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复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对采煤沉陷区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老采动区地基的活化机理、地基稳定性评价方法、地表建(构)筑物抗变形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近些年来,建筑复垦理论与技术在我国采煤矿区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促进矿区城镇化建设,实现矿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技术发展及其社会后果总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技术恐惧作为一种非主流的社会心理现象,表现为实践操作、社会文化、社会运行三个层次。西方技术恐惧文化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伴而生,发挥着其特有的透视和批判功能。中国社会却没有产生系统的技术恐惧文化,这是由东西方文化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思维方式等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在科学与社会的传统契约视角下,技术或技术产品的社会应用等同于确证知识的社会应用。然而随着现代科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加,新技术社会引入的实验特征越发凸显。对新技术的社会引入进行系统考察,综述了技术社会实验理念的提出与发展,总结了其基本特征,提出了技术社会实验的分析框架,并将之应用到"氟氯烃"社会引入实验的考察之上,验证了分析框架的适用性。最后提出了社会实验理念对新兴技术治理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8):120-124
3D打印技术作为增材制造领域的一种集成性高新技术,其技术应用正在向社会的诸多领域渗透。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3D打印技术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冲击。其"信息+材料=产品"的新型生产模式,使个性化、社会化生产成为可能,新材料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将使其不受时空限制而生产出新的产品。3D打印技术对于传统制造方式的颠覆、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于人类思维与认知方式的冲击,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军事技术主体是一个历史范畴,其结构形式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军事技术创新和发展的特征。近代以来,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在中西军事文化孰优孰劣的争执中充当了最后的断语,由此导致晚清军事环境文化由"重文轻武"到"重武轻文"的变迁。由于军事环境文化朝着更有利于集聚军事人才的方向变迁,从事军事技术的人员便由过去的散兵游勇,发展至集体攻关乃至社会群体共同参与,军事技术主体结构由个体主体、历经集团主体到社会主体的变迁,进而助推中国近代军事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6.
国际技术哲学学会(SPT)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自1997年以来的过去十年间,分别在德国、美国、英国、美国、荷兰召开,其主题分别为"技术哲学的进展"、"技术空间"、"技术与自然"、"技术与全球社会"、"技术与设计".  相似文献   

7.
由于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关系,其理论研究必然受到现象学的影响,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至少在三个方面受到现象学的影响:技术的微观考察方法是"面向事情本身"的实践、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主体间性"理论的运用以及社会建构的实质是"意向性"基本作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自1919年西方兴起的"技术治理运动"后,在技术发展史上,技术治理在当代的理念与实践往往是通过与国家、社会的"嵌入"完成演进的,其具有"面向国家""面向社会"和"面向技术"的多重面向.三重面向的呈现与嬗变体现了技术治理在国家实践中形成了作为治理手段的技术治理、作为赋权工具的技术治理以及作为技术本身的技术治理等不同属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西方火器技术在明清时期的冲击及其回应,从一个剖面考察了中国的科技与社会转型这一近代化过程。火器技术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它既是中西之间物质和技术差距与中国人对外国“船坚炮利”认识的直观表现,又是中国睁眼看世界进而兴起向西方学习热潮的起始点,更是中国科技和社会转型的重要促进因素。以火器技术的引进和仿制为开端,科技转型得以展开,技术(或工艺)与科学分离的状态逐渐演变为科学、技术、工业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的状态。在社会转型方面,翻译西方军事技术书籍、兴办军事工业,进而带动与之相关的近代科学、民族工业、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在这一历史变局中,火器技术作为一项能够完整反映和呈现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绝佳案例应该被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绿色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运用"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阐述绿色技术的社会形成的三条路径,即社会建构路径、系统方法路径、行动者网络路径。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技术创新,应突破传统创新理论和传统的技术—社会分析框架,视社会创新与绿色技术创新同等重要,编织技术与社会的"无缝之网",为绿色技术的发展开辟一条崭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