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古典主义的涵义 古典主义,源于拉丁文“CLassicus”,意为“典范的”。古典主义有两种涵义,一是指17世纪初至19世纪初法国兴起后流行欧洲各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同时也指古典主义的创作方法。因为它在文艺思想和创作实践上坚持以古希腊、罗马的文艺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又被称为“伪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在法国兴起最早,发展也最充分,是17世纪法国中央集权制和当时法国社会阶级(封建贵族与上层资产阶级)妥协的产物。法国人一心想恢复其拉丁氏族祖先古罗马帝国的辉煌,在当时笛卡尔唯理论哲学的影响下,文艺上强调规范化、理性化,讲究语言典雅、明朗,追求宏伟和完美的古典主义文艺便诞生了。古典主义文艺在法国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从17世纪初到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的形成阶段,主要是古典主义文学语言及作品体裁的确立,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帕斯卡尔等。从1660年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繁荣发展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莫里哀、拉封丹和布瓦洛等。从1688年至1755年,是古典主义盛极而衰的时期,代表作家的拉布吕耶尔、圣西门等人。古典主义在德国、英国、意大利都有发展,特别是英国。英国的古典主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试图以“言志”与“载道”建构一部中国文学史,钱钟书则认为“言志”与“载道”分别对应两种文体,即诗歌与散文。经过几番论争,两人各有坚持和妥协。在论争的背后,则隐含着两人不同的思想方式。  相似文献   

3.
关于诗歌的表现内容,有“言志”说、“缘情”说以及“情志合一”说。“诗言志”本有丰富的内涵,但作为儒家政本主义文学论纲,被人为地抽象化,于是有“缘情”说的矫枉过正。“情志合一”说则是双重否定之后,“缘情”与“言志”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文章学理论在唐代以前就初具规模。“言志明道”说明了社会生活乃至阶级属性对文章功能的干预作用;“缘情尚文”则显示了文章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纵观整个古代文论,“言志”与“缘情”、“明道”与“尚文”始终处于对峙发展之中.本文试以秦汉隋唐文论的状况分析为基础,找出文章理论双轨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鲍照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亦是一位杰出的辞赋家。咏物赋是鲍照赋中数量最多的类型,最能体现鲍赋的艺术魅力;鲍照咏物赋的艺术特质:一,体物特征,包括动态的生命之美、流动的画面美、形似与神似之美、修辞之美以及险奇之美等;二,言志特征,包括言志的复杂性以及言志的方式等。体物与言志结合,真正达到了《文心雕龙.诠赋》所称赏的“符采相胜”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唐诗魅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言志”的魅力;“政治”的魅力;“宗教”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周作人文学观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著作,该文中他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文以载道”和“诗言志”两派,并且主“言志”而绌“载道”。但追溯中国古代文论史,“言志”与“载道”在这里都受到了误用,“诗言志”实则为“诗缘情”,它强调文学创作时自我情感的自在状态,为己而非为他人。这种“自己表现”的文学观,其实是对数千年来强调文学教化的社会功用的宏大叙事的解构。  相似文献   

8.
优秀的中国画传统是由诗 ,书 ,画 ,印等艺术门类有机综合表达来体现的。诗意是中国画的灵魂 ,是中国画的内在生命。中国画向来强调“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取其意气 ,得于象外” ,形成了一套传神写意、抒情言志、诗画互融的理论。中国画以诗文抒发情感 ,以借物抒情言志 ,以笔墨绘写精神 ,使诗与画达到珠联璧合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言志”与“缘情”——论中国美学的儒道互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很早就发现艺术创作内在的情与理的不可分割的审美统一关系,艺术虽然包含理性概念,但其中的情感内容又远非理性概念所能穷尽。儒家传统的“言志”说和道家传统的“缘情”说,分别代表中国美学对艺术内部思想与情感关系的解释的两条不同的美学路线。儒家美学的“言志”说主张“理”是艺术内在的情与理相统一的基础,文学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应该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并受其自觉的节制与指引,由此而发展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结合”的传统。而道家美学的“缘情”说,认为“情”是艺术内部的情与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特别是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化的全盛时期。伏尔泰把这一时期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接近尽善尽美之境的时代。”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一大批“千古感人的作品”,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着重论述古典主义文化与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关系,以加深我们对这一文化形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结合历史文献、普通话和汉语方言材料,论证了寿县方言表"丢弃"义上声词[p 24]的本字是古全浊上声字"拌"。今读上声的"丢弃"义是"拌"字本义,这个意义的"拌"在属于古楚国的汉语方言中原官话核心地区仍然使用。"丢弃"义"拌"字在兼并"秚"字的"搅和"义时处于"古全浊上归去"的历史音变时期,从而产生了本义今读上声而后起义变读去声的音变规律例外现象。  相似文献   

12.
武侠小说的诞生和发展是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相伴随的,这也使得现代武侠小说带有很重的古典主义色彩。在现代民族国家已经建立之后,金庸的《鹿鼎记》塑造了韦小宝这样一个好色贪财、无赖油滑而又颇讲义气的反英雄形象,这标志着侠的沦落和古典主义武侠文学创作模式的终结,同时也标志着武侠文学终于获得了现代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场”的词义经历了由表示“祭祀用的平地”和“收打、翻晒粮食的平坦场地”到泛指“进行某种活动的处所”,再到泛指“某种领域的演变过程”。由于佛教的兴盛,“场”被用于表示进行法事的处所,唐时,出现了借名词“场”来计量法事活动的次数的用法。之后,“场”词义继续虚化,出现了“计事”和“计时”两种用法,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关于诗歌本质和功能的两个命题,它们的转变有一个很复杂的历程。曹丕的创作实践及其文论就是其中一个异常重要的阶段,曹丕是"诗言志"说向"诗缘情"说发展的先导。  相似文献   

15.
就某一工程实例,通过有限元软件,分析极易成为这类连续倒塔事故的“事故源塔”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在设计最大覆冰条件下,对一旦出现倒塔、掉串、断线等事故,极有可能导致连续倒塔事故的“事故源塔”进行受载分析,对不满足强度要求的适当采取强化措施,可以在设计阶段降低灾害发生的几率,甚至避免此类恶性事故的发生,提高线路安全运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英语的情态动词“must”和汉语的情态动词“必”在情态意义的表达上表现出一些共性特征,都可以表示义务情态意义和认识情态意义。但是,由于制约情态动词的意义选择的因素有很多,这两个情态动词同时在语义表达上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通过对比这两个情态动词分别在认识情态意义和道义情态意义上的具体不同,能对情态动词的教学有所启示,以便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情态动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小学语文教材语料库,对动词"帮"的句型及其语义进行了细致的标注、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动词"帮"主要用于"NP1+帮+NP2+VP2"句型,它是个自主动词,表达的语义是NP1为NP2做本来是NP2要做的事情,其语义重点在于NP1为NP2出力做事。  相似文献   

18.
助词“着”与谓词性成分结合,在普通话中主要用于表示“进行/持续”。西南官话荔浦方言的“着”既可以用来表示“完成”,也可以表示“经历”等“体”意义。在西南、江淮官话,吴语,湘语,闽语等汉语南方方言及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中,用“着”表示“完成”的比较多见,而同一方言点中“着”既表“完成”又表“经历”的则比较少见。“着”的特殊表“体”功能总体看来,其地域分布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教材语言中的对象语言入手,将其细化为“课文对象语言”和“非课文对象语言”两类,“非课文对象语言”是教材对象语言的核心和基质,它集中体现对象语言的层次和特性。从表现形式上来看,“非课文对象语言”更为丰富多样;从表达效果上来看,“非课文对象语言”的体系性、序列性更为集中。二者的结合将对象语言在教材中所要承担的功能有层次有梯度地展开。通过研究非课文对象语言的层次与特性,还可以为研究教材课文难度提供新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20.
冯延巳是晚唐五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有《阳春集》传世。其中收录的十四首《蝶恋花》词向来被词家认为最能代表冯延巳词的艺术成就,也是《蝶恋花》调较早且最有影响的作品。冯延巳《蝶恋花》词,在体制上确定并完善了《蝶恋花》调的正体,在内容上开拓了迥异于花间词作而又具有深刻思想的题材,在功能上增强了词的抒情言志功能并转变了词的抒情角度,在艺术上大量运用比兴寄托的抒情方式和使事用典的修辞手法,皆具有重要的词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