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闵可夫斯基在1908年的"空间和时间"演讲已经成为一个经典,闵可夫斯基时空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观,现代物理学没有闵可夫斯基时空是不可能的。但是,历史上对这样一个观念的接受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原因涉及固守传统、优先权问题、对时空本身的不认可以及闵可夫斯基的早逝等。不过,在朋友与支持者的努力下,最终时空与闵可夫斯基的名字紧紧相连。然而,闵可夫斯基是如何形成这一观念的,则可能永远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2.
闵可夫斯基在1908年的"空间和时间"演讲已经成为一个经典,闵可夫斯基时空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观,现代物理学没有闵可夫斯基时空是不可能的。但是,历史上对这样一个观念的接受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原因涉及固守传统、优先权问题、对时空本身的不认可以及闵可夫斯基的早逝等。不过,在朋友与支持者的努力下,最终时空与闵可夫斯基的名字紧紧相连。然而,闵可夫斯基是如何形成这一观念的,则可能永远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3.
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现象学"在技术哲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是,这一理论有基本的局限性。首先,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现象学"难以解释技术的具身何以可能;其次,其理论上的困境来自方法论上的偏向,伊德在分析技术时与他在分析科学仪器时共享了知觉变更这一方法;第三,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现象学"实质上只能适用于特定的"科学式"技术。  相似文献   

4.
希兰的知觉诠释学-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觉的诠释学-现象学是希兰科学哲学的核心内容。希兰用海德格尔生存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改造,为知觉的现象学分析奠定了本体论基础。希兰知觉诠释学-现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知觉的诠释学属性、知觉的现象学结构、知觉知识的必然性与多元性等。希兰的知觉诠释学属于多元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5.
知觉恒常性现象通常指在距离、方位、光照等因素发生变化时,我们将事物感知为具有恒常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关于知觉恒常性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富有洞见的现象学描述。基于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描述,我将试着提供一个关于知觉恒常性的解释。分析表明,知觉恒常性实际上与我们通常知觉经验中关于对象属性的本体论承诺相关联。我们关于对象属性的本体论承诺,则实际上是通常知觉经验的构成性条件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知识"概念的扩展,新康德主义者卡西尔将传统的"理性批判"转变为"文化批判"。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为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提供了"建筑术"意义上的建构作用,并使后者在一门关于意识功能的"知识现象学"中得到了新的奠基。这也使得卡西尔哲学能在一定程度上重整康德和黑格尔留下来的思想传统,而成为拒绝"新康德主义"这一标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分析技术哲学进路由于难以充分描述技术物的"结构-功能"关系,成为在本体论上、继而延伸到伦理学领域的"难问题"。之所以是难以消解的,其原因在于两种"经验转向"的相互割裂。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进路为消解这一"难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解决思路。一方面,梅洛-庞蒂对身体结构的现象学分析使身体的"结构-功能"获得了稳定的一致性,技术物的"结构-功能"可看作是身体"结构-功能"的延伸;另一方面,技术物所"具有"的道德恰恰是由身体意向性所赋予的,对技术物道德地位的讨论因而不能脱离具体的身体知觉情境。身体现象学进路不仅有助于厘清分析技术哲学的"难问题",而且也有助于弥合两种"经验转向"。  相似文献   

8.
"感受质"是当代心智哲学分析中有关意识问题争论的焦点,围绕其是否是一种不可还原的主观特质,引发了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两大阵营的激烈争论.丹尼特否认有主观感受质的存在,认为它只是属性二元论者和大多数普通人的一种错误幻想.他认为,各种意识现象,包括知觉、记忆、感受等,可能是在实现其相关表达时才得以确立的.异现象学方法作为丹...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与梅洛一庞蒂对语言都做过深入的研究,语言问题在他们的哲学思考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令人惊异的是,这两个分别隶属分析哲学传统和现象学传统的哲学家在语言现上却有着很大的交汇空间:坐落在生活形式中的“语言游戏”和源出于世界之内的“语言之内”其间有着诸多的相似,当然也有不同。它们都可视为是对传统语言观中过度膨胀的理性主义一逻辑主义的不同反动。这或许显示出分析哲学与现象学的某种殊连同归。也预示着西方哲学的一种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所创立的现象学,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哲学运动之一。现象学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哲学领域,而且渗透到了具体的科学研究中。与现象学关系最紧密,并且受现象学影响最深的科学,可能就是精神病理学。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下,雅斯贝尔斯首先将现象学作为精神病理学的预备学科。在雅斯贝尔斯这里,现象学哲学方法(直观)与精神病理学、哲学与科学成功地统一了起来。现象学精神病理学,标志着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即哲学越来越多地向科学渗透,而科学也反过来影响到哲学本身。  相似文献   

11.
第6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将于2012年11月中旬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召开,现向全国科技哲学界征文。"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是国内科技哲学界对现象学情有独钟的学术同仁们发起的一  相似文献   

12.
第6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将于2012年11月中旬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召开,现向全国科技哲学界征文。"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是国内科技哲学界对现象学情有独钟的学术同仁们发起的一年一度的学术会议,旨在弘扬科技哲学学科中的"哲学"品格,沟通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营造"纯粹"的学术风气,为  相似文献   

13.
第6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将于2012年11月中旬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召开,现向全国科技哲学界征文。"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是国内科技哲学界对现象学情有独钟的学术同仁们发起的一年一度的学术会议,旨在弘扬科技哲学学科中的"哲学"品格,沟通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营造"纯粹"的学术风气,为  相似文献   

14.
第6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将于2012年11月中旬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召开,现向全国科技哲学界征文。"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是国内科技哲学界对现象学情有独钟的学术同仁们发起的一年一度的学术会议,旨在弘扬科技哲学学科中的"哲学"品格,沟通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营造"纯粹"的学术  相似文献   

15.
E.拉兹洛在《微漪之塘——宇宙进化的新图景》一书中提出第五种场“ψ-场”——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这很可能预示着21世纪将发生的新的物理学革命,进而改变人类对宇宙本原的认识,并促使我们在哲学上重建本体论。继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获得实证之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论也会获得实证。  相似文献   

16.
哲学关注环境问题,要以哲学意义上的环境概念为基点进行讨论。即如何确定“中心事物”和“有关的周围事物”。对此的不同确定导致“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则分歧。但分歧的双方都聚焦于同一个对象:生态系统中有自主意识的生命体——人类及其活动。哲学关注的环境是人类作为主体在其中活动和发生影响的环境。哲学关注环境的目的:一是探讨作为环境的存在本质上“是什么”的问题,二是讨论自主活动的人类对于环境所担负的责任伦理问题。可以尝试哲学原有的经验实证方法、理性预设方法和现象学方法的综合来提供一种具有系统性的哲学框架以构建一种环境哲学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第6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将于2012年11月中旬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召开,现向全国科技哲学界征文。"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是国内科技哲学界对现象学情有独钟的学术同仁们发起的一年一度的学术会议,旨在弘扬科技哲学学科中的"哲学"品格,沟通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营造"纯粹"的学术风气,为"后自然辩证法"时代的到来做准备。  相似文献   

18.
控制论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可分成3个阶段:维纳与中国学者李郁荣的合作(1929-1949年);控制论概念的传入(1949-1955年);<十二年规划>制定后,控制论在国内的研讨和发展(1956-1966年).在统计、对比和分析历史材料的基础上,提出:控制论思想在新中国的传播过程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科学传播模式--哲学先行,平行推动.在这种传播模式中,传播并不是始于吸纳具体的科学理论知识,而是始于辨明其背后的整体哲学涵义和应用意义.国内科学哲学界的学者从译介苏联的相关论文开始,后来发展到自主地进行大规模的研讨;工程理论界在钱学森及其创立的工程控制论的指引下培养了自己的研究队伍,理论上紧跟国际前沿并有自己的发展,应用上偏重自动化、航空和计算机的研究.这一传播历程为"文革"后迅速兴起的"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讨论热潮奠定了基础.最后,就控制论引发的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如果你戴上我称为"欧陆式眼镜"的东西,运用欧陆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诸如探究、发现、实验、理论和确证等传统的科学哲学问题,某些事物就会以颇为不同的方式呈现,你就会看到新的事物,一切事物会彼此相关并以不同的方式与背景相关。透过欧陆式眼镜的凝视,让你倾向于关注两种事物:第一,那些妨碍你看得更清晰的事物;第二,事物"如何"显现,而非事物是"什么"。该隐喻有某种严重的缺陷,但仍是有用的,因为它提示了审视科学的传统视角与欧陆视角之间的巨大差异。它也能被用于发展"科研平台"这个观念,即科学不仅仅是一组活动,不仅仅是在某种程度上允许我们将之封闭的一组工具、实践和借此形成的知识,而是由诸线条的流动之网构成的,这些线条顺利地与紧密地整合入我们的世界并且塑造了世界的轮廓。我在本文中讨论了欧陆科学哲学的两条可能路径。一条涉及的是"解构性的重演",即对我们继承下来的科学概念(包括传统的分析性概念与海德格尔的"科学不思"的概念)的探究;另一条涉及的是可被称为"回归田野研究"的东西,即仔细地审视科学实践。接受这两条路径,将让欧陆科学哲学唤醒一大片重要的探究领域。忽略这些探究的领域,科学哲学将自食其果。  相似文献   

20.
荷兰学派从工程设计的视角出发认为技术哲学中存在"物理建构"与"社会建构"的逻辑鸿沟,并提出实践性推理是解决二者一致性问题最有价值的途径。而从广义设计的视角来看,这一逻辑鸿沟非但不是设计哲学面临的难问题,反而是设计实践这一交互行为存在的基础。工程设计中存在"结构-功能"二重性,非工程设计中存在"意义-功能"二重性,广义设计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结构-功能-意义"三重性。三重属性之间的交互过程模式揭示出设计的结果是一类特殊现象,而设计的过程才是一般现象。设计哲学应当把设计人工物看成持续创造与不断运行的体系,不应当把设计人工物看成完成的、静态的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