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重点大学是主阵地,实力较强的地方高校也可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本文针对我校应用型"卓越班"和学术型"挂榜班"运作模式,对地方高校拔尖创新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反思,以期为我校及同类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型拔尖人才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研究型拔尖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和问题,进一步探索了适应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的本科生导师制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拔尖人才"计划的实施为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为了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完善拔尖人才培养方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保护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在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改革实验课考核模式、建立综合性实验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实践表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咸宁学院创办特色试验班为例,提出了电子信息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了采用特色试验班树形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试验班导师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提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教改的基本方案,以促进电子信息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拔尖人才"计划的实施为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为了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完善拔尖人才培养方案,四川大学生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实验项目设置、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拔尖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6.
为了能够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教机构的主要部分,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使得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和我国发展需要以及当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方面相配合,培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需要地方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对拔尖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模式加以探索,并且不断进行完善,培养更多具有实践和创新的拔尖人才。  相似文献   

7.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科研训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拓宽知识面,还能提高专业素养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科研训练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和创造性,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等问题,以材料学科为依托,探讨了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加强科研能力训练的措施,探索和丰富了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实验室科学》2014,(1):186-186
正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探索适应国家医疗体制改革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中小学  相似文献   

9.
林岚 《科技咨询导报》2010,(10):238-238
高校是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我国高校具备培养拔尖人才的优厚的硬实力,但软实力的建设远远滞后于硬实力,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一大短板。本文从科研体制、评估制度、培养模式、创新思维等方面分析了软实力建设中的障碍,并探讨了提升软实力的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性教学”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为了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从“211工程”开始,我国高校中的一批重点大学瞄准国际上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着力提高高校科研和学术水平.“985工程”又让一部分“重中之重”高校肩负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历史使命.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这是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对整个高等教育提出的历史性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局面”列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全国几十所研究型大学参与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项目,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