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绿色技术是在对现代技术进行批判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它是绿色观念实践的产物。在理论上,绿色技术的理论支撑主要由系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盖娅假说三个部分组成;在实践中,绿色技术主要实现了从"生产合理性"到"生态合理性",从"增长无极限"到"发展有极限",从"价格导向"到"价值导向"三个方面的实践转向。在每一个转向中,都体现了绿色技术努力践行"人—环境"的双重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0):119-126
人的认知系统的演化——哺乳动物的认知系统,分别与语言、文字相应的认知系统,科技认知—行为系统,以及与计算机语言相应的认知系统,为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中,"科技认知—行为系统"在人类认知系统演进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既是前行中的一个里程碑,又是"回归"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文化对作为知识的产生以及认知探究活动的科学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文化特别是那种基于不同区域的、具有较大差异的不同类型的文化是如何影响享有该文化的群体的认知活动,文化系统在多大程度上作为认知的主体特别是功能化的"认知装置"而呈现于群体活动之中,作为整体的文化又是如何与科学家个体的认知过程发生关联等问题,似乎还研究得不够。本文为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在提出或重申"文化框架"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从文化与认知的两个方面探讨"基于文化框架的认知"诸问题。由此而引出的集体认知与个体认知、框架与实在、规范与行动等相互关系的"对子",也在"文化框架"的视角下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基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及工程哲学中其他相关理论,对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进行了明确划界,厘清了系统工程中思维方式的僭越问题,在此基础上将系统工程的逻辑过程置于认知维(系统思维)和实践维(工程思维)的二维结构中进行再认识,最后从工程角度对系统工程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以"实践"为中介将主客体统一了起来,但同时却造成了实践概念内部客观制约性和人的主体能动性的逻辑张力.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了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却由于时代的限制片面地强调了主体能动性的作用,形成了所谓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理解,在理论批判的指向、理论预设以及对于主客体关系的理解方面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数据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人类以数字记录客观事物,通过数学结构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所蕴含的因果关系。数据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储存技术、信息传播技术以及信息采集技术的进步,产生庞大的数据流,量变引起质变,形成"大数据"。大数据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整体关系的认知。大数据将改写人类的认知模式、行为方式、社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模式,成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构建力量。人类社会因为大数据而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现代技术以微观和宇观为取向的发展使其逐渐超越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困扰着人们对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的判断和认知。以人类理解性的精神活动为对象的诠释学,为理解现代技术及其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前理解"作为形成理解的必要前提是现代技术伦理的自觉向度;"视域融合"作为深化理解的基本途径是现代技术伦理的间性澄明向度;"实践智慧"作为理解的内在要素和真正本质为现代技术伦理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7):113-117
分享经济是一种基于网络社区的使用权共享的资源分配模式。它的产生与现代信息技术所倡导的信息共享理念及其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在经历了黑客文化中的源代码共享,骇客犯罪中的盗取他人隐私信息,最终在创客运动基于互联网社区的商业化实践推动下,信息共享理念的实践造就了分享经济这一创新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9.
设计可被视为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技术认知与实践系统,可以从哲学的不同层次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观察和思考,使设计哲学成为当代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整体性发展的可行径路。在认识论视域内,设计存在论是设计本质论的前提;在实践论视域内,设计本质论是设计存在论的前提。人们对设计的科学的认知从经验层次逐步迈向了理论层次,同时逐渐形成了设计自身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贯穿于设计手段和实践之中。设计中的思维与行为的互动发展历程始终是围绕着"整体和部分"、"手段和目的"、"主体与客体"等范畴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深入普及,用户产生了一个现象学意义下的"现象身体"。基于用户体验的现象身体是"部分与整体"、"在场与缺席"、"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它使人们在自然世界的基础上延展出一个主体认知与把握的心物感知世界。它带给人类更为明确的自我认知以及自由驰骋的世界。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向物联网的发展,也存在着否定自由意志的可能。结合互联网技术剖析现象身体的内涵与外延,对于唤醒人们在技术框限下反思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日常生存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