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已成为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之一,目前我国建筑用能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我国的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量的45%。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平方米,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预计到2020年,总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庞大的建筑能耗,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  相似文献   

2.
随着能源短缺的困境日益突显,进入百姓家庭的家用空调都已经掀起一股节能风潮,而城市公共建筑中广泛使用的中央空调,更是因份演着能耗大件的角色,而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经济的发展带来能源需求的不断攀升,能源消费与供给的矛盾逐步显现。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然而却存在露天焚烧等利用情况落后、污染大的问题。据悉,我国每年可产生农作物秸秆7亿多吨,折合约4亿吨标准煤~([1])。因此,开发利用生物质能解决能源短缺,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些能源问题,当前建筑能耗非常严重,而在建筑能耗中,中央空调的能耗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当前在大型建筑物中,中央空调是重要的设备,但是中央空调对电能的消耗非常大,能源消耗严重,是当前世界上共存的问题,为了降低能耗,减少能源大量消耗产生的危害,需要对中央空调系统进行智能化节能设计。本文针对中央空调系统智能化节能优化设计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设高峰期,并且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已成为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之一,目前我国建筑用能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我国的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量的45%。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平方米,但其中95%以上的建筑都是高耗能的建筑,节能技术相对落后。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节能技术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自适应模糊控制和PLC在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舒适度调节能力差,能源浪费严重,可靠性低,通信实时性控制不高的不足,提出了一套基于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从系统的硬件构成、软件设计两个方面探讨了Simatic S7-300在中央空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实际运行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同时降低了能耗.  相似文献   

7.
浅谈建筑节能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设高峰期,并且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已成为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之一,目前我国建筑用能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我国的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量的45%.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平方米,但其中95%以上的建筑都是高耗能的建筑,节能技术相对落后.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节能技术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我国的能源结构和空调冷热源的能耗,根据发电能源以煤炭为主的事实,指出电力空调会带来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严重负面影响,建议空调冷热源的选择应适应新的能源结构和环境政策并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9.
正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十分严重。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中国现在是全球能源消费第二大国,并且即将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大国。而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7%以上,而且还在以每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技术经济观点,从宏观上论述农村能源和现代化.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八亿农业人口每年消费3.6亿吨标煤的农村能源,其中含生物质能2.3亿吨标煤。农村能源消费量庞大,但人均能耗很低,这是农村能源系统的两个方面。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提高农村能源的战略地位.我国不能像美、苏等国那样依靠石油实现农业现代化,而要走自己的路.农村能源的对策是致力于开发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当前,我国的墙改工作方兴未艾,我省我市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紧张,而目前仍有7000亿块粘土实心砖的生产,毁掉大量耕地;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率低,能源危机十分严重,而建筑能耗占民生总能耗的27%以上.因此国家把墙改和建筑节能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空心砖是一种性能优  相似文献   

12.
方森濯 《科技信息》2007,(27):75-75
经济发展依赖于能源的发展,能源的短缺,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一个根本性的制约因素,因而,国家经济要发展,就必须依赖于对能源的综合利用。而建筑的能耗是能源消耗的重头戏。据统计,l996年全国能源消耗总量为l3.88亿t,建筑使用能耗为3.54亿t,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5.5%。因此,搞好建筑的节能,是保证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大事。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节能设计先从规划入手,接着分析了墙体保温﹑门窗节能设计﹑建筑的体形系数和暖通专业节能,最后研究了照明节能管理。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3.
1对能源结构的选择我国一次能源丰富,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为67%,石油为23郾6%,天然气为2郾5%,水电为6郾9%。但煤炭作为我国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已探明的储量约1×104亿t,储采比仅为114a;石油我国储量不多,目前每年进口量占1/3;天然气在最近10年发展很快,预计2005年产量可达到500亿m3,“西气东输”已送至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电能在2000年装机容量已突破3亿kW,发电量13556亿kW·h,长期困扰经济发展和人民正常生活的严重缺电局面已基本缓解。但是随着我国能源供求不足矛盾的缓解,其结构性矛盾已…  相似文献   

14.
镀膜中空玻璃隐框幕墙与建筑节能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颂荣 《广东科技》2004,(11):36-37
建筑节能是指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采用节能型的建筑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减少采暖、制冷、照明的能源消耗。建筑节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既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又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其中建筑能耗是世界发达国家的三倍。据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建筑能耗已经占到了整个社会能耗的25%左右,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居住质量、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  相似文献   

15.
节能是解决能源问题的真正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是否也有能源危机?回答是肯定的。我国由于能源短缺所造成的损失,并不亚于世界能源危机给发达国家所造成的损失。所不同的是,世界能源危机系政治军事因素的急性发作,而我国是能源短缺的慢性发作。几十年来,无论从生产到生活,从城市到农村,煤、油、电等全面短缺,大量工厂停工减产,每年国民生产总值损失达1000亿元左右。如何解决能源危机泥?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有三条出路可供选择。第一是压低经济增长速度;第二是增加能源开发,特别是建立强大的能源供应基地;第三是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在世界能源危机以前,西方国家依靠廉价的中东石油,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危机后,由于油价大幅度上涨,西方国家被迫压低了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对能源的需求,这对解决危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很低,如果压低GNP的增长速度,势必使我国人均GNP  相似文献   

16.
吕政 《科技资讯》2005,(23):66-67
建筑节能是节能应用的重要领域。据有关专家分析,如果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可以使我国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节能50%以上。中央空调是现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能耗运行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在给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同时,又消耗掉了大量的能源。据统计,我国建筑物能耗约占能源总消耗量的50%。在有中央空调的建筑物中,中央空调的能耗约占总能耗的70%,而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能源短缺的国家,但建筑能耗却是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3倍,高能耗不利于建筑可持续性发展。本文提出建筑节能设计建议,以充分促进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前,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降低建筑设施运行的能耗;在这三个方面,高新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对我国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节能改造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建筑节能是提高能源利用率、解决能源紧缺矛盾、改善居住环境质量的一项根本措施。论述了我国建筑能耗与国外相比的差距,分析了影响建筑物节能的主要因素,给出了建筑节能的计量和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每年城镇建筑采暖耗能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5%左右,占采暖区全社会能源消费的20%以上,在一些严寒地区,采暖能耗高达当地社会能源消费的50%左右。而我国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能源浪费又十分严重。因此,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尽可能地减少建筑消耗,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空间。现从建筑节能的角度,浅述一下如何节约采暖期的能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