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提高超精密隔振平台隔振效果,对隔振系统进行模糊控制器设计和结构优化设计.在ADAMS/view环境下创建平台参数化模型,以隔振平台加速度、系统动挠度和底座动位移作为性能目标函数进行结构优化.对模糊控制下的主动隔振系统采用ADAMS与Matlab联合仿真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经过ADAMS优化之后的主动隔振系统能有效提高主动隔振平台的隔振效果,联合仿真方法为隔振系统动力学仿真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超低频精密隔振系统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国内外各种超低频隔振系统南研究状况。介绍了由单摆改进而成的倒摆、折叠摆、x摆和锥摆等超低频水平隔振系统。分析了刚度非线性的实现方法及正负刚度并联技术在超低频垂直隔振系统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自行研制的正负刚度并联超低频隔振系统。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某型号装载机发动机悬置系统隔振性能,对悬置系统进行固有频率的优化配置并对其解耦率进行优化布置。以悬置静刚度和安装位置为优化参数,对悬置系统固有频率和解耦率进行优化匹配。结果表明,优化后悬置系统各阶固有频率分配更加合理,各方向解耦率得到显著提高,实车测试验证了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得到大幅度改善。  相似文献   

4.
突破宏微运动平台加速度限制对于微电子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突破加速度限制,基于"宏+微+宏"驱动模式,提出了一种超高加速宏微运动平台。由超高加速度引起的振动通过浮动定子隔离,以保障超高加速度宏微运动平台超精密定位并获得平台的优越性能。通过搭建基于浮动定子的超高加速度宏微运动平台理论模型,进行理论分析以探究其振动隔离特性。进一步,利用ANSYS软件对宏微运动平台的有限元模型,进行相关瞬态动态仿真分析,对振动隔离进行验证。最后,搭建振动实验平台,在超高加速度下,基于浮动定子的宏微运动平台在频域和时域中振动隔离被验证。研究结果为微电子制造设备升级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微制造平台的隔振问题,建立基于Udwadia-Kalaba方程的动力学模型,其可以在不引入拉格朗日乘数等额外参数的情况下进行求解。将微振动平台的振动位移作为系统约束,建立微振动隔振平台的离散化模型,并在主动隔振与被动隔振的混合机制下进行微振动平台隔振系统的多体动力学分析与仿真;用Udwadia-Kalaba方程建立了驱动条件的求解方法以满足系统约束,基于约束条件建立微振动隔振平台的动力学模型,且通过Matlab语言进行仿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仿真得到了8个自由度方向的约束力矩,由此可以求得致动器所要求的竖直方向力的大小;在4个质点所受噪声干扰相同的条件下,微振动离散化模型4个致动器所需的约束力保持一致,而且可以达到良好的减振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食品制冷机组压缩机隔振元件为研究对象,采用LMS Test.Lab软件对其进行了试验模态分析,通过LSCE算法和PolyMAX算法的对比,最终得到其前四阶固有频率、对应的阻尼比及固有振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结果对食品制冷机组压缩机的隔振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大型食品制冷设备的减振降噪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点钞机振动噪声问题,采用试验模态分析技术对点钞机机壳进行模态分析,得出机壳的模态参数,进一步识别出点钞机的噪声源和振动源,并对机壳作了阻尼垫隔振处理,使标准点噪声声压级降低了1.5dB。  相似文献   

8.
分岔是通向混沌的主要道路.文章利用实验测量了非线性隔振系统中的力学参数,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非线性隔振系统的数值计算模型,通过对简谐激励下该非线性隔振系统的计算分析,并利用Poincare映射的方法得到了非线性隔振系统的全局分岔图,进而揭示了该非线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9.
微细电火花加工机床微进给机构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微进给机构是微细电火花机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运用直接耦合的方法,在ANSYS软件环境下,对微细电火花机床的微伺服系统中的高频响微进给机构进行了结构的静态分析和模态分析,得到该压电微进给机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以及在电压激励下的最大变形量,并据此设计加工出微进给机构.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微进给机构具有很高的固有频率,可以实现高精度、高频响进给,满足了微细电火花加工的要求.采用所设计的微进给机构进行的微细电火花加工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加工效率大大提高,加工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微进给机构是微细电火花机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运用直接耦合的方法,在ANSYS软件环境下,对微细电火花机床的微伺服系统中的高频响微进给机构进行了结构的静态分析和模态分析,得到该压电微进给机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以及在电压激励下的最大变形量,并据此设计加工出微进给机构。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微进给机构具有很高的固有频率,可以实现高精度、高频响进给,满足了微细电火花加工的要求。采用所设计的微进给机构进行的微细电火花加工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加工效率大大提高,加工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KZ–28型可控震源隔振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基础上,建立了被动隔振系统的物理模型,对可控震源被动隔振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构建了基于单片机的反馈控制混合隔振系统实验平台,实验表明,实验平台在2~6Hz低频干扰下的主动隔振效率大于80%.混合隔振系统的实验研究可为可控震源混合隔振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履带车辆动力传动装置摇架式隔振系统的隔振特性。应用动力学相似理论设计制作了摇架式隔振系统的试验模型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试验表明,摇架式单层隔振系统的传递率下降斜率为12dB/oct,双层隔振系统的传递下降斜率为24dB/oct。  相似文献   

13.
针对精密机床的振动问题,建立了四自由度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阐述了隔振模型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原则和方法,根据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设计了PID主动控制器,并以随机地面模型作为输入在Simulink中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具有PID控制器的主动隔振系统在隔离振动方面效果明显优于被动隔振系统.  相似文献   

14.
以Hexapod压电智能主动隔振平台系统在航天器高精度隔振和定位中的应用为基础,建立了Hexapod型隔振平台的虚拟样机。用MATLAB设计了控制系统,并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通过MATLAB与ADAMS的结合,对Hexapod压电智能隔振和定位系统进行了仿真,得到了该隔振平台在低频(2—50Hz)时的隔振仿真结果,结果表明了该系统在航天器低频隔振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双层隔振系统动力学建模和响应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由多刚体组成的双层隔振系统 ,以空间多刚体一般运动理论为基础 ,导出适用于刚体之间或刚体与基础之间具有 6个相对运动自由度的运动微分方程组 ;分别用模态分析法和摄动法得到线性和非线性方程组的响应 ,计算结果与龙格 -库塔法的结果一致 .最后以MTU公司的一个柴油机隔振系统为例 ,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非线性项和弹簧长度对系统频率和响应的影响 ;指出在正常工作情况下 ,弱非线性对系统的影响不大 ,在工程设计时可以忽略 ,而在部分隔振器损坏的情况下则不可忽略 .  相似文献   

16.
将鲁棒控制技术应用于主动抗振控制系统中,并用于解决光学超精密抗振系统的不确定性问题,其中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将随机振动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后得到低频全局信息,随后设计鲁棒控制器对低频振动进行抑制,该方法克服了由模型自身和外部干扰所引起的不确定性,使得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抑制抗振模型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振动的干扰,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控制精度和灵敏度.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使光学测量设备在外部振动的干扰下具有较好的鲁棒稳定性和控制精度,同时也能较好的抑制低频振动.  相似文献   

17.
应用类椭圆函数建立了非线性迟滞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导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实用表达式.该模型由非线性刚度和非线性阻尼构造而成,模型中各个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各阶刚度系数能很好地描述系统中存在的线性和非线性特性,而阻尼函数能很好地描述系统的迟滞和耗能特性.模型中含有待辨识的阻尼成分函数,该函数能反映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高阶阻尼、粘性阻尼和干摩擦阻尼等各种阻尼成分.由于在模型中将阻尼项表示为位移的函数,因而减少了测量工作量,方便了数值计算.应用动力学模型重构了非线性迟滞隔振系统的恢复力-位移回线,结果表明理论回线与实验回线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8.
对三级弯曲弹簧构成的隔振系统进行了研究,该系统是为引力波探测而设计制造的,它全部由金属构成,结构紧凑,共振频率低.在质心附近悬挂质量并用薄钢片连接弹簧与钢棒,减少了系统正交振动模式之间的耦合.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三个垂直共振模式分别为1.28Hz,2.09Hz和3.56Hz,水平模式为0.67Hz.测量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很好的隔振效果,在10Hz处达到近70dB的衰减.  相似文献   

19.
以食品制冷机组压缩机隔振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软件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包括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通过仿真得到隔振体系的固有频率等参数,从而验证隔振体系设计能成功克服由于受迫振动引起的疲劳、共振等危害.研究结果对食品制冷机组压缩机的隔振设计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为大型食品制冷设备的减振降噪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