献   

7.
反映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原译名《大地上的房子》the houseon the earth)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于三十年代完成的.该书由《大地》(1931)、《儿子》(1932)、《分家》(1935)三部分组成.赛珍珠“因其杰出的传纪作品”①而获得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世界3大顶尖刊物《Science》、《Nature》及《Proceeding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PANS)近5年的土地变化及其有关重要论文检索与归纳,并在参阅了其他有关重要期刊后,简要回顾了由土地利用或覆盖变化(LUCC)研究到土地变化科学(land change science,LCS)的产生过程,特别提出了因全球变化研究而发现土地变化重要性是LCS产生的科学原因.随后,提出了当前土地变化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可持续性影响评估(sustainability impact assessment,SIA),并指出跨学科、创新地认识土地利用的生态、社会、经济等多功能(MLUs),且以土地利用多功能(LUFs)概念为框架,定量构建综合SIA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
李娟的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关注全球环境危机背景下边疆阿勒泰戈壁地区的生态、生产与生活状况.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作品中环境变化与人类情感的主题,再现地景变迁与地方依附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展现边民极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土地情感;同时分析李娟生态人文书写的伦理、美学与哲学内涵,坚持社会、心灵、自然交融的生态整体观念,倡导人、动物、植物及土地共生共存的大地伦理,并指出人类回归自然、诗意栖居的策略及路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沃尔顿湖》这部作品,揭示了其作者梭罗对大自然的热爱,阐述了他对自然的二重性观点的认识:自然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指出了书中充满了象征意义的描述,显示了沃尔顿湖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是众多文学作品创作的对象。美国著名自然主义学者爱默生以其不朽之作《论自然》(Nature)充分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并诠释了他对于自然的哲学理念。爱默生的自然观一方面是指哲学上的自然观,另一方面是指一般概念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是旧式农民运动的最高峰。洪秀全领导农民借用了西方的基督教猛烈抨击了封建纲常名教和封建制度 ,这在以前的农民运动中也是没有的 ,是鸦片战争后中西关系上的一件大事。他把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在后期 ,洪仁制定了《资政新篇》。他站在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上 ,不仅为农民运动指出了一条不同于以往旧式农民运动的道路 ,而且在中西文化碰撞之际为中国指出了一条新路。他认为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走资本主义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阿城,曾经以《棋王》、《树王》、《孩子王》、《树桩》、《遍地风流》等作品蜚声文坛,而这些小说中包含着大量的生态文学信息。无论是《棋王》中"天人合一"道家哲学的体现,还是《树王》、《树桩》所体现的对大自然破坏的反思,抑或《遍地风流》中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生态观,都强烈地散发着生态文学的内涵和特质,本文就是在生态文学批评视野下对阿城小说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4.
人类正面临生态危机的威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成为当今压倒一切的生存问题。生态哲学、生态美学应运而生,本文就试从生态美学的角度,选取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研究《诗经》,了解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朴素的生态观念,了解他们审美地观物待物的方式,学习他们纵情于大自然之中,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对话交流,乐于遵循自然循环轮回的生活态度。诗与思同源,《诗经》之思是无邪的,生态的,《诗经》之诗自然也是无邪的、生态的。《诗经》之诗人,运无邪、生态之思,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如此运思,如此作诗,如此对待自然、思考宇宙人生的态度,恰恰是我们所汲汲以求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5.
基于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评价,揭示土地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而对不同土地资源和不同农业区土地资源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差异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空间差异显著,高度生态敏感区集中在4个区域:北方干旱/半干旱沙漠(地)的土地沙化敏感区、黄土高...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2008,(2)
为进一步增强和促进本刊与读者的联系,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传播快、覆盖面广、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的优势,为全国热爱《大自然》杂志、热爱环境保护的人们创建良好的交流平台,由本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贫困连片山区影响农民土地流转的因素,以湖北省咸丰县为例,利用实地调研数据为样本,采用回归分析法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农民对受转方的信任度与农民土地流转意愿正相关,农民更愿意把土地流转给自己信任度高的亲戚朋友;(2)农民对"土地养老"观念认同度与贫困连片山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负相关,对"土地养老"观念认同度越高的农民越不愿意流出自己土地;(3)对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了解程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贫困连片山区农民对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农民对受转方的信任度和对"土地养老"观念认同度,进而影响贫困连片山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试从生态批评角度管窥《蝇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关系为切入点,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新兴的生态文学批评理论要旨,解读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名著《蝇王》。指出戈尔丁在小说中通过对荒岛美景、孩子回归自然以及荒岛残忍暴行的刻画,表达了其向往回归大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拂去新冠阴霾,迎来四季如常.带着这份希冀,《大自然》翻开了新的一页.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并深远影响着国家发展及人类健康.走进大自然,关注生态与环境保护,本期策划了"特别关注:生态与环境保护"专栏,系列介绍最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生物协同演化、动植物与环境互动以及人...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笔下总有自已最熟悉、因而也最容易生色的人物.在《呐喊》和《彷徨》中,鲁迅显示了他对当时中国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大系列人物的深刻认识.而在知识分子这一人物系列中,鲁迅对教师这个阶层体察得尤为准确细致.这无疑与他青少年时期同教师的接触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与他前后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教师生涯密切相连.教师,是鲁迅一生中从事过的两个职业之一(另一个职业是作家).对教师,鲁迅有着深刻的心理感受.多年来,学术界从这个角度来透视鲁迅作品一直注意不够.由此窥测到鲁迅作堂奥之一角,是本文试图达到的目的.鲁迅笔下的教师形象主要出现在他的小说散文里.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就是以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