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西科学》2009,(3):301-301
近日IBM的科学家首次拍摄到单个并五苯分子内所有原子的全家福。该分子看起来像蜂巢一般,呈栅格状。照片中,5个六边形碳环结构清晰可见,甚至连环绕碳环的氢原子也能看到。并五苯分子结构呈矩形,是一种有机化合物,由22个碳原子和14个氢原子组成。事实上,科学家拍摄的并五苯碳环之间的间隙非常狭小,  相似文献   

2.
江平 《青年科学》2010,(12):41-41
人类的大脑是全宇宙中最复杂的构造之一。如今,研究人员将尝试在短短5年之内绘制出人脑的图谱。  相似文献   

3.
最近,奥地利物理学家设计出一种新奇方法,无需光与拍摄目标相互作用,利用量子效应也能拍出照片。这听起来似乎颠覆了传统物理的成像原理,他们用一个镂空的猫图案进行了实验,虽不是一张同时“要死要活”的猫照片,却是粒子能同时处于两种状态的证明。相关论文发表在8月28日的《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4.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首次拍摄到同时以波和粒子形式存在的光线照片,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即光线这种电磁辐射同时表现出波和粒子的特性。光线同时具有波粒二象性是现代科学界最令人难以捉摸的观点之一。1905年,爱因斯坦率先描述光线的这种双重状态,试图依此解释光线表现出的一些明显矛盾的行为。但一直以来,科学家从未观察到光线同时以这两种状态存在。  相似文献   

5.
美国最新拍摄的太阳的照片显示,太阳表面火焰出现高低不平,形状如同高山、峡谷以及城墙等样子。这是人类首次拍摄到太阳表面的三维立体结构。在此之前,许多照片并不能显示出太阳表面的三维构造。研究人员称,只看以前照片,他们不能判断太阳的表面是平的,还是凹凸不  相似文献   

6.
对于人类来说,大脑至今仍是一个谜。作为宇宙中已知最复杂的组织结构,人类对大脑中许多区域的功能知之甚少。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实验,我国科学家不久前在人的大脑中发现了一个和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新区域,并得到国际科学界的承认。由第一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舒斯云教授发现的这一新区域“边缘区”,被国际权威专家称为“舒氏区”,“边缘区”理论也被权威学者列入专著,并被国际神经科学界广为引用。  相似文献   

7.
《科技潮》2009,(5):7-7
美国宇航局4月14日宣布,他们2006年发射的两颗“地日关系观测台”(STEREO)卫星拍到了首批太阳风暴的三维图。它可以提前预警太阳风暴何时发生并如何影响地球,尽可能让GPS、电力网、人造卫星和宇航员免受太阳风暴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美国宇航局“凤凰”号火星探测器9月中旬首次拍摄到6幅火星尘旋风(dust devil)的照片。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称,这些尘旋风很可能是由火星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引起的,目前不会对凤凰号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9.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颗"超级木星"(相似于木星)和其他行星,围绕其所在星系的恒星旋转,但其轨道面都明显发生倾斜。这种现象,是天文学家首次发现。在人类所在的太阳系中,所有行星轨道面都基本与太阳赤道面持平。而最新数据显示,有三颗"超级木星"围绕恒星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世界》2008,(4):15
美国宇航局3月3日宣布,正在绕火星轨道上运行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成功拍摄到火星北极附近区域山崩的照片。这是迄今人类探测器首次记录到火星上发生山崩。  相似文献   

11.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和科维理神经科学研究所合作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在人类大脑皮层的进化过程中,在已知的DNA调控因子区,有数千个基因“暗”开关被打开和增强,这些启动因子和增强因子驱动了大脑皮层中与自觉思考和语言相关的脑区的基因表达。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的  相似文献   

12.
《前沿科学》2011,5(3):92-92
科学家绘制的地图显示,有大量的冰川正在以每年800英尺(约244米)的速度从南极向南冰洋移动。科学家最近首次成功地绘制出了南极冰块运动地图,这一突破在未来对海平面上升情况进行跟踪时将起到巨大作用。该研究项目是由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埃里克·里格洛特(Eric Rignot)教授负责的。  相似文献   

13.
《科技潮》2010,(4):8-8
3月10日,北京自然博物馆宣布,由中美科学家联合研究,首次完整复原一个小型兽脚类恐龙——赫氏近乌龙的全身羽毛颜色。  相似文献   

14.
《科技潮》2011,(1):58-58
英国科学家日前表示,他们发现了我们所在宇宙在遥远的过去曾被其他平行宇宙“推挤”的证据。在对大爆炸后效应——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的图案进行研究之后,他们得出了“存在其他宇宙”这一令人不可思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广西科学院学报》2010,(4):522-522
日本研究人员在实验室让一个直径为287纳米的聚苯乙烯小球沿电场制造的微小旋转阶梯向上爬动,并将小球拍照。小球可以随机朝任何方向运动,由于向上爬会增加势能,因此其往下一层的概率更大,如果不人为干扰,小球最终会掉至最底层。在实验中,当小球沿阶梯向上爬一层后,研究人员就使用电场在小球爬上的那层阶梯加一面“墙”,让小球无法回到低的那一层,这样小球就能一直向上爬。该小球能爬阶梯完全由“自己的位置”这一信息所决定,研究人员无需施加任何外力(比如注入新能量等),仅需一个感应系统(比如摄像机)。另外,他们也能精确地测量出有多少能量由信息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世界》2003,(3):13-13
毛毛雨为什么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科学家最近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目前科学家用三个物理过程——成核、凝结及碰撞合并来说明成云及降水的过程。在杨核过程中,自由的水气分子彼此靠近聚公证机关形成凝结核,此时需要能量以突破成核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美国俄勒冈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的科学家11月宣布,他们利用一项新技术成功地克隆出20个成年恒河猴(rhesus macaque)胚胎。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  相似文献   

18.
《科技潮》2012,(7)
倭黑猩猩和人类、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今一个由德国马普研究所科学家领导的小组,首次绘制出一只名为乌林迪的18岁雌性倭黑猩猩的基因图谱,这是人类绘制出的第5种类人猿物种基因图谱。它收集到的数据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倭黑猩猩与黑猩猩之间会有非常明显的行为差异。并帮助科学家们找出让人类与各种猩猩区分开来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9.
《广西科学》2010,17(2):99-99
由于电流无法从绝缘体通过,所以绝缘体一直被认为无法传递电流。最近日本科学家以白金作电极,夹住石榴石(一种非金属矿物)进行实验。当从一边的电极传出电流后,虽然石榴石本身不会有电流流过,但是从另一边的电极中却获得了电流。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白金电极中流出电流后,  相似文献   

20.
清华大学范守善教授主持的研究组,在一维纳米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成功地制备出直径为3~40纳米、长度达微米量级的氮化镓半导体一维纳米棒。氮化镓是一种重要的光电半导体材料,把氮化镓制备成一维纳米晶体,在国际上尚属首次。美国《科学》杂志(1997.8.20)、美国《化学工程》(1997.9.1)、《研究与发展信息报》(19979.17)和《研究与发展杂志》(199.11.)等科学刊物相继发表和作相应的报道。《科学》杂志评选的1997年国际十大科学发现的第五项,就是认定1997年碳纳米管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范守善等的成果已被列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