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峡蓄水后城陵矶水位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50年实测水沙资料分析表明,城陵矶水位变化取决于螺山-汉口河段冲淤量.三峡蓄水后,螺山-汉口河段冲淤量又取决于宜昌下泄和宜昌-城陵矶河段冲起的粗沙量(d〉0.085mm)及汉口(扣除汉江)粗沙输沙量.通过估算三峡蓄水后宜昌-城陵矶河段粗沙冲刷量和汉口(扣除汉江)粗沙输沙量,表明螺山-汉口河段最大冲刷约9.5×10^8t,螺山流量为10000-60000m^3/s时,城陵矶水位下降约1.26-0.32m,并且随着螺山流量的增大,城陵矶水位下降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地表水回补地下水对地下水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本文以北京密怀顺地区南水北调水回补地下水工程为例,利用对应分析法分析了回补后11个监测井的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15—2016年间在北京潮白河密怀顺段,南水北调累计向潮白河补水4 413万m3,河道补水后入渗量为4 362.2万m3,占总调水量的94%;2)地下水水位抬升明显,近河道监测井最大升幅达到13.98 m;3)由于回补水质较好,以及包气带和含水层的过滤作用,地下水回补后地下水水质得到改善.本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密怀顺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三峡电站汛期调峰对两坝间通航条件影响试验研究成果表明:三峡电站汛期调峰具有流量大,流量变幅大,水位波动强等特点,电站调峰过程中两坝间河段沿程流速、比降较枯水期调峰显著增大,对航运的影响更为明显.在三峡电站日均下泄流量10 000~15 000 m3/s时,两坝间河段的航行条件尚能满足万吨级船队的航行要求,但日均流量为20 000 m3/s时,两坝间重点滩段的流速、比降,已接近或超过万吨级船队的允许值,船队上行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4.
水沙调控是解决黄河上游宁夏至内蒙古河道淤积萎缩、凌汛威胁的重要措施.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考虑水沙情势和流域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研究了黄河上游不同水沙调控模式及其调控效果.现状调控模式,未来宁蒙河段处于淤积态势,年平均淤积量0.59×108t,最小平滩流量减小到1 000m3/s.调整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调控模式,对减少宁蒙河段淤积、恢复中水河槽有一定作用,但淤积态势未发生调整,龙刘水库汛期少蓄水25×108~40×108m3,宁蒙河段年均淤积量为0.36×108~0.44×108t,同时影响流域供水、发电.在黄河上游黑山峡河段建设水库,与现状工程联合拦沙和调水调沙运用,协调水沙关系,一级开发方案可在100a内使宁蒙河道基本不淤积,最小平滩流量恢复并维持在2 500m3/s;二级开发方案可在水库运用50a内使宁蒙河段不淤积,最小平滩流量恢复并维持在2 500m3/s...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三峡水库消落期不同出库流量与洞庭湖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加权可利用面积之间的关系,选取水深和流速作为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关键影响因子,建立生境适宜性曲线,基于物理栖息地模型定量评估鱼类产卵生境适宜性的空间变化特征,并量化鱼类产卵所需的适宜生态流量。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消落期增加出库流量对洞庭湖的水位及流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对东洞庭湖的影响明显,对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影响较小;随着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的增加,湖区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加权可利用面积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不同湖区的加权可利用面积变化趋势及对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的响应情况具有显著差异,东洞庭湖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加权可利用面积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南洞庭湖加权可利用面积总体增长幅度不大,呈现双峰曲线,西洞庭湖加权可利用面积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定居性鱼类产卵生境的适宜生态流量范围为18 500~24 500 m3/s,最适宜生态流量为22 500 m3/s。  相似文献   

6.
以山东省聊城市位山灌区东输沙渠为例,以控制渠道泥沙淤积为目标,基于水力学模型MIKE 21构建相应的平面二维水沙模型,根据水流特性(流速与水位)、泥沙纵向特征及淤积总量特征对泥沙运移特性进行探究,并设计典型工况对水流特性及泥沙淤积分布规律进行模拟预测,筛选保水输沙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水流与泥沙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适用于研究输沙渠泥沙运移特性;渠道流速、水位沿程变化趋势相似,渠道内的泥沙随着流量增大而显著减少,在流量为40 m3/s时,水流可以达到冲沙目的并且不会冲刷渠底。  相似文献   

7.
马家柚是江西省上饶市地方特色柚树。为了掌握马家柚叶片光合特性,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对6年生马家柚的光合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马家柚叶片光合日变化为“双峰型”,具有“午休”现象,光合速率最大值出现在上午10:00时,光合速率最大值在4.4~7.7μmolCO2/(m2·s)之间;马家柚叶片光补偿点在35.1~99.7μmol/(m2·s)之间,光饱和点在1 224.6~1 809.2μmol/(m2·s)之间;马家柚叶片光合速率的在CO2浓度为1 500μmol/mol时达到最高,此时马家柚叶片光合速率在6.9~26.1μmolCO2/(m2·s)之间;马家柚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与其生长规律基本一致,最大光合速率随生长期不同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针对低温液氧推进剂在运输、储存、加注过程中可能发生泄漏的问题,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采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考虑气液两相间的滑移速度和水蒸气的相变,对液氧泄漏后地面液池、氧气浓度场和温度场的变化过程,以及环境温度、大气压力、风速等因素对液氧泄漏扩散过程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液氧泄漏约35 s后,流场达到准稳定状态,液池、温度场、浓度场的分布基本不变;环境温度从278 K升高到308 K时,促进了液氧吸热蒸发的过程,地面附近最大氧气体积分数从44.71%升高到47.1%;风速从0 m/s增加到10 m/s时,加快了氧气团稀释扩散的速度,低温伤害范围从175.4 m2缩小到32.81 m2,危险浓度区域从257.0 m2缩小到50.70 m2;大气压力从0.09 MPa升高到0.1 MPa时,低温伤害范围最远距离从26.5 m缩短到20.05 m,危险浓度区域最远距离从38.81 m缩短到30.82 m;大气相对湿度从20%提高到100%时,抑制了氧气团的稀释扩散,危险浓度区域最远距离从3...  相似文献   

9.
通过三峡建坝前后1950—2013年的水文、泥沙与2003年和2011年的实测河床底形资料对比,试图讨论长江中游宜昌—汉口河段水沙及河床地形等应变量对三峡建坝的响应,为人们理解河流水沙及河床冲淤对超大型水库应变的幅度提供具体案例.三峡建坝后,宜昌站和汉口站年均流量由建坝前的13 850 m3/s和22 650 m3/s(1950—2002)减少到建坝后的12 450m3/s和21 000 m3/s(2003—2013),分别减少10.1%和7.2%;年均输沙量由5.56亿t和4.02亿t(1950—2002)锐减至0.6亿t和1.5亿t(2003—2013),分别减少89.5%和62.2%;年均悬沙中值粒径则由35μm(1950—2002)和25μm(1955—1975)减少至4μm和15μm(2003—2010).同时,水流挟沙不饱和能力的增加,引起了河床的沿程冲刷及泥沙粗化,宜枝河段、荆江河段和城汉河段深泓处分别平均冲刷了3.7 m、1.5 m和0.4 m,在主槽刷深的同时,河道浅滩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三峡建坝已导致中游水沙及冲淤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  相似文献   

10.
以正硅酸乙酯、乙醇等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反应和超临界干燥工艺制备了密度分别为30、80、120、260、320 kg/m3的纤维增强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材料,分别在常压、25℃下以及真空、-130~25℃的条件下测定了所制备的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密度及组成对于气凝胶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常压、25℃条件下,在不同密度的气凝胶复合材料中,密度为120 kg/m3的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最小(0.013 W/(m·K));密度为30、80、120 kg/m3的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随密度增大而减小;密度为120、260、320 kg/m3的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在真空、-130~25℃的条件下,密度为120 kg/m3的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最小;密度为30、80、120 kg/m3的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随密度增大而减小。在130℃时,由于密度为320 kg/m3的气凝胶复...  相似文献   

11.
罗筱延  华小军  赵兵 《科技信息》2007,(33):313-313
综合分析三峡库区156m蓄水后,坝前水位受长江上游来水的减少及水库下泄流量的增大呈现不升反而微降的现象。通过库区各水文站实际收集资料,分析上游来水及水库运行、调度情况的影响,找出呈现负比降的原因。掌握三峡工程156m蓄水过程中库区水文河道变化情况,检验模型参数、验证模型试验成果、检验156m动库容回水曲线及反推糙率,更好地为长江三峡工程调度服务。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蓄热型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的供冷性能,利用TRNSYS软件,建立蓄热型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瞬态仿真模型.结合太原市某公共建筑的逐时冷负荷,分析集热侧循环水流量和蓄热水箱容积对系统供冷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集热侧水流量、水箱容积的增大,系统在连续5 d中的平均输出冷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集热侧水流量和蓄热水箱容积与集热器总面积的最佳比例分别为0.005 kg·(h·m2)-1和0.02 m3·m-2.  相似文献   

13.
利用TIMESAT拟合2001年至2010年东洞庭湖的MODIS-NDVI数据,获得整个东洞庭湖湿地A及湿地西侧B和南侧C三个区域的NDVI时间序列.通过分析NDVI时间序列与水位变化关系、绘制样本自相关曲线及计算Spearman秩相关系数(ρs),研究了东洞庭湖湿地植被覆盖和水位变化两方面功能状态,并探讨东洞庭湖湿地植被覆盖对水位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1)东洞庭的植被覆盖状况受水位作用是以年为周期,每周期内的4月及10月底出现一个峰值,丰水期7月份出现一个降低过程;二次多项式拟合显示植被覆盖峰值的水位临界点在24~25m左右.2)三个研究区植被受湖泊水位作用大小关系是:A区B区C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被类型与区域高程的差异.3)在2003,2006及2009年这三个三峡的重要蓄水年,位于水陆交错带的NDVI值与水位的秩相关系数变化较大;三峡蓄水水位从135m上升至175m的这三年,三区域全年的ρs分别增长至0.641,0.687,0.518,相关性增强.三峡蓄水对东洞庭湖植被覆盖与湖泊水位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沿海滩涂池塘工业化模式下适宜的大口黑鲈养殖密度,以初始体重(8.23±0.10) g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设置SD1组(10 000尾/槽,45尾/m3)、SD2组(20 000尾/槽,91尾/m3)和SD3组(30 000尾/槽,136尾/m3)等3个组别,每组3个重复。饲养60 d后,SD3高密度组大口黑鲈的末体重、鱼体增重、特定生长率等3个生长性能指标显著下降(P<0.05);血清T-SOD、CAT、GPX、LZM、T-AOC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结果表明,高密度养殖可能会降低大口黑鲈的生长和抗氧化性能。因此,从鱼体生长、血清抗氧化性能等方面考虑,建议沿海滩涂池塘工业化养殖条件下适宜养殖密度为20 000尾/槽,91尾/m3。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电除尘细颗粒物(PM2.5)排放控制,提出利用电除尘指数指导电除尘本体和电源设计选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并介绍电除尘改造的应用案例.通过优化电除尘指数、采用三相高压电源开展电除尘改造和选型.通过电除尘和脱硫塔除雾器的同步改造,可以实现烟囱出口颗粒物排放浓度低于5 mg/m3,同时,PM2.5 (直径2.5 μm 以下的颗粒物)排放浓度低于2.5 mg/m3.示范工程还表明当电除尘器出口PM10(直径10 μm 以下的颗粒物)排放在6~30 mg/m3时,PM2.5占PM10比例为6%至20%;当PM10排放在5~15 mg/m3时,PM2.5排放可低于2.5 mg/m3.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掺加纤维的方法可有效改善混凝土在寒冷或者低温地区的冻害情况.基于此,本文通过控制变量法设计了5组不同冻融循环作用次数和4种玄武岩纤维掺量下的正交试验,并以此探究了不同冻融循环作用和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掺加玄武岩纤维可有效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以及抗冻融性能,且当掺量为2 kg/m3时其强度提高幅度最大;2)随着玄武岩纤维掺量的增加,混凝土抗折强度提高率增大,而抗压强度提高率则先增大后减小;3)当玄武岩纤维掺量为2 kg/m3时,不同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抗折强度降低率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抗压强度降低率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升整体式微通道换热器的整体性能,建立了整体式微通道换热器的稳态换热模型,研究了结构参数与运行参数对其的影响规律。整体式微通道换热器以R245fa为工作工质,并在实验验证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模拟研究了换热器风量和换热器热管间距对系统整体热阻和空气侧压降等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微通道换热器的蒸发段风量为0.41 m3/s、冷凝段风量为0.21 m3/s时,换热器的系统整体热阻为0.038 0 m2·K/W;随着冷凝段和蒸发段循环风量的增加,微通道换热器空气侧的压降增加,整体热阻均降低;微通道换热器的整体热阻的下降趋势随着风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得出在本研究范围内,蒸发段风量取0.45 m3/s、冷凝段风量取0.69 m3/s为宜;随着整体式微通道换热器热管间距的增加,微通道换热器整体热阻呈上升趋势,微通道换热器在蒸发段空气侧的压降呈下降趋势。当换热器热管间距为6 mm时,微通道换热器综合性能达到最佳。研究结果对通信基站冷却设备设计及微通道换热器结构与控制参数优化...  相似文献   

18.
以年产5×104 t烧结镁砂竖炉为研究对象,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建立竖炉内三维稳态气固流动传热模型,并模拟研究竖炉热工参数对床层内气固传热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冷却风流量每增加10%,出口烟气温度降低50℃,出口球团温度降低80℃;冷却段长度每增加5%,出口球团温度降低25℃.以竖炉出口烟气温度和球团温度为优化目标函数,得到竖炉最适宜结构和操作参数,即煅烧风流量为2 606.67 m3/h,冷却风流量为2 203.34 m3/h,预热煅烧段长度为6.64 m,冷却段长度为11.70 m.在此竖炉运行工况下,出口球团温度为288.75℃,出口烟气温度为414.32℃.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较大空间尺度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空间分布及驱动因素,为该区域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土壤有机碳(SOC)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考虑海拔、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等空间因素的基础上布设样地,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借助GIS研究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格局,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各影响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解释力及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差异,判定影响研究区SOCD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揭示其空间差异及随海拔、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及森林类型的变化规律。【结果】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0~20 cm与≥20~40 cm土层的SOCD分别为4.18和2.67 kg/m2,其中0~20 cm土层SOCD比全国平均水平(2.67 kg/m2)高出56.55%。②SOCD呈现南北林区高、中间农田和草地低的格局,SOCD大于10 kg/m2的集中在海拔≥1 000~2 000 m的林地,小于1 kg/m2的集中在海拔<500 m的草地。在海拔上,SOCD随海拔梯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0~20 cm与≥20~40 cm土层SOCD均在海拔≥1 500~2 000 m出现峰值(7.32 kg/m2,4.94 kg/m2);在土壤类型上,SOCD最大的是石灰(岩)土,最小的是褐土,黄棕壤和棕壤在0~20 cm土层SOC储量最高,分别为2.005 Pg和0.815 Pg,二者占总储量的72.83%;在土地利用类型上,林地和农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0~20 cm与≥20~40 cm林地土层SOCD分别为4.87 kg/m2和3.05 kg/m2,农田分别为2.75 kg/m2和2.00 kg/m2(比林地分别下降77.09%和52.50%);林地碳储量占87.48%,农田占12.02%。③对SOCD空间分布解释力较大的是海拔(0.25)和土地利用(0.20),其次是土壤黏粒(0.11)。不同驱动因子在交互作用下的解释力明显高于单因素的解释力。【结论】海拔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SOCD空间格局的主导因子,不同驱动因子交互后呈现双因子协同增强效应。农田SOCD明显低于林地,因此,应加强生态工程建设,进行林地保护和植被恢复,提高该区域土壤碳固存能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州森林火灾频发,导致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灾害的发生。选择中坝村山火泥石流为对象,结合无人机技术、实地调查、室内分析试验等方法,分析了中坝村拉达沟泥石流的灾害特征、运动学参数及形成机制等。结果表明:拉达沟泥石流容重为1.74 t/m3,属于稀性泥石流;拉达沟泥石流中较大石块的冲击力为284.59 kN,泥石流的流量为89.3~107.16 m3/s,平均流速为8.93 m/s;采用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方法求得其危险度为0.218。据此预测了拉达沟在未来爆发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并提出了几点减灾建议,为山区森林火灾及次生灾害的综合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