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贵州省的文化建设需要因地制宜,以"多彩贵州"为主题,以实现贵州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为目标,以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社会风尚文化建设为重点,走体现贵州特色的文化发展与繁荣之路.  相似文献   

2.
明代贵州建省为中国历史上西南政策的重大转型。明洪武、永乐时期因一条路,即云南通湖广"一线路"而在贵州建省,极大地改变了西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明代贵州"一线路"是国家在战国秦汉以来对西南经营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别是宋元时期江南、湖广经济中心的确立和云南经济的发展。明代为了构建国家从西北到西南的整体国家防御体系,构筑一条自湖广经贵州至云南的"通道",将云南与中南、江南联结起来,由此,不仅西南纳入全国经济圈,也开启了西南非汉族群内地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贵州仡佬族文化地理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仡佬族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但是,介绍贵州仡佬族文化很少,系统研究贵州仡佬族文化的著作更是寥若晨星。于此,本文从区域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贵州仡佬族文化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唐代及其以前贵州土著社会的居住形态为"散在山洞间"的山地型,这是与山地乔木与灌木环境下形成的游耕兼畜牧经济相适应的居住形态。宋代,随着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内地政治经济因素的输入,土著居住形态出现分层化、等级化的发展态势,并呈现出从山地型向河谷平地型的过渡态势,但二者长期并存,各得其所、各得其宜,是一种缓慢连续性发展变迁。元明清时期,贵州不断被纳入中央王朝直接管理之下,内地汉族的经济文化及其居住形态直接移入贵州,普遍出现了按照内地规制建筑的城市,在此背景下,产生了贵州土著居住最高形态——土司城。同时,各土著社会在对抗内地化农耕经济及其城镇居住形态的过程中,因长期"据阨为垒"、"据险起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适应当地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与游耕畜牧生计方式的军事化居住样态。  相似文献   

5.
正5月5日下午,贵州科技馆科普大讲堂携手贵州省管专家、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师范大学首席专家、贵州高校重点研究基地"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朱伟华教授带领青少年朋友们畅游历史长河,领略中国诗歌的无穷魅力。讲座开始后,朱教授从汉代"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唯物主义哲学,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情  相似文献   

6.
正黔艺宝依托多彩贵州城综合旅游资源,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引用互动体验式新型旅游概念,努力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旅游休闲精品综合体。传统茶舍的"文艺复兴"多彩贵州城,侗族鼓楼下,有一间茶舍,茶舍大厅内,镂空的雕花隔断、古朴的藤椅与木茶几、低缓优雅的传统音乐、精巧的饮茶器具、清新的绿植……每个细节无不体现着绵绵古韵,这里就是贵州首家非物质文化茶舍——黔茶锦舍。贵州多彩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  相似文献   

7.
2006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就贵州文化产业能够在5到10年内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作出了科学的判断.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军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深刻地阐述了贵州实现文化崛起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这是一个有科学依据、有显著新意和学术增长点的战略构想,而且是贵州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就实现这一战略构想的路径问题,即如何聚集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持续力,采用什么方式不断突破、扩大优势和巩固成果等,提出了"本土突围"与"蛙跳前进"设想.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前,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贵州近代新型知识分子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贵州资产阶级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潮以及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在贵州的传播、贵州近代的新式教育以及新式学堂的兴办等几个因素是它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前,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贵州近代新型知识分子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贵州资产阶级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潮以及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在贵州的传播、贵州近代的新式教育以及新式学堂的兴办等几个因素是它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前,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贵州近代新型知识分子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贵州资产阶级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潮以及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在贵州的传播、贵州近代的新式教育以及新式学堂的兴办等因素是它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贵州侗族聚落中的空间与特性、地景与聚落、天地人的层面分析解读侗族聚落空间中的场所性及场所精神,由此论述贵州侗族聚落的空间特征和聚落形态特性。提出对贵州侗族聚落的场所性及场所精神的本质研究,论证侗族聚落中场所精神的独特性、聚落艺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所体现出的审美价值,以及在这个价值取向中所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2.
正贵州因其独特的地质条件,自然资源种类丰富,不仅是中国有名的矿产资源大省、南方能源基地,还是地质方面享誉世界的"沉积岩王国"、"古生物王国"、"喀斯特王国"。在近9亿年的漫长地质岁月里,贵州经历多期造山运动,形成较为完整的海相与陆相沉积建造,素有"沉积岩王国"之美誉,层层叠叠的沉积岩犹如一本本记录地球历史的巨型"史书",不仅为研究中国南方地质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贵州发展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13.
贵州文化产业发展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贵州文化产业总收入才开始突破160亿元。"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系统产业链。这就是贵州文化产业的现状。影响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一是政治因素,二是美学观念,三是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4.
"龙场悟道"不仅是王阳明个人生命脱怡换骨奇迹般转换的重要思想性事件,而且也是中国思想发展史由程朱理学折入心学时代的历史性标志,既显示了东方文化探寻生命奥秘及宇宙真实的特殊"入思"进路,也表明了儒学主动调整内在发展理路的尝试性努力。阳明心学思想体系产生于龙场,初传于贵州,以后则席卷大江南北,远播海外各国,已是学界的共识。贵州师范大学已牵头成立"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凝聚海内外资源,积极展开学术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将又创辟学术园地——"阳明文化研究专栏",搭建学术研究成果展示窗口和平台。专栏的创办需要大家的共同关心和爱护,需要海内外学者的帮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15.
"龙场悟道"不仅是王阳明个人生命脱怡换骨奇迹般转换的重要思想性事件,而且也是中国思想发展史由程朱理学折入心学时代的历史性标志,既显示了东方文化探寻生命奥秘及宇宙真实的特殊"入思"进路,也表明了儒学主动调整内在发展理路的尝试性努力。阳明心学思想体系产生于龙场,初传于贵州,以后则席卷大江南北,远播海外各国,已是学界的共识。贵州师范大学已牵头成立"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凝聚海内外资源,积极展开学术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将又创辟学术园地——"阳明文化研究专栏",搭建学术研究成果展示窗口和平台。专栏的创办需要大家的共同关心和爱护,需要海内外学者的帮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16.
贵州地处祖国边疆,虽有壮美的风光和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却因经济、文化、交通相对落后致使外人对贵州了解甚少。明代文人杨慎流放滇南期间创作了许多与贵州相关的诗文,对贵州的风土人情、民间文化有着不同的见解。对其诗文中的贵州人文、风物、经济等方面进行考查,有助于研究客籍文人杨慎的贵州印象及其诗文对贵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初识贵州奇石是在2002年6月9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馆、贵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贵州奇石巡回展览团(由贵州石文化艺术宫和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成)、贵阳市旅游局联合承办的“贵阳观赏石暨旅游精品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开幕。展出贵州观赏石、矿物晶簇、古生物化石等精品600余件。贵州石资源丰厚,但贵州是一个比较贫穷的地方,他们这次从西南边陲走出来在北京办展览,一是为了把赏石文化弘扬光大,二是为贵州的经济建设增砖添瓦。贵州神奇而又富饶的土地,其间沉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喀斯特奇妙的地形、地貌形成了无…  相似文献   

18.
<正>"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贵州逐渐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除了好山好水,还有我们独特的好气候。光照适宜、气候宜人、空气洁净、植被丰富的贵州,文化、生态、民俗加上独特的气候,"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正逐渐成为世界旅游的目的地之一,贵州,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承接着四面八方  相似文献   

19.
<正>"在贵州大山深处的岑巩县乡村少年宫,一场场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大餐",托起了乡村少年们的梦想!"运动场上,百余个腰鼓敲得震天响;教学楼前上,欢快的竹竿舞逗乐了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书法室里,孩子们笔走龙蛇横竖撇捺;音乐教学分班课上,唢呐、架子鼓、金钱棍,孩子们乐在其中,尽情享受古典与时尚……在贵州大山深处的岑巩县凯本镇中心寄宿制小学"乡村少年宫"里,孩子们像城市的学生一样,享受起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大餐"。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0月28日至30日,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贵州师范大学秀丽的照壁山麓,迎来了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馆、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外语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名专家学者.我校"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与文学院联合举办了"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文学活动与思想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