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类博物馆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功能越发受到学界重视。近年来,科技类博物馆的科学中心化现象明显,包括科学中心数量的增加和传统科技博物馆向科学中心的转化。以作为博物馆强国和公众理解科学发源地的英国为研究案例,回顾了科技类博物馆科学中心化的进程,分析了科学中心与科技博物馆的本质特性。通过对英国情况的总结,提出了博物馆蕴含的科学观问题,进而对我国的科技类博物馆建设与发展提出反思。  相似文献   

2.
传播什么是科学传播的首要问题。结合两阶科学传播理论,对中美六家有影响的科技类博物馆网站进行内容调查,量化分析其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科学研究过程、科学工作心得、科学研究之社会意义五种类型内容。统计结果显示,中美科技类博物馆网站在内容的丰富程度和科学传播内容类型上差异较大。美国科技类博物馆网站在实践上较好地达到了两阶科学传播观念层面的传播,对我国科学传播内容构建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技性科学”这个新词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学研究的新特色。它是科学观的一次转向,形成了技性科学观。技性科学观告诉人们,进入现代以来,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和发现都依赖于技术的发展,科学与技术越来越不可分离;而现代技术又都是“社会性技术”,所有技术都与社会紧密相连,技术以社会技术系统的面貌呈现出来。技性科学观给科学技术政策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关注科学技术创新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科学技术体系命运的社会因素,充分认识人文社会科学在技术形塑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卢瑟福是20世纪最具影响的著名科学家和伟大导师之一.对其科学一生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思想和科学观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是有益于我们对科学技术观的再认识,并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文从八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卢瑟福的科学观和科学思想,以给我们今天的科学技术观讨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转向有两层含义:其一,在工程伦理教育内容上,从关注工程伦理的合理性推理和对工程伦理规范的认知,转向对日常的工程实践的关注;其二,在工程伦理教学目的上,从伦理认知层面(文中所说的伦理认知均指对伦理合理性的认识,不包括事实认识)转向对伦理实践技能的培养。后者的实现恰恰是借助于工程伦理教育内容的工程实践转向。论文主要从工程伦理教育方法上来梳理这种转变,其中,案例分析法是这种转变的标志,而STS的方法则充分展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科学价值论转向过程中“科学→价值”的科学进步模式进行分析,指出了这一模式所面临的困境,首先是“科学进步”概念的混乱;其次是这一模式从科学认识论到社会价值论的不可通约;再有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被动性及其价值的隐性特点,决定了科学技术和专家不能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后果负责。这种转向过程中所面临的疑难不仅迫切要求科学哲学走出传统狭隘的认识论研究视野,还应对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史学、科学社会学等元科学进行合理的裁剪与整合。  相似文献   

7.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科学史就是提出与解决问题的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基于海洋研究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掀起一场科学革命,导致地学研究范式发生根本转变。同时,板块构造理论在大陆地区的适用性,即"登陆"问题,成为新常规科学阶段的重大科学问题。围绕该问题,板块构造理论的研究焦点从海洋转向大陆,并传入中国。中国从批判性地学习、应用到发展该理论,为求解其"登陆"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考察中美地震学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理论验证活动,再现科学问题的由来、传播和求解过程,展示科学问题如何决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何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如何驱动科学的传播与进步,并以实证彰显问题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新儒家的科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儒家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代的发展,其科学观从体用论深化为开出论,再转变为对话论.这一变迁显示、折射出他们的学术理路的逻辑变化和社会形势、科学技术的现实发展.因此,对现代新儒家科学观的考察不仅有思想史意义,更有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9.
自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科学哲学研究发生重大转向 ,其转向的内容、转向的后果以及转向的原因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本文旨在揭示其重要转向之一———俄罗斯新自然哲学的兴起及其原因 ,并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对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科学实在论的科学观,几经周折,先后经过三个阶段,逐步走向衰微,其问题域正在发生转换。而随着现代量子理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科学观正在悄然形成。作者根据现代科学观的转变做出了大胆猜想,即科学哲学的未来发展将走向一种以设计为目的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