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植物组织褐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外植体的褐变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从酶促褐变的底物和多酚氧化酶出发,阐述了国内外有关外植体褐变的研究现状、褐变发生的机理及防止措施等问题,并对目前所提出的各种机理假说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油茶组织培养过程中防止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油茶为试验材料,对其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的发生及防止措施作了探讨,结果表明:褐化发生程度与培养温度、培养基中激素浓度和无机盐含量等因素有关;较高的培养温度、培养基中较高浓度的无机盐、较高浓度的激素及木质化程度高的外植体都会促进褐化的发生;培养基中加入吸附剂能有效地抑制褐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司晶星  赵文甲  任丽丽 《科技信息》2009,(19):30-30,119
在植物的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现象也是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中,褐变现象特别严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褐化控制是银杏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以多年生武威薄皮核桃茎尖为试材,研究了培养基成分、不同种类和质量浓度的褐变抑制剂、生长调节剂以及转瓶周期对其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成分、褐变抑制剂、生长调节剂和转瓶周期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均不同;为抑制褐变及保证茎尖正常分化生长,先将茎尖接种于1/2 MS+ 2g/L活性炭的培养基中,置于5℃冰箱中暗培养7d后取出,再转接于DKW+6-BA(1.0 mg/L) +IAA (0.01 mg/L) +5 mL20%硫代硫酸钠的培养基中,置于25℃室内光照环境下培养,每隔3~5d转换1次培养基,能有效抑制褐变.  相似文献   

5.
防止黑松外植体及其愈伤组织褐变的方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防止黑松林外植体及其愈伤组织褐变的研究表明,取黑松的成熟胚做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成功率比新梢要高;暗培养能显减轻褐变的发生;培养基中附加抗氧化剂Vc和吸附剂活性炭均不能有效地抑制继代培养愈伤组织的褐变。选择适宜的培养基类型(1/2MS)、配合适当的生长调节物质种类及浓度,能有效地防止愈伤组织的褐变,提高增殖倍数。  相似文献   

6.
白玉兰组织培养中的褐化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白玉兰组织培养中抑制褐化的方法,以白玉兰芽为试材,利用组织培养方法,研究了光照、取材季节、预处理、抗氧化剂、吸附剂等条件对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暗培养有利于抑制褐化;冬季和春季取材褐化率较低,夏季取材褐化率较高;接种前分别用1000mg/L柠檬酸和1000mg/L硫代硫酸钠(Na2S2O3)预处理外植体可防止褐化;向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Na2S2O3,柠檬酸,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维生素C(Ve)能有效降低褐化率。  相似文献   

7.
红金银花组织培养中防褐化技术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金银花的组织培养中,防止组织褐变是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技术之一.本实验研究表明:红金银花的未木质化茎段和顶芽较适宜作组织培养的外植体;外植体木质化和半木质化茎段以4~6 mm为宜,未木质化和顶芽茎段的大小以操作方便为宜;0.1%Vc和0.3%的活性炭在红金银花的组织培养中可有效地防止外植体组织褐化;2 mg/L 6-BA易引发褐变,2 mg/L KT和2 mg/Lα-NAA对组织褐变影响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采用仿自然气候(20℃-1500 Lx-4 h-85%→25℃-2000 Lx-8 h-85%→20℃-1500 Lx-4 h-85%→18℃-0 Lx-8 h-85%)培养可有效抑制褐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桑树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桑树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选取桑树基部发现的幼枝上的腋芽做外植体,使用1/2MS培养基和2.0-5.0mg/L BA,适当提高培养硬度,无菌苗初期勤转种并进行暗处理,降低温度,是削弱或减轻褐化现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红豆杉愈伤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的初探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的性高低与红豆杉愈伤组织的褐变程度有着密切关系,即酶活性高,愈伤组织褐变严重,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Vc、活性炭、CA、GA3和ABA等物质,能抑制酶的活性,减轻褐变程度,提高愈伤组织的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10.
曾琼 《科技咨询导报》2011,(10):126-127
综述了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发生的机理、影响褐化的因素及控制褐化的方法等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以苍溪梨为试材进行降低组培褐变实验。结果表明:(I)在不同培养基上相比较,苍溪梨在MS+1.0mg/LBA+0.02mg/LNAA上生长分化,将芽在0.002mol/L的8-羟基奎啉溶液作不同时间的处理,20min处理更有利于防止褐变同时不阻抑梨芽生长,成活率高达90%,2hr处理时间成活率低至0;(2)从3月到5月用相同的培养基进行培养,5月下旬采集的材料的褐变率最低;(3)通过不同的预处理实验表明,在田间将采集的梨外植体进行低温处理,接种前作20min8-羟基奎啉和苯甲酸钠(浓度分别为0.002mol/L和0.2mol/L)均有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石榴果汁在加工中不同条件下色泽变化不同.本文研究了不同pH值、不同光照、不同热处理、添加L-抗坏血酸对石榴果汁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4.5、遮光或室内光照、热处理条件下,能较好的控制石榴果汁的褐变.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寻抗褐变安梨品系燕安3叶片中相关酶活性与果实抗褐变之间的关系,以燕安3和不抗褐变的对照品种燕安1,燕安2的叶片为材料,测定了POD,CAT,PPO,SOD等酶活性。结果表明:燕安3叶片中POD,CAT活性分别为(48.36±3.27)U/(g.min)和(122.65±8.34)U/(g.min),均显著高于两个对照品种;且3个安梨品种(系)叶片中POD,CAT,PPO活性由大到小的排序均为:燕安3,燕安1,燕安2;而安梨叶片中SOD活性则与果实褐变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14.
柠檬酸抑制珍珠矮根状茎分化及其褐变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珍珠矮根状茎在添加不同质量浓度柠檬酸(0、0.1、0.2、0.5、1.0、2.0、5.0 g/L)的分化培养基(MS+NAA 0.5mg/L+蔗糖30.0 g/L+TDZ 0.1 mg/L)中培养50 d后,统计根状茎的平均出芽数,检测与褐变相关的酶活性和总酚含量.结果表明:柠檬酸质量浓度在0.1~1.0 g/L的范围内,随着培养基中柠檬酸含量的提高,根状茎的出芽数逐步升高;PPO、POD、PAL活性及总酚含量逐步降低,SOD和CAT活性逐步提高,当柠檬酸质量浓度为1.0 g/L,平均出芽数为4.48,培养基未明显褐变;柠檬酸质量浓度在1.0~5.0 g/L的范围内,随着柠檬酸质量浓度的提高,出芽数逐步下降,PPO、POD、PAL活性及总酚含量逐步升高,SOD、CAT活性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15.
控制果蔬褐变的几种物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庆海 《应用科技》1998,(12):12-12
褐变,特别是酶促褐变,是果蔬贮藏加工及保鲜的一个难点,常常会导致品质劣变。酶促揭变通常是由果蔬中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引起的,抑制这两种酶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果蔬褐变的发生,提高产品品质。为了减少果蔬保鲜及加工中褐变的发生,传统上采用化学物质处理、调节pH值等方法,其中以二氧化硫或含硫化合物处理因操作方便而使用最为普遍。随着国际上对含硫化合物使用的限制,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物理方法上来。下面介绍五种控制果蔬揭变的物理方法:l加热和漂兹一些果蔬加工制品需要对原料进行去皮、切割或榨汁,采用加热(…  相似文献   

16.
余甘果汁沉淀和褐变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余甘果汁在贮存过程中出现沉淀和褐变的原因,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余甘果汁生产工艺和特点,提出了防止沉淀和控制褐变反应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切分果蔬的酶促褐变抑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切分果蔬酶促褐变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得出了酶促褐变的抑制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板栗加工褐变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板栗加工褐变机理及控制方法的研究状况。引起板栗褐变的原因包括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从酶促褐变的机理、氧化酶性质及其与底物的分布,分析了引起板栗酶促褐变的原因;而Maillard反应、抗坏血酸氧化、酚类物质的自动氧化和金属离子的存在,导致板栗非酶褐变,但焦糖化反应不是引起板栗非酶褐变的原因。分别从加热处理、降低pH值、加入化学物质等方面对抑制板栗加工褐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酶促褐变是影响切割莴苣货架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主要研究了几种抗褐变剂及其共同作用对切割莴苣的酶促褐变抑制的影响并探讨了MA包装对切割莴苣的货架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攀枝花苏铁的羽叶作为外植体,在含有不同激素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 结果表明:以MS+ 2,4-D 0. 2 mg/L+BA1 mg/L为最适宜培养基;2,4-D有利于诱导率的提高;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的比值高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 BA+KT的双因子组合没有单因子的诱导效果显著;采用0.1%HgCl2消毒的外植体灭菌效果最佳;0.1%的活性炭抑制褐变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