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考察克里普克关于个体的跨界同一性问题的讨论,澄清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可能世界、严格指称和本质主义等,不断加深理解克里普克对形而上学问题与认识论问题所做的区分。在此基础之上,回应吕进、何向东的“个体的跨界同一性分析”一文,批驳该文对克里普克关于个体的跨界同一性的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2.
克里普克的可能世界理论是对其后天必然真理学说的从物论证.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可归结为"偶然实体(或可能个体)的偶然事实".本文通过分析其关键性概念"可能世界(或个体)"以及"世界的可能样态",试图指出该论证存在根本性错误:"可能个体(或世界)"是不可能的;经验事实是必然的.客观世界的全部现实性是经验命题的从物必然性依据:凡...  相似文献   

3.
个体的跨界同一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个体的跨界同一性分析是可能世界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个体能否跨越不同可能世界以及跨界个体如何识别历来争论激烈。克里普克提出严格指示词理论和本质主义的观点分析这个问题,成为广泛接受的理论。我们认为,从认识的角度分析,依赖于实指和必然本质来分析跨界同一是不尽满意的,而以认识的整体论和发生论来弥合指称的历史因果理论和名称的摹状词理论,可以得到更好的认识效果。  相似文献   

4.
数学、物理学与形而上学原则是研究莱布尼茨实体学说的三种理论视角与思维层级。莱布尼茨承认数学意义的广延、必然性分析有其合理意义,但认为单纯的广延是不实在的复合物;他承认笛卡尔、牛顿物理学意义的绝对运动及运动量守恒有助于解释机械论,但认为运动是不实在的,是力的派生状态。他承认古希腊、经院哲学的形式对于终极因的意义,但形式不能用于解释具体的运动。数学、物理学与形而上学原则统一于莱布尼茨神秘理性主义之中。  相似文献   

5.
莱布尼茨的逻辑学承载了近现代形而上学的主要倾向,海德格尔以罗素对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批判的结论出发,遵循论证-分析性重构的哲学方法,通过莱布尼茨的"主谓包含论"得出判断的同一性与"同一实在之全体"的内在一致应和性,由此从逻辑学走向了其存在论。海德格尔这种探寻存在的意义的道路为当代哲学如何应对主体性危机尤其是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之统一找到了鲜活资源。  相似文献   

6.
休闲教育:个体生命与生活世界的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个体生命的完善与圆满是休闲教育的根本目的,而生活世界是个体生命生存与生活的现实世界。休闲教育正是在促进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的相互融合中,不断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弗雷格认为,"a=a"和"a=b"这样的同一性命题明显具有不同的认识价值,后者有意义地扩展了我们的知识,因为"a"和"b"的意谓相同,但意义不同.克里普克不赞同弗雷格的观点.他认为,应该把同一性看作是某个东西与其自身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长庚星就是启明星"这样的专名之间的同一性命题是后验的又是必然的.克里普克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专名是严格指示词,在不同的可能世界指示同一对象".不过,从这样一个理论前提出发,能够证明象"长庚星是启明星"这样的命题是必然命题,却使得这样的命题具有先验命题的嫌疑.这是克里普克的理论所必然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8.
“倾向”在当代哲学讨论中,特别是形而上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使得倾向的形而上学有必要得到严肃对待。不过,倾向的形而上学问题一直富于争议,本文尝试用关于倾向、性质以及倾向性质的三个问题,展示倾向的形而上学研究的基本图景:倾向与非倾向是对世界的真实区分吗?这种区分是针对性质的吗?倾向性质是实在的吗?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展示了形而上学领域休谟主义与反休谟主义之争。其中,作为一种彻底的和统一的反休谟主义进路,倾向本质主义对以上三个问题都给出了肯定回答;而且,从经验科学和形而上学两方面的理由来看,倾向的本质主义进路是最值得辩护的。  相似文献   

9.
自然种类名称与严格性--克里普克通名理论的一个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中就专名问题给出了较为完整且具说服力的论证,但随后他把这套专名的理论直接推广到自然种类名称的做法却是值得商榷的:一是因为克里普克的这种推广只是一种简单的套用,他未就自然种类名称本身的严格性给出充分的论证;二是因为克里普克所谈到的自然种类名称属于不同的语法和语义类型,如此复杂的情形不能像专名那样一概而论.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加以研讨.  相似文献   

10.
特殊性与普遍性,是哲学讨论中的基本范畴。然而不论是亚里士多德逻辑,还是西方中世纪形成的传统逻辑,都未能对"普遍性"做出清晰的逻辑刻画。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的研究表明,在自然语言中关于普遍性的表达是没有个体词的,而要揭示普遍性的深层逻辑结构,必须诉诸对个体词的分析,普遍性需要借助个体词来表达。只有认清个体词的逻辑性质,才能认清普遍性的性质,也才能更深刻地表达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