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直肠癌患者 1 1 8例 ,男 78例 ,女 40例 ,病程 3个月内 31例 ,3~ 6个月 41例 ,6个月以上 46例 .1 .2 术  式Miles术式 1 9例 ,经腹会阴保留肛门括约肌直肠癌根治术 58例 ,Dixon式 2 6例 ,乙状结肠造瘘1 5例 .1 .3 并发症术后肠梗阻 1 8例 ,坐骨直肠窝残腔感染 2例 ,尿潴留 4例 ,乙状结肠造瘘口内缩 3例 .2 讨  论2 .1 术后肠梗阻术后肠梗阻为直肠癌手术常见并发症 ,多为粘连性肠梗阻 ,很难预防 .1 8例发生术后肠梗阻 ,经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灌肠、口服中药大承气汤等保守治疗 1 6例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阑尾残端盲肠造瘘术应用于急诊结肠手术病人的疗效。方法对14例结肠手术病人附加阑尾残端盲肠回肠造瘘术实施一期手术。结果14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3例切口感染,其余一期愈合。结论附加阑尾残端盲肠造瘘术应用于急诊结肠手术可避免术后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提高一期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并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2月至2006年2月46例结直肠癌并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42例行一期切除吻合术(91.3%).术后并发症8例(17.39%),其中吻合口瘘1例(2.17%),腹部切口感染4例(8.69%),不全性肠梗阻1例(2.17%),肺部感染2例(4.35%),其余均治愈.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彻底结肠灌洗,仔细精确地吻合,完善的术后处理,一期切除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总结8例直肠癌根治术后行结肠造瘘术艾滋病患者的手术前后心理干预及造口的处理方法。方法:通过术前艾滋病知识宣教,防护措施指导,以及术后造口的观察护理。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切口Ⅰ期愈合7例,Ⅱ期愈合1例,经积极换药后顺利愈合,患者及家属接受手术、接受造口,掌握造口护理技能。结论:耐心细致的造口护理指导可使患者掌握造口护理技能,家属掌握正确防护措施,接受艾滋病患者,提高艾滋病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活信心,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并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2月至2006年2月46例结直肠癌并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42例行一期切除吻合术(91.3%).术后并发症8例(17.39%),其中吻合口瘘1例(2.17%),腹部切口感染4例(8.69%),不全性肠梗阻1例(2.17%),肺部感染2例(4.35%),其余均治愈.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彻底结肠灌洗,仔细精确地吻合,完善的术后处理,一期切除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延续性护理改善直肠癌术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直肠癌术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68例,依据护理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延续性护理组(n=34)和常规护理组(n=34),对两组患者的正确护理造口、饮食排便、社会活动情况及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自我护理能力、护理满意度、生存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延续性护理组患者中正确护理造口、饮食排便、社会活动比例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9%(2/34)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26.5%(9/34)(P<0.05),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躯体健康、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能够有效改善直肠癌术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并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2月至2006年2月46例结直肠癌并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42例行一期切除吻合术(91.3%)。术后并发症8例(17.39%),其中吻合口瘘1例(2.17%),腹部切口感染4例(8.69%),不全性肠梗阻1例(2.17%),肺部感染2例(4.35%),其余均治愈。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彻底结肠灌洗,仔细精确地吻合,完善的术后处理,一期切除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优点,探讨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梗阻性脑积水脑室镜下三脑室底部造瘘术后临床转归、手术前后MRI检查对比及并发症诊治经过。结果:治愈14例(70%),临床症状消失,复查MRI提示室旁水肿消散,扩张的脑室较术前缩小;有效3例(15%),临床症状减轻,MRI提示脑室大小与术前比较无变化,但是室旁水肿消退;无效或加重2例(10%),三脑室底部血管阻挡被迫放弃造瘘1例(5%),补充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痊愈2例(10%)。1例婴儿脑积水造瘘术后出现顽固性伤口脑脊液漏,并发感染死亡。结论:三脑室底部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疗效满意,术前充分评估脑脊液吸收功能对于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结肠双腔造瘘术式的改进在腹盆腔肿瘤临床应用中的经验.方法:对52例行结肠双腔造瘘不同术式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镜下行结肠双腔造瘘4例,经腹结肠双腔袢式造瘘36例,经腹结肠双腔单口造瘘8例,改良结肠双腔单口造瘘4例,无造瘘口缺血坏死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结肠造瘘优点明显应多加推广;经腹结肠双腔单口造瘘可取代传统的经腹结肠双腔袢式造瘘,改良结肠双腔单口造瘘可用于无需进腹探查的结肠造瘘者.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 1989.1-1999.12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术中行肠腔内支架管固定排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本组病例 2 1例 ,其中男 10例 (4 6% ) ,女 11例 (5 4% )。年龄 17-69岁 ,平均 43岁。大部小肠粘连 18例 (86% ) ,全部小肠粘连 3例 (14 % )。其中术后粘连 15例(70 % ) ,腹部外伤后粘连 2例 (10 % ) ,继发性腹膜炎 4例 (2 0 % )。全部病例均经保守治疗无效后 ,改行手术探查。术中松解粘连 15例 (70 % ) ,肠部分切除吻合 6例(3 0 % )。方法 :首先 ,行空肠造瘘 ,瘘口距Treitz韧带约 10 -13cm ,后用一根每隔 10cm开一小孔的长胶管经空肠造瘘口插入 ,用手法推动经空、回肠通过回盲部 ,胶管顶端距回盲部约 10 -12cm为宜。插管经侧腹壁戳孔引出 ,造瘘口与腹膜固定 ,再按顺序行小肠折迭排列术。由于肠腔内有胶管固定 ,肠袢不能过分移动 ,肠管不缝合固定。胶管外接负压引流至肠功能恢复。3周左右后拔管 ,拔管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 0 .5mg ,前一小时口服蓖麻油 40ml。2 结果本组治愈 1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43/51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成功率与并发症,其中胆管癌24例,胰头癌22例,壶腹癌4例,手术后胆管狭窄1例。结果:47例穿刺成功(47/51,92.15%),其中经肝左叶肝内胆管置管40例,经肝右叶肝内胆管置管4例,肝左叶及肝右叶肝内胆管均置管3例。4例穿刺失败均为因肝内胆管内径纤细无法成功置入引流管;穿刺术后随访1周~12个月,1例胆管感染,1例随访3月死亡,其余病例均引流通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的辅助化疗新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 11例结直肠癌术后 5 - FU联用四氢叶酸钙连续 5天输注化疗病例。结果 :2例 1~ 3级恶心和呕吐 ;1例 2级腹泻 ;2例 1~ 2级口腔溃疡 ;2例 1级白细胞下降 ;1例 1级手足综合症 ;4例静脉炎 ;无因化疗副反应而推迟化疗或减量病例。结论 :5 - FU联用四氢叶酸钙便携式输注系统连续五天输注化疗其疗效已得美国 NIH肯定 ,我院临床经验此化疗方案副反应较小 ,使用方便 ,可提高病人化疗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处理对策.方法 58例进行了经左锁骨下静脉的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结果 58例中有1例发生术后感染,4例发生起搏器综合征,5例发生心房纤颤,无1例发生电极脱位和静脉血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24%.结论 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包括:预防切口感染、渗血;防止电极移位;严密心电监护;加强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Flt-4受体在大肠癌的表达与淋巴管新生及转移的关系。方法:对58例大肠癌组织及12例正常肠黏膜进行VEGF-C、FLt-4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和血管密度(MVD)。结果:VEGF-C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P<O.01)。大肠癌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呈显正相关(P<O.01)。大肠癌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O.01)。结论:VEGF-C在大肠癌中表达升高,可能通过旁分泌方式作用于Flt-4信号通路引发淋巴管新生,有助于发生淋巴结转移;VEGF-C对判断大肠癌预后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采用HIFU及Endo-GIA成功行16例肝癌切除手术的经验与体会.方法选择左半肝及右肝浅表癌肿患者,肝功能Child分级A级15例,B级1例,采用超声刀(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及腹腔镜切割吻合器Endo-GIA行16例肝恶性肿瘤切除手术.结果 15例患者顺利完成行腹腔镜肝癌切除,1例因出血改为开腹手术.左肝局部切除4例,左半肝切除1例,左外叶切除8例,肝右叶局部切除3例.手术时间80~220 min,平均105 min.术中出血量90~1 000 m L,平均300 m L.病灶直径2~6.5 cm,平均4.5 cm,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肝脏浅表肿瘤或左半肝的恶性肿瘤患者行HIFU及Endo-GIA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HHV-6、7、8及CMV在大肠肿瘤中的感染,探讨其致病的协同作用。方法:取20例大肠肿瘤标本,其中10例良性病变(炎性息肉、乳头状瘤和绒毛状腺瘤),10例恶性病变(癌和腺瘤恶变)。应用巢式PCR法,分别检测两组病变组织中HHV-6、7、8和MCV的DNA片段。结果:HHV-6检测结果表明恶性病变组阳性反应率为90%(9/10),良性病变组阳性反应率为60%(6/10),其产物为132bpDNA片段;HHV-7检测结果示恶性病变组阳性反应率为40%(4/10),良性病变组阳性反应率为0(0/10),其产物为92bpDNA片段;HHV-8检测结果示恶性病变组阳性反应率为90%(9/10),良性病变组阳性反应率为20%(2/10),其产物为177bpDNA片段;检测CMV结果示恶性病变样本组阳性反应率为100%(10/10),良性病变样本组阳性反应率为100%(10/10),其产物为85bpDNA片段。结论:CMV在良、恶性大肠肿瘤病变中均有较高的感染率,HHV-6、7、8在恶性病变组中感染率较良性组高,是需要警惕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肾囊肿介入性治疗所发生的并发症及失误17例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近3 a所施行的肝、肾囊肿介入性治疗118例(均以无水乙醇为治疗药物),其中出现并发症及失误共17例,1例(肝囊肿)发生休克,4例(肝囊肿)术后出现酒精不耐受及过敏表现;2例(1例肝囊肿,1例肾囊肿)部分无水乙醇渗漏至腹腔内;1例(肾囊肿)部分无水乙醇进入肾盂;3例(1例肝囊肿,2例肾囊肿)注入无水乙醇后无法抽出;1例(肝囊肿)穿通肋膈角;1例(肾囊肿)误穿至胆囊;1例(肝囊肿)出现肝包膜下血肿;1例(肾囊肿)出现肾包膜下血肿;2例(1例肝囊肿,1例肾囊肿)抽出囊液后因针尖脱出囊腔而终止手术.结果 1例发生休克者,给予抗休克治疗后改善;4例酒精不耐受过敏者,给予对症静点药物治疗后好转;2例部分酒精渗漏者经对症处理后缓解;1例酒精进入肾盂者,即可输液、利尿,2 d后病情改善;3例囊肿内酒精存留者,经注水稀释,病人无明显不适;1例穿通肋膈角者,给予对症抗炎治疗后痊愈;1例误穿至胆囊者,将胆汁全部抽出,未出现其他临床症状;1例出现肝包下血肿及1例肾包膜下血肿病人,经观察血肿未再增大,未做特殊处理;2例针尖脱出囊腔者,3个月后囊肿复发,再次行介入治疗并获成功.结论 介入治疗肝、肾囊肿是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因各种因素可发生少数并发症及失误,且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善及技术操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并发症及失误会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1A1)基因异亮氨酸(Ile)-缬氨酸(Val)位点和Msp1位点多态性和结直肠癌的相关关系.方法以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采用PCR-RFLP和AS-PCR技术检测79例结直肠癌和110例对照者的CYP1A1基因Ile-val位点和Msp1位点多态性.结果 Ile-Va三种多态基因型在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Ile/Val,Val/Val基因型在结直肠癌组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le/Val,Val/Val基因型患结直肠癌的危险分别是Ile/Ile基因型的2.113倍和4.203倍;当按吸烟分层后(将Ile/Val,Val/Val基因型合并分析),吸烟组中Ile/Val、Val/Val合并基因型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是Ile/Ile基因型的2.98倍(P<0.05);Msp1位点多态性在结直肠癌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YP1A1第7外显子的Ile/Val,Val/Val基因型与结直肠癌的易感性有关,突变基因型增加了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尚不能认为Msp1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应用PCR-SSCP银染技术,初步研究了肝细胞癌、胃癌和大肠癌中P53基因的第6和第7外显子的分子结构改变。对来自癌组织DNA和正常组织DNA的PCR-SSCP电泳带迁移作对比分析,发现30例肝癌病人中,6例肝癌样品电泳带迁移异常;26例胃癌病人中,4例胃癌样品电泳带迁移异常;29例大肠癌病人中,6例大肠癌样品电泳带迁移异常。依据DNA单链构象与分子电泳迁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三组病人中,P53基因第6、7外显子的突变率分别为20.0%,15.4%和25.0%。同时,也间接提示了P53基因突变可能是肝细胞癌、胃癌和大肠癌中一种较多见的分子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