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中原经济区经济极化过程和极化空间格局演变,时间尺度运用ER指数和T-W指数对中原经济区30个地级市(省管市)在1990-2013年的极化过程进行了探讨,从整体上把握中原经济区经济极化过程;空间尺度选取1990、2000和2013年3个典型年份,运用引力模型为基础的空间极化指数分析了其空间极化格局的分布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中原经济区经济极化现象在1990-2013年间呈现出波动阶段(1990-1996年)、上升阶段(1996-2008年)和下降阶段(2008-2013年)三个阶段;(2)中原经济区内部差异明显,仅极化外延区的城市个数比例占到中原经济区城市的半数以上,且空间极化指数相对也很低;(3)极化空间分布上,中原经济区极化核心区、极化内缘区和极化过渡区主要交错分布在京广线上,而数量众多的极化外延区大多分布在主要交通干线之外;(4)在空间构成上,中原经济区极化空间格局经历了从单中心圈层、双中心雏形阶段到双中心发展阶段,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2.
"缝合"理念是把城市视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通过一定的城市设计技术手段进行"缝合",形成旧城区与城市环境的互动与协调.位于吉林省边境的集安市,是以高句丽民族第二代都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中心发展起来的历史名城.对于集安市来说,古城与现代城市的连接处是城市缝合的主要地区,而城门作为古城与城市的连接节点,既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连接现代城市与古城的空间纽带.将交通作为引导城市空间组织的手段,运用空间句法的分析比较,对古城与城市的连接空间进行缝合,从而对城市进行空间重构,以达到古城与城市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佛山城镇空间的极化与反极化过程及其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带.城镇密集带是经济要素最为活跃的地区.其空间结构的组织和演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本文结合空间极化理论和空间组织理论,分析了佛山市城镇空问系统的发展过程,指出佛山城镇空间的发展是自组织和被组织过程的统一,这种过程通过不断的极化一反极化、调整一再极化作用的驱动.目的是要形成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系统。而佛山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正适应这一城镇空间发展规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发掘城市空间的"髓"--场所精神、城市文化与人类行为,并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对城市空间环境做出合理的布局和处理.文章通过在过渡期规划中的设计实践,树立新的规划理念,运用新的规划手法,在重塑城市空间之"髓"的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2005,2010和2014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都市圈25个城市的旅游效率。珠三角都市圈旅游效率逐步上升,区域内各城市旅游效率呈现一致的上升趋势,都市圈旅游效率空间格局出现极化结构;长三角都市圈旅游效率略有下降,但仍高于同时期珠三角都市圈,区域内各城市旅游效率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都市圈旅游效率呈现空间分化格局;通过分析两大都市圈旅游效率空间格局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将都市圈旅游效率空间格局演化划分为空间极化、空间分化和空间一体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厘清区域经济间空间组合关系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区域经济空间极化、集极、孤极、次集极、次孤极、外围等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半变异函数、空间间隔自相关图、"三指标"方法等对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具有结构性(规律性)属性,呈现多核心结构形态,全局空间极化结构形成"集极-孤极-外围"模式,沿江地区呈较为成熟的"集极-孤极-次集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海地区和沿京杭运河(江北段)地区呈不成熟的"孤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东陇海铁路线地区呈发育程度低的"次孤极-外围"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郑州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郑州也开始了轨道交通的建设.国内外的经验表明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引导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本文从郑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现状、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空间形态、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空间形态、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轴、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等五个方面分析探讨了轨道交通对郑州市空间形态的引导作用,推断出轨道交通将形成郑州市空间结构的新骨架,它会引导郑州市向"两轴多中心"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人口在城市间高速流动,区域内城市的空间联系逐渐加强.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具有动态性、时效性.目前基于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人口流动的分析具有迟滞性,因此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运用Gephi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江经济带的12个一线城市人口流动数据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联系度强度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弱,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流动量存在帕累托分布的“长尾分布”特征.长三角城市圈城市人口联系度高于武汉市城市圈和成渝城市圈,约为后面两个城市圈的2倍,区域地位优势明显.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城市中心度分析,发现长江上、中、下游区域内存在不同的中心,长江上游主要以成都与重庆为区域中心城市,呈现双核心的空间结构;中游地区主要以武汉为中心,呈现一点多极的空间发展布局并有典型的“小世界”空间网络特点;下游主要呈现多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空间与城市生态腹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城市与区域生态联系的理论梳理,提出了城市生态空间包括城市行政生态空间和城市自然生态空间两种类型的观点,认为城市生态空间最理想的结构模式应是上述两种生态空间相吻合.在对腹地概念及其演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科学界定了"城市生态腹地"这一重要概念及其基本属性,提出了城市生态腹地范围的确定原则,并以北京为案例讨论了城市生态腹地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相干信号波达方向(DOA)和极化参数的同时估计问题,提出了适用于任意结构极化敏感阵列和完全/部分极化信号源的广义信号子空间拟合方法.该方法利用空间相位矩阵和信号极化矢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借助信号子空间旋转矩阵的适当分离实现了角度和极化参数的解耦,使得DOA估计和极化参数估计可分别通过唯角度和唯极化搜索获得.与传统子阵平滑信号解相干方法不同,广义信号子空间拟合方法对阵列结构无特殊要求,且不存在孔径损失问题.仿真结果表明,广义信号子空间拟合方法在低信噪比和短快拍数条件下性能均要优于空间平滑和极化平滑两种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城市信息化与城市功能空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城市信息化建设对原有城市功能的升级,对信息经济时代背景下城市功能空间的变化趋势展开思考。主要分析了宽带城域网、网上交易平台、电子商务、智能化社区等新兴信息化产物对城市功能空间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企业结构的离散化和集聚机制发生改变,出现了网上购物等新的商业模式和远程办公等新的工作方式,以数字化家庭为中心的工作、购物、教育等活动,这些都使得城市功能空间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邹林芳 《科技资讯》2007,(31):217-218
城市住宅产业是关系到人们"衣食住行"基础环节的重要产业.就上海而言,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住宅产业开始建立和发展,进入了21世纪以后,更是呈现出许多次新的特征.本文研究了上海住在产业的发展过程、要素特征、空间分布特点和,并对其引入理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学生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在全国13个大中城市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旅游的总体空间距离分割特征,以及大学生在不同尺度旅游空间行为中表现出行为特征的差异,并指出了城市旅游资源的富聚程度是决定大学生城市垂直旅游流动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由于当今社会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城市景观趋同现象日益严重.要形成鲜明的城市景观就需要从城市的人文地貌研究入手.而城市滨河空间的景观信息最丰富,它是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及特有文化的重要见证地,是显示该城市特色景观的重要地段.本文通过分析滨河空间的特征、景观构成要素,对城市滨河空间的景观设计特点、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了概述,旨在为今后的城市滨河空间景观设计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特色街区可以展现城市性格、打造城市名片,在城市双修的背景下,特色街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升级改造和空间活化的问题.文章以合肥市罍街的空间更新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句法理论对其更新前后进行视域和轴线空间对比分析,以期探寻街区升级在空间结构上产生的变化,并量化地解读街区更新在形态、视觉和社会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中部城镇群是吉林省的核心地带,其空间结构正处于单核发展的极化向多核发展的扩散阶段转变.在分析了我国的国情和东北地区及吉林省内部空间结构发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吉林省中部城镇群空间发展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调控作用引导人口与社会经济的集中与分散;通过"南拓北联西进东出",加强与周边地区及东北亚地区的竞争与合作;通过长春一吉林的实质性整合,壮大中心区竞争力,带动中部城镇群的发展;通过"扩容强市,扩权强县"政策,培育中部城镇群的次一级中心城市,提高中部城镇群的经济总量,带动区域的整体发展;通过轴带的集聚,将城镇群内的重要城镇及产业连接在一起,促进各城镇之间生产与生活服务功能的互补与成长,从而全面提高中部城镇群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地下空间社会与环境效益的定量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通过"有无对比法"和"地上地下对比法",探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社会和环境效益,提出一种定量化效益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发展促进作用明显;节约土地效益占总效益的比例最大,其次为节约时间效益;节约土地、减少空气污染、减少噪声污染等效益为地下空间开发的溢出效益,这些效益可以通过税收等手段进行内部化,并可作为城市公共地下空间建设的融资手段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空间发展是自组织和他组织共同交互作用的过程.利用空间句法中的轴线分割方法,借助AutoCAD和DeapthMap软件,构建轴线模型,对平顶山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平顶山市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具有以下特征:中心城区的范围不断扩大且空间位置没有发生偏移;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轴线;城市空间智能性水平在下降;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呈半同心圆状圈层式扩展模式.煤炭资源开采、自然地理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政策因素、企业布局共同影响了平顶山市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该研究可为平顶山市未来城市建设走向提供借鉴,亦可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城市综合引力模型 ,以北京市空间发展为例 ,探讨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研究城市空间发展的方法流程。在 CIS支持下 ,建立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并运用 GIS的多种空间分析功能 ,通过发展背景分析、发展轴线确定、引力参数定义、城市距离确定、质量数据处理等具体过程 ,综合计算了北京市的空间发展潜力。结果表明 ,北京市未来的空间发展首先应该面向廊坊市、天津市、黄骅市的东南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发展更趋国际合作与交流,由此衍生出世界网络和全球性的流动空间.国际友好城市(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City)作为次国家政府(Sub-national Governments),成为国际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打破了以国家为单元的外交限制,促成了细化的地方性经济、文化交流.也因此,国际友好城市以其独特的"双城市"身份融入世界城市网络当中,构建出一个在全球进行经验交流的新平台.从世界城市和城市网络的研究角度,选取友好城市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故本文以是否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为标准,选取中国的247座城市,划分1973年—1992年、1993年—2004年和2005年—2011年三个阶段,预分析各个阶段影响友好城市建立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