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奎因重构科学哲学的策略体现着对语言与经验的双重关注。“经验论批判”确立起了整体论论题,并把批判指向了传统的意义论和还原论;“语义上溯”把我们对科学的接受与科学的客观性问题转换为语言问题。这两个策略打破了先验主义,否定了超科学因素对认识论的介入,从而使奎因在科学哲学上超越了规范主义而走向了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2.
贝克尔从经验证据方面批评默顿命题所派生的"虔信主义-科学"假说,否认德国虔信主义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刺激。默顿反驳,认为由于对理论脉络的忽视,该批评没有抓住社会学意义上宗教与科学关系的一般性假说的关键,没能根本上损害命题的有效性、完整性,反而构成了"最新话语谬误"的重要组成部分。贝克尔针锋相对以"公认话语谬误"反驳默顿的"最新话语谬误"批评。批评和争论折射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科学哲学问题:理论与证据的关系、最新话语与公认话语的张力及批评与反批评的互动、理性与非理性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诠释学的科学哲学的原则与传统的哲学诠释学的原则放到一起。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后者的批判性议题的成立与否,取决于两个可疑的论断:科学探究令认知关系实体化,该实体化明确而又决定性地判定了科学对认识论上的客观主义的承诺。本文勾勒了拒斥这两个论断的方案。它反对如下假设,即科学探究由于缺乏资源来仔细审视展开探究过程中的认知关系的语境表述而备受困扰。在发展一种反对该假设的诠释学论证的过程中,本文讨论了一些与理解科学探究的反身性有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引入了在探究过程中与语境相关的诠释学情境概念。这种版本的诠释学的科学哲学在本文中成败攸关,它在有关实在论的争论中提出了一个立场,该立场有资格成为一种诠释学的实在论,这恰恰是那种与任何形式的笛卡尔主义的二元论、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与认识论的基础主义断然决裂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4.
文章讨论了当代科学哲学关于观察与理论关累的经验主义、否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观点,在肯定波昔“理论先于观察”和经验论者关于中性观察作用等有关论述各自的台理性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以偏概全的缺陷,认为科学认讽过程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而不是单线的决定关系。因此,多种科学认识模式的并存有其客观必然性。而瓦尔托夫斯基等人的历史认识论则比较合理地阐述了观察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7):117-123
科学是近代哲学的研究对象,普遍确定性的知识何以可能是认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作为现当代思想家的马克思与怀特海都将新科学的萌芽视作思想滋长的土壤,认同科学与哲学的互动互释关系,并在各自的思想体系中观照了科学。他们都重视数学所具有的作为抽象思维方法的普适性与形式化表达,在物理科学的整体性背景下、生物科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阐发了唯物史观和有机宇宙论,形成了基于科学逻辑的关系思维、过程思维和机体思维。并通过批判其所处时代流行的科学认知方式,构建了实践哲学与过程哲学。一方面体现出对旧有科学思维和自然观的反思,另一方面彰显了追求和谐的社会文明与宇宙文明、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6.
“信息主义”的原初含义是描述当代社会的技术特征的,但由于各个学术领域中研究方法和观察视野上普遍存在的“信息转向”,无疑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去分析人类认识成果中的新特点。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中也兴起了一种信息主义的趋向。一方面,这种趋向来自于科学哲学所反思的对象——科学研究中信息主义的兴起。另一方面,科学哲学内部自从“语言学转向”和“语言主义”兴起后,也表现出走向信息主义的趋向。从这样一种视域去重新审视科学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可以启发我们获得新的认识,开阔科学哲学反思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7.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何以可能的问题及与此相关的二者的中介问题,长期以来被我国哲学界所忽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在其经典著作中是非常关注这些问题的。蕴涵在思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问题的哲学解便是将哲学和科学沟通起来的中介。科学问题的哲学解是指科学主体在一定时代的科技知识背景条件下对某个科学问题不能从科学角度用科学方法作出准确的解答时,而从哲学的角度用哲学思维的方法解答的结果,其实质是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双向运动的结晶。这为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成为可能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科学问题的哲学解哲学通向科学的中介,使哲学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科学问题的哲学解是科学通向哲学的桥梁,使科学作为哲学的基础成为可能。该研究对于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科学的发展,以及对于深化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的理论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新实验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英美科学哲学界开始关注实验研究,同期科学史家和社会学家对实验的研究突出了实验的局部性、文化性、物质性、社会性和修辞相关性等方面.但是实验与知识如何相关这一中心问题居然很少被分析,"探索性实验"试图将知识和认识论问题带回实验图景.与理论驱动的实验不同,"探索性实验"可以指导实验参量的系统改变、经验规则的明确与新类别和概念的形成.探索性实验处于特定的认知情境中,它不可能由特定情境或者普遍的认知规则单独决定.探索性实验的研究拓展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中间领域,显现出一种具有历史感与时间性的动态科学观.  相似文献   

9.
陈俊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1):104-108
库恩的"范式"无疑是20世纪科学哲学中最具创见性、也最具争议的哲学概念之一。库恩是在两种不同意义上使用该概念的。一种意义是将"范式"作为科学共同体从事高度收敛的常规科学活动的精神定向工具;另一个更具本质性的意义是将"范式"作为共同体成员共有的解题范例,即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工具。库恩的"范式"及其认识论意蕴是对传统基础主义认识论的历史主义超越,澄清"范式"的认识论本质对于理解科学的本质及科学发展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对科学编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系统阐述是历史主义学派的两大学术成就之一。其代表人物关于科学史层次划分的思想对科学编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它为探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内史与外史的关系创设了新的理论平台,而科学发展的合理性模型的构建为科学思想史研究提供了历史分析的基本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