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建设"创新走廊"推动区域产业创新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论文从区域经济学以及协同创新理论的交集区域入手,探讨了"创新走廊"建构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系统整理国外创新区(带)的典型建设经验,提出"创新走廊"的系统发展结构以及建设框架式范式。论文最后提出若干发展政策建议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学和产业知识生产模式的异质性与融合性是影响产学合作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制度逻辑的视角,可把产学知识生产模式的制度逻辑划分为"商业逻辑"和"学术逻辑"。据此,通过包括"劳动分工"、"工作环境"、"个人特征"和"知识扩散"四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对它们的异质性和融合性进行探究后发现,大学和产业的知识生产模式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异质性和融合性的统一。认识到这些异质性和融合性,对形成科学、合理的产学合作政策,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产学协同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因地理环境相殊、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及区域政策的差异形成了沪苏浙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模式。这种迥异的模式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及创新模式一体化进程中,既具互补性,相辅相成,又存在诸多缺陷和弊端。大虹桥工程大大加速了三省市经济与创新要素的集聚,有力地推动了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和跨区域协同,构建一体化的共同市场与创新环境,最终必将大大推进沪苏浙区域一体化创新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知识三角"生态系统观强调教育、研发和创新三大知识领域协同发展的基础逻辑。基于"知识三角"模型,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构建了一系列有效激发知识协同创新的创业生态系统,荷兰的Brainport、MRA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采用结构化案例,分析了荷兰国家创业系统以及两个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知识三角构成、治理结构以及知识网络特征,阐明了系统核心要素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并针对性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以期充分发挥"知识三角"的"正外部性",对我国探索性构建区域创业生态系统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创新绩效假象"的本质是国家创新体系结构的失衡。从国内外的创新实践中提炼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规律及运行机制,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元串联协同"和"三元并联互动"科技创新体系理论概念及结构框架。结果显示:"三元串联协同"科技创新体系更易产生"创新绩效假象",这与该体系中三大创新主体位于同一创新链有关。破解"创新绩效假象"路径有二:一是完善传统的"三元串联协同"科技创新体系,如完善TTO机制以弥补科技成果转移中介组织的缺失,或建立国家科技创新委员会及创新协作平台以改变政府顶层设计的缺位。二是向"三元并联互动"科技创新体系转型,同时通过基础研究分层,应用研究分类,产业化分流的制度设计避免同质化竞争。  相似文献   

6.
创新生态系统边界问题既关系到创新研究领域生态系统隐喻的学术价值,又关系到创新实践中生态系统的实在性确立,对此学术界还缺少理论研究。但是,通过对创新生态系统及其边界的概念分析,可以根据能力边界理论得出生态系统边界条件的确立应基于其创新能力最大化原则。通过对信息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得出生态系统创新能力与系统内信息流通量成正比。然后,再运用类比方法借用范特霍夫渗透压公式构建边界渗透压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分析制度因素对创新及生态系统边界的影响。虽然影响创新生态系统边界的因素有很多,但生态系统的创新能力仍然是根本性的。  相似文献   

7.
国家创新系统强调了一国内创新行为主体的内在关联性,运用创新系统理论考察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行为主体的初成、产学联合、创新网络渐成、系统协同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8.
MLP理论建立了中观层面的社会技术体制、宏观层面的场景、微观层面的生态位所构成的三层次结构。系统创新被描述为三个层次相互作用并产生演化的过程。其中体制层处于核心位置,保持着自身稳定性。场景和生态位的变化会影响或挑战体制层,使现有体制可能出现失稳状况,并产生一系列演化,从而形成新的稳定的社会技术体制。从体制层稳定与失稳角度对系统创新的过程加以分析,是理解系统创新中三层次互动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生态化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态学的视野审视国家创新体系,它大致可包括创新主体的个体生态化建设和创新体系的系统生态化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创新主体的个体生态化建设关键在于创新主体生态位的准确定位及拓展.创新系统的生态化建设关键在于创新主体之间、创新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进.  相似文献   

10.
区域集群创新:一个基于生成式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集群创新是创新的一种新形式,它不同于传统上创新主体限于单个机构或个人,创新过程以单一线性为主的模式,有着更为复杂的实现机制。本文依创新本身的生成逻辑,构建了一个综合性分析框架。区域集群主体基于丰富的地理、社会和行业接近性所生成的互动网络是创新产生的基础,它纾解了主体间知识转移的障碍,使集群整体层面呈现出协同进化特征,而个体关系层面的竞争和合作催生了创新的“涨落”效应,由此推动了创新的不断生成演进。  相似文献   

11.
科学的技术创新观--生态化技术创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解读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构成,考察技术创新理论的演变历程.论证了技术创新是自然技术创新、社会技术创新和人文技术创新的有机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技术创新观——生态化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2.
创新网络--合作创新的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创新的涵义发生了改变.如今创新已突破了线性模式阶段,创新的源泉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本文在分析了合作创新的价值和组织机制后,提出了创新网络这样一种新的合作创新形式,并以杭州市-浙江大学的创新网络为例分析了创新网络在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范式转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表征,从要素分析到互动网络分析反映创新研究的范式转换特征,这一转换也使创新从传统构成式理解跃升到新的系统生成式理解。基于地理、社会和行业的主体接近性耦合生成区域集群互动创新网络,创新则是主体接近性耦合与网络互动共同作用的产物,接近性耦舍创新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深刻的创新范式转换意蕴。  相似文献   

14.
创新系统演进和集群创新系统构建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 ,其创新行为和过程与单个企业相比 ,存在其自身特性 ,这种特性集中反映在产业集群内部的创新系统上。集群创新系统相对国家创新系统和企业创新系统而言 ,正是由于其内部要素、结构和联结模式的特殊性 ,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本文试图在考察创新系统演进历史的基础上 ,揭示出集群创新系统的内涵 ,以及其独特的内部结构和要素联结模式 ,构建起新的创新系统范式  相似文献   

15.
论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制度创新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视域来看,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制度创新具有契合点,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从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看,一方面,技术创新推动了文化产业制度的创新,但技术创新宽泛性为制度创新设置更高壁垒;另一方面,制度创新也推动了技术创新的进程,但文化产业制度创新滞后性又成为技术创新的内在障碍。于是,形成了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的二元悖论。而要走出两者关系的悖论,需基于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制度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6.
持续创新:国外创新研究的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创新已经成为21世纪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和企业创新研究的重要方向。持续创新理念是否能够在企业有效地实施以及怎样实施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本文全面考察了国外近年来关于持续创新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一、基本情况 "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与化学反应工程"(以下简称"环境友好")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96年立项,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联合资助的"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该项目以发展独特、先进和环境友好的石油化工新技术为背景,在导向性基础研究、推动技术创新的开拓性探索和开发环境友好新技术的生长点三个层次进行部署,选定当时石化工业4个关键技术的科学问题为研究内容,突出学科交叉和产学研结合的特色与优势,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成果转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加快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石化集团公司联合组织的结题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总体上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有的课题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8.
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良性互动的外部条件是社会为企业提供充分的创新激励和广阔的创新空间;其内在根据是企业同时成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主体,并拥有一个企业家群体,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过程的四个环节是:企业制度安排规定了员工的技术创新激励和技术创新空间,并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险和约束机制、信息机制、整合机制;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市场/技术环境的变化;制度的不均衡将要求进行特定层次的制度创新;进而为技术创新建立新的制度平台;从技术创新活动中产生的知识、化、人才以及展现出来的发展远景,既为企业制度创新规定了方向,也为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和资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结果奠定了制约企业下一步创新的制度与技术基础,两种创新的互动正是重建其技术/制度特异性的适应性过程。本提出的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从相似到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习惯于事物的差异,但现实世界上的事物却存在惊人的相似。如果把具有相似属性的知识单元视为相似块,则传统学科和系统科学都是相似系统。这种系统的不同层次的突现性与多层次的创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对应。从相似到创新的模式是“归纳→演绎→创新”,这种模式为大多数人的创新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20.
情境化与创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回答三个相关的问题,即什么是创新文化?如何构建创新文化?以及新经济时代的创新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本文认为,情境化是探索并建构创新文化的有效途径,而情境化则是通过各种创新行为与其情境之间的解释循环来实现的.情境的变迁使得创新文化的构成性条件及其建构方式都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致使新时期的创新文化呈现出地方性、开放性与不确定性等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