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精神实质,也是古代生命哲学最深远的理论背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通过阴阳应象、生命应时应方与五行类比的理论方法与逻辑,最终落实到以一整套自然治疗措施来调整个体生命的失衡,这一切都与现代环境伦理的精神深刻一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有关论述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根据分析对传统的“天人合一”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理解分歧的症结在于缺乏对"天"的无限性的诠释。数学语境的独到之处在于能描述这个不可观测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天"的无限性。借用线性几何系统构建了数学语境下"天人合一"的"天",是N维(N→∞)的多维宇宙空间,指出"天"是一切的投影源,N-1维及以下是其投影的相。"天人合一"的"人"是"大我","合一"代表一种境界或一种趋势:对于圣人来说,"天"和"人"本来是一体的,不必再去"合";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指人效法天地,"合一"表示一种趋势,在数学语境下可表达为■。  相似文献   

4.
本体论已经成为跨学科的热门术语,并且成为多个学科的研究题目。探讨本体论的概念含义,本体论在不同的学科中的借用意义,特别是它与术语学的关系以及在术语学中的概念意义和中文的译名问题,对于把握当今术语学研究中的知识本体趋向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体论已经成为跨学科的热门术语,并且成为多个学科的研究题目。探讨本体论的概念含义,本体论在不同的学科中的借用意义,特别是它与术语学的关系以及在术语学中的概念意义和中文的译名问题,对于把握当今术语学研究中的知识本体趋向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易》和《自然辩证法》分别为中国人开启了两种"天人"认知传统:"天人合一"与"人与 自然统一".前者成为中国古典思想的基础框架,后者成为中国现代思想的基础框架.在"天人合一"参与现代生态文明建构议题中出现肯定与否定的态度分野,态度分野的文化实质是科学自然主义与道德人文主义的对立;其转化的文化实质是自我精神的重塑;其转...  相似文献   

7.
数学的诞生,以其纯净的理性之光照亮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但也曾使许多人陷入了思想的迷雾之中.“数术穷天地”始终是中西哲人和数学家宏大的理想与不懈的追求.“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正是占星术与数学纠缠不清的历史根源.明朝学者徐光启曾愤然批评中国古代“数有神理”的思想为“妖妄之术”.回顾历史,西方科学也是从古巴比伦“占星术”的迷信,到“万物皆数”的神秘主义,然后发展成为宗教理性,再到自然哲学,最终在数学思想方法与实践精神的引导下,才创立了宏伟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作为对量子力学的一种本体论诠释,本文提出了“双波包”的概念,把东方哲学与量子力学之间相似性的快速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双波包”概念借鉴了量子力学与东方哲学两方面的观点,并把它们加以改造与融合,从而构造出了一个统一的哲学图像。“双波包”原子量子力学中某些最具革命性的不相溶于经典西方哲学的观点,它与经在某些方面显示出了共同性,但由于它是用科学概念体系表达的,因此,它对易经的一些抽象概念也作了建设性  相似文献   

9.
严复以“计学”对译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economics,该译词凸显了20世纪中国“经济学”概念转型的一次尝试,然而东洋“泊来品”——“经济”(之所以置“泊来品”于引号之内,皆因“经济”一词中国自古有之)后来却逐渐占据中国近代经济话语的主导地位(至少从economics的对译术语角度而言如此)。作为承载与交流知识与信息的表达系统,语言在知识本体与对象客体间架起了解释和理解的渠道,而本体(ontology)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内部知识体系的架构。人文社会术语因其特殊属性对当今计算机形式化语言下的知识本体构建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开辟了本体视角下术语翻译的新维度。文章借西方术语 economics于近代中国的本体转型在多元译词上的反映来凸显近代术语翻译中的术语概念演变,本土语言资源选择与词汇化过程,翻译的术语化过程以及术语传播与效应,以期对中国近代术语翻译提供新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自然主义的背景下,追问"我是什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当前自然主义在个人本体论问题上的可选方案主要有虚无主义、动物主义、构成主义以及四维论。其中,动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自然主义框架去把握和解决人格同一性问题。不过,这种专注于处理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动物主义是不完整的,因而在人格同一性问题上容易受到传统心理连续性标准的挑战。一种完整的动物主义应当包含一种适当的自我模型并在意识问题上承诺了某种一般性的立场,换句话说,应当是自然主义整体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情感互动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此问题的研究中,逐渐呈现出“实体论”与“关系论”两种进路,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共同致力于解决社交机器人情感真实性的伦理价值问题。其中,“实体论”进路否认社交机器人情感的真实性,并通过论证推动或维持用户与社交机器人进行情感互动行为的非正当性,认为社交机器人的情感对用户是不善的,应该在伦理上受到限制。而“关系论”进路则肯定了社交机器人情感的真实性,其通过论证用户与社交机器人情感互动的结果善,认为该行为可以在伦理上被接受。两种进路虽然在伦理价值的分析对象、分析方法和证成目标上不尽相同,但二者具有共同的理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相互嵌入、互为补充的关系。此种关系的揭示,不仅可以为协调两种进路之争提供参考,而且有助于深入认识社交机器人情感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薪酬激励是大多数中国企业最看重的激励手段,因此薪酬管理在企业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为此,对薪酬管理"理性"与"感性"的探讨能呈现一个立体的薪酬管理。一、薪酬管理的"理性"薪酬管理伴随者中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有了初步固化的"理性"内容。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数据监控"时代的到来,一种新型的资本主义形式——监控资本主义——悄然出现。这种监控资本主义依靠现有的大数据监控技术,近乎零成本地剥削用户"剩余数据"实现原始积累,再藉助"算法式生产"方式将"剩余数据"转化为"预测性产品",再通过大数据监控系统将"预测性产品"精准地出售给各种广告客户,以此谋取高额"寄生性利润"。监控资本主义巧妙地"寄居"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它一方面弥合了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信息鸿沟",但另一方面它的"寄生性本质"危及到了现有资本主义体系的持存。  相似文献   

14.
视觉经验的私密性使得与之关联的词语具有隐匿的复杂意义。民间观点默认具体颜色语词的意义是客体和主体间的客观指称。近现代的讨论逐步放弃乃至最终完全背离了民间观点。原因在于,学者们相信颜色经验是主观感觉,颠倒光谱可能是真实的,而且根据维特根斯坦式的公共语言论,无论颠倒光谱现象是否是真实的,具体颜色语词也只具有关系意义,没有现象上的指称。事实上,民间客观主义大概率为假,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颠倒光谱现象不一定真实,至少可以证明黑色现象是个例外,因此现有理论多少都有些不尽人意,除关系意义之外,具体颜色语词的意义还可能包含公共的现象指称,而且即便它为真,也不能根据公共语言论认为具体颜色语词的意义不包含现象指称。民间观点不见得完全错误。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已成为人类的一种公共性焦虑,当前的人类终结论与竞速统治论是这种焦虑的学术确认。然而,不论是人类终结论还是竞速统治论,它们的吸引力都是建立在对科技发展的过高估计与对人类发展的过低估计所构成的巨大反差之上。这类论断既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科技的发展,也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自身的发展。破除这类论断所编织的扭曲图景,需要我们予以追认人类的复杂性,探析其程序化的限度,以及展示人类能力发展的可能空间。  相似文献   

1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123-127
近代中国医学教育制度的建立,受到西医教育制度的进入和中医教育模式变革的双重影响。由于医学教育建制不断调整,近代医学教育机构的称谓频繁变化。中西医界都高度重视医学院校的称谓,称谓也成为了中西医论战的重要议题。伴随着"名分之争"尘埃落定,"中西医兼习"的弊端被证明,中西医的学制实现趋同,医学教育的近代化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7.
古代希腊自然哲学体系以"实体"为核心展开,同时也包含着"关系"思想的萌芽。它包括"始基"本原说、自然类观念、形式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等,呈现出严密的逻辑关系。无论是近代经典科学的"实体"问题,还是当今系统科学的"关系"问题,在古希腊就已经提出。它不仅为中世纪及近现代的哲学研究开辟了道路,而且为近代产生的——作为研究的——科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天秤座(宫)"在不强调规范的情况下可以用同义换读的办法称之为"天平座(宫)",但"秤"并无píng的读音,本音chèng。《汉语大字典》"秤"旧读píng的表述不准确。天文上"天秤"比"天平"使用更早,且更符合天文学术语规范。  相似文献   

19.
肖峰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8):52-55,64
本文论述了罗蒂在科学与人文关系上的主要观点,着重介绍了他在消解科学≠人文二元对立上所作的努力,并对其这方面的思想进行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自近现代以科技和经济为主导的西方物质文明日渐陷入困境以来,中西方学者便一直在共同经营着一个十分美好的理念,那就是儒学救世。然而随着人类危机的日益加剧,西方学者并没有坐等东方贤哲以儒家思想去拯救他们,而是对救世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与他们的丰硕成果相比,传统的儒学救世论已颇显落后。这一现象警示我们,国学研究一定要现代化,要与西方先进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否则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便很有可能沦为教授们的纸上谈兵,而不可能对现代人类社会作出多少实质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