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5岁的安娜是个事业有成的单身女人,有车、有房也有钱。像很多女人一样,安娜一直想做母亲,可是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她认为可以与之结婚生子的男人。岁月不饶人,等着等着,安娜终于知道自己再也没有办法怀孕做母亲了。她心里很难过,不过还是做了个决定,给自己买了条小狗。这条狗名叫汤姆,十分惹人喜欢,它的到来给安娜原本孤单的生活增添不少色彩和快乐。安娜对汤姆更是非同一般地在乎和疼爱,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把所有的母爱都倾注在了汤姆身上。  相似文献   

2.
<正>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卷语。小说的主线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即安娜受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影响,冲出不道德的家庭,试图重新建立一个以爱情为基础的合乎道德的家庭,但她失败了。安娜的悲剧是虚伪、冷酷的上流社会造成的,安娜的悲剧对社会有巨大的批判力量。但是,不可否认导致安娜爱情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催生虚拟主持人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珊 《今日科技》2004,(4):18-19
由英国PA新媒体公司制作的世界第一位虚拟主持人安娜·诺娃(annanova)的出现,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立即就获得了世人的瞩目,人们对她的关注丝毫都不逊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位名人或明星。紧接着又出  相似文献   

4.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这部作品自一八七七年问世一百多年以来,一直以其深邃的社会内容和卓越的艺术力量激动着越来越多的读者,特别是为主人公安娜的悲惨结局潸然泪下。认识女主人公安娜这个人物,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就是有关安娜因何自杀的原因。围绕这个问题,学术界分歧意见很多。而一个多世纪以来对安娜自杀原因的争论不休未成定论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托尔斯泰所精心雕琢的这个人物形象的独特与博大精深。本文想就此问题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繁漪在其各自不幸的家庭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作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安娜与繁漪都是家庭中的最不幸者;作为争取真正爱情生活的"勇士",安娜与繁漪又都是对旧秩序的最积极的破坏者.二人如"前驱"和"后继"闪闪发光于世界人物长廊中,引人探究.  相似文献   

6.
冰雪奇缘(3D)     
《科技知识动漫》2014,(4):38-39
正导演:克里斯·巴克/詹妮弗·李主演:克里斯汀·贝尔伊/迪娜·门泽尔/乔纳森·格罗夫类型:喜剧/动画/音乐/奇幻出品公司: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制片国家/地区:美国观赏指数:☆☆☆☆☆☆剧情介绍艾伦戴尔王国有着两位个性截然不同的公主——艾尔莎与安娜。姐姐艾尔莎冷若冰霜,举止优雅,妹妹安娜生性活泼冲动,热爱冒险。艾尔莎拥有冷冻的魔法,小时候和妹妹安娜玩耍不小心击中妹妹,所以以后一直不敢接近人群,尤其是不敢靠近安娜,怕再次伤害到亲爱的妹妹。至艾尔莎成年后,必须接下统领王国的重任,因此关闭多年的城门  相似文献   

7.
安娜·卡列尼娜,端丽、温雅,感情深挚,风度迷人、在俄国文学中独具风采.托尔斯泰在小说中,通过一系列意蕴深广的肖像描写、细腻生动的心理刻划、迭宕多姿的情节故事,塑造了安娜这位叛逆的贵族妇女形象.譬如安娜去看歌剧的情节,一方面,描写了安娜对整个上层社会的再次正面冲击,展示了安娜反叛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说明安娜对上流社会依然存有依恋之情,在安娜追求与反叛过程中,无法彻底摆脱出身和教养给她的影响,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心理,这是她可悲结局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本文拟就安娜看歌剧这一情节,再谈安娜性格的反叛性,追寻安娜的死因.  相似文献   

8.
安娜·卡列尼娜,端丽、温雅,感情深挚,风度迷人,在俄国文学中独具风彩。托尔斯泰在小说中,通过一系列意蕴深广的肖像描写、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迭宕多姿的情节故事,塑造了安娜这位叛逆的贵族妇女。譬如安娜去春歌剧的情节,笔者认为:一方面,描写了安娜对整个上流社会的再次正面冲击,展示了安娜反叛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说明安娜对上流社会依然存有依恋之情,在安娜追求与反叛过程中,无法彻底摆脱出身和教养给她的影响,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心理,这是她可悲结局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所以,本文拟就安娜着歌剧这一情节,再论…  相似文献   

9.
象许多作家都喜欢通过小说情节和人物的议论来表现自己对艺术的某些见解一样,列夫·托尔斯泰也喜欢这样做。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第五部有一段情节,就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他对文艺批评的见解。这里不准备全面论述他的批评观,只就这一段故事情节所涉及到的问题,谈谈他对文艺批评的一些深刻见解。小说叙述安娜和伏伦斯基在欧洲旅行了几个月以后,来到意大利的一个小城。在那里,遇见了伏伦斯基的老同学高列·尼歇夫,这天他们三人去参观一位也住在那个小城的俄国画  相似文献   

10.
安娜与潘金莲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娜和潘金莲这两个形象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但她们由于出身、教养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所追求的东西也不同。安娜追求的是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而潘金莲所追求的是低层次的肉欲的满足;安娜在追求中时时伴随着犯罪感,潘金莲既使杀死自己的丈夫也无半点内疚。对这两个形象不能等量齐观。  相似文献   

11.
幻影     
<正>1986年的一个傍晚,伦敦的安娜夫人回到家,刚打开门就发现一个"陌生"女子站在她面前,安娜以为自己眼花看错了,赶忙打开灯,但那个女子还在她面前站着,并没有走开的意思。那女子穿着与安娜一样的上衣,戴着与她一样的帽子,蒙着一样的面纱,看上去竟与安娜一模一样。安娜有些惊慌,她尽力强迫自己镇定下来,摘去帽子,卸去面纱。眼前的女子也模仿她做了同样的动作。一种恐惧感涌上了安娜的心头,她看着那女子的脸,结果却像照镜子似的,女子的脸与自己的竟分毫不差。  相似文献   

12.
安娜和弗兰西斯卡分别是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在无爱的婚姻以外,她们各自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两位女主人公婚外情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依赖与传统的父权制度;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与升华。而女性性格深处的弱点又成为她们追求自主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一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围绕社会家庭问题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 ,渥沦斯基是其中之一。对渥沦斯基的认识 ,评论家们莫衷一是 ,有人说他是“彼得堡花花公子的最好标本” ,一如卡列宁 ,不过是反其道而行之。卡列宁用僵死的说教窒杀安娜的生命力 ,渥沦斯基则以热烈的感情来俘虏安娜的心灵。前者缺少爱 ,后者的爱却是浅薄而浮夸的。卡列宁把安娜当成妻子而不当成女人 ,渥沦斯基则是把他当成女人而不当成妻子。在本质上 ,他们俩人都是仇视人的天赋感情与纯真的情操的。这样评价渥沦斯基显然是有失公平的…  相似文献   

14.
男人举起木棍,猛地砸向安娜的头部,安娜眼前一黑,晕了过去。"安娜!"斯派克掏出电流枪,毫不犹豫地向那个男人射击。男人被击中后倒在地上,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斯派克蹲下身子,抱起满头是血的安娜,同时对着呼叫器大喊:"这里是威尔士大街1号大楼楼顶,我是斯派克,安娜受伤了,伤得很严重!"  相似文献   

15.
英国作家阿诺德·贝奈特的《五镇的安娜》在人物关系上互为主体,其小说人物"特尔赖特——安娜""安娜——迈诺斯/威利"之间突显出一种主体间性。"特尔赖特——安娜"的关系表明主体间性的失衡,"安娜——迈诺斯/威利"的关系代表了主体间性的延伸,而贯穿主体间性始终的则是以安娜父亲为代表的父权意志。《五镇的安娜》对父权话语的反抗和对女性自由问题的探求,其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女性个体的自由,实现主体间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随着洛基和斯派克的身影消失在走廊的尽头,安娜仔细地辨别枪声传来的方向,不过,此时警察局里的枪声已经变得稀稀拉拉了。"把那么多警员都摆平了,布尔还真有本事!"安娜心里不免一阵紧张。  相似文献   

17.
文艺理论界对“形象大于思想”的成因已有过很多论述。就笔者查阅过的文献资料看,众多的论述基本上没有跳出以下三个角度:第一,生活材料本身具有抗拒作家偏见的能力。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被视为最有力的例证。托翁原想把安娜写成一个堕落的贵族妇女形象,而作品中实际写出的安娜,却很难给人堕落的感觉。究其原因,作品具体详尽地描写了安娜与卡列宁的  相似文献   

18.
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文学艺术形象。托尔斯泰创造性地运用在生活的激流中引出人物、利用人们的印象折射人物、通过提炼细节展示人物的心理、用对照的手法塑造人物等方法,将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9.
沈军 《科技信息》2011,(22):32-32,35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位独具风采的女性形象。她抛弃一切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却失败,最终选择了卧轨自杀。她的悲剧的命运结局令人扼腕。本文旨在分析安娜悲剧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幻影真身     
1986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伦敦的安娜夫人在料理完丈夫的葬礼后回到家,刚打开门就发现一个"陌生"女子站在她面前,安娜以为自己眼花看错了,赶忙打开灯,但那个女子还在她面前笑吟吟地站着,并没有走开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