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金吾伦先生的"生成哲学"是从对构成论的批判开始的。构成论的基本特征是实体主义/简单性/元素论/还原论/决定论。生成论的突出特点在于强调要素也是生成的,没有生成就没有要素。不仅宇宙是生成的,粒子是生成的,甚至定律也是生成的。(2)金吾伦与何祚庥两位先生的著名论战由"物质是否无限可分"引发的。概念的歧义,往往成为引起误解和争议的根源。说到底,毛泽东"分"的概念的本质核心就是"矛盾分析法",唯有它才能提供解开疑难的钥匙。(3)何院士对"量子复合场论"的科学探索及其辩证思考,连同对中国古代"元气自然观"的回溯和解读,实质上已经表明,物质结构是连续性质和不连续性质的辩证统一,单方面强调"可分"或者"连续",在两个极端上都没有完全的真理。(4)依我们看,采用场本体论立场看量子场论,连续的场物质才是第一性的物理实在,真空不空,粒子是可以生成和湮灭的。何院士对量子复合场论的分析,实际上恰恰为生成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上的依据。(5)进一步,从阐释学观点看,量子复合场论的分析与生成哲学观点两者可以达成"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2.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14):65-66
科学家们近期观察到从一颗爆发新星上发出喷流的闪光,这道闪光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机会,让他们得以绘制出从这颗恒星喷射物质的三维立体结构图。天文学家们利用美国宇航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对近距离双星系统"罗盘座T"进行了观测,这颗"再发新星"的爆发具有规律性,它是一个双星系统中存在一颗白矮星(即一颗与太阳质量接近的恒星耗尽燃料后爆发形成的残骸内核),由于其会不断从其近旁的伴星那里"窃取"氢物质,在  相似文献   

3.
粒子和波是物质的两种基本存在形态,而基本本体则定义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实体。按传统观点,"机械以太","连续物质场","光子"均是不同时期赋予电磁场的基本本体;德布罗意—薛定谔波的基本本体一说是"物质波",一说是"粒子"。本体的断裂给本体论带来了深层认识危机,本体有被消解的危险。结构实在论为本体论做了辩护。相互作用实在论认为,如果把机械以太、连续物质场、光子、场量子、物质波(曲率波)等均看作是人与未经观察的"自在实体——电磁场及电子"等互动的产物,则它们都不是基本本体而只是基本现象实体,本体的断裂性即可得到消除。  相似文献   

4.
<正>许多宇宙现象都能影响生命的存在,但有些影响会更明显一些,黑洞就是其中之一。宇宙中还没有其他天体可以如此高效地把物质转化成能量,也没有别的天体能像黑洞这样,使物质以接近光速的速率运行数万光年。另外,黑洞还能诱捕附近的物质,它们是宇宙中具有终极竞争力的"食客"。而落向黑洞的物质不会悄无声息地匿去。物质会随着越来越接近视界(黑洞表面)以极高的速  相似文献   

5.
间质组织     
正2018年3月27日,美国的一个科研团队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人体组织中一种新的间质组织结构及其分布》的论文,随即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新闻分别发布题为《间质:科学家发现人体新器官》和《新发现人体最大器官》的头条新闻,并迅速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新器官"报道狂潮。这一消息一度登上热搜榜首,"最大器官""经络证据"等说法引起热议。其实,间质的概念早在1954年就有过报道。细胞间质就是细胞之间的物质,是人体细胞所生活的  相似文献   

6.
虽然我们常在好莱坞大片中看到时间旅行的场面,但现实中,德国物理学家已经开始行动,他们首次演示了"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会是怎样的情景。时间旅行的可视化演示是相当离奇的画面,科学家在假设宇宙形状的基础上进行时间旅行,这一过程被认为是可行的,这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仍然被笼罩在神秘色彩下的物质(物  相似文献   

7.
在物质论和二元论混合的现代性中,"人的现象"始终处于科学的恰当解释之外。物质论、二元论和观念论在解决心-身问题上都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个困难的本质在于它们共享了一个对物质的现代性规定。德昆西将所谓的"彻底自然主义"视为心-身问题的第四种解决方案。彻底自然主义本质上是对过程哲学的泛心论形态(即泛体验论)的新的概念化。它对现代性的物质和自然的规定进行了彻底修正,假定物质是内在地有感知能力的,并且这种感知能力一路向下存在于宇宙最终极的个体中。泛心论的后现代意义中除了具有调和现代形而上学诸理论的纵向意义,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横向意义,即它与东方思想的接近。  相似文献   

8.
由于经典力学尤其是牛顿力学的成功,在物理学领域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甚至是整个物理学领域乃至于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都被深深地打上了力学的烙印。这是准确理解与传播以量子论为代表的微观思想的视阈陷阱。视阈的层次性与薛定谔之猫的后续工作和物理学的发展表明:(1)在新的事实或经验现象面前,原有视阈需要转换;(2)在物理学领域中的问题主题从来就不是经典意义上的关于"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学问,而是揭示、描述经验现象及其所隐含的信息(属性等)的科学。假如上帝之手是一个实在之物,没有上帝之手就没有力学,而有了上帝之手就没有物理学。  相似文献   

9.
原子化是人类认识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模型。古典原子论开创的解释模式包含三个要点:有限还原的自然、机械化的自然和精神活动的物质化。在近代以来的世界图景中,沿着"物质原子——意义原子——概念原子"这一认识线索,古典原子论的思想遗产获得了充分的彰显。然而原子化的模型终究是不彻底的,这决定了它最多只能是认识的跳板,不能提供本体实在。  相似文献   

10.
超导性简介     
某些物质在接近绝对零度时,会失去磁导率和电阻性。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KamerlinghOnnes)发现在4.1°K时(即-269℃),水银突然失去电阻性。约有二十多种纯物质和许多合金及金属化合物具有这种超导性。超导性在20°K以下才会出现,转变温度最低的是钨(W,0.01°K)一些铌化合物的转变温度可高达20°K以上。两种非超导物质的化合物,有的却会有超导性,如鉍化金(Au_2Bi),这说  相似文献   

11.
齐刚  樊明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2):114-123,128
作者根据自然辩证法的认识论方法论提出了固体材料受载这一普遍现象的本质是材料物质属性中固有结构与损伤之间的矛盾过程。本文揭示了固有结构与损伤之间的矛盾在材料受载分析中的主导作用,即事物发展的内因,而作用力是外界条件。实验结果与上述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量质互变及否定之否定的普遍规律完全一致。据此,针对当代固体力学以构建材料物质属性本构方程为出发点的思维体系,作者提出了损伤状态优先原则(doctrineofdaImgestatepfionW,DDSP)。实验结果验证DDSP不但可以解决认识过程中出现的所谓“多相物理与多尺度耦合”所带来的难题,同时揭示了材料、材料受载事件的物质本质。通过本文,作者也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的认识论方法论,在更深程度上认识材料和认识材料受载问题中的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的基本态度和主张 在欧盟,转基因生物体(GMOs)和转基因微生物体的定义为,具有基因物质(DNA)的改变是在自然界中通过交配或自然重组无法实现的生物体(或微生物体).这种技术常常被称为"现代生物技术"或"基因技术",有时也被称为"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或"基因工程".这种技术可以选择单个的基因从一个生物体移植到另一个生物体中,这种移植还可在不相关的物种之间完成.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12,(11):82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5月15日在京发布了被称为"地球体检报告"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诊断结果显示"地球现在很不健康"。报告显示,全球生物多样性健康状态(地球生命力指数)在1970年到200  相似文献   

14.
<正>19世纪以前,人们从未想过某些物质还具有"液晶"状态。直到奥地利的植物学家莱尼茨尔在做胆甾醇苯酸酶加热实验时,发现晶体物质融化过程中——颜色在不同温度下会变得截然不同。随后物理学家勒曼发现,晶体融化液体与晶体类似具有双折射性质,于是将其命名为"液晶"。随着液晶技术不断提升,科学家们如今发现了三维量子液晶,这是加州理工学院量子信息与物质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们首次发现的  相似文献   

15.
"神"是中医的一个基本概念。现行中医术语英译对"神"的处理包括译为spirit(灵魂)、mental activity(精神活动)或vitality(生命力)。但这些译法未能全面准确传达这一概念的复杂内涵和哲学背景。以"神"的汉语拼音shen代替上述译法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相似文献   

17.
一、工程转化和农业应用开发措施 "新型植物生产调节剂S-诱抗素(脱落酸)工程转化和农业应用开发"被列入2001年度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项目.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S-诱抗素(脱落酸)是一种全新的、功能特殊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来源困难,用人工合成的外消旋体所做的试验与植物内源脱落酸的功能差异很大,人们对S-诱抗素的生理功能认识尚不够深入.针对这一特殊的情况,在其工程转化和农业应用开发时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同一天区在红外和X波段背景信号的对比,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发现早期宇宙中可能存在大量黑洞。这些研究人员是利用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以及斯皮策空间红外望远镜分别从X波段和红外波段进行了观测,得到的结论显示早期宇宙中每5个红外信号源中就有一个是黑洞。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亚历山大·卡什林斯基表示"研究结果显示黑洞至少贡献了宇宙红外背景的20%,这显示在早期宇宙中黑洞曾经非常活跃地吞噬气体物质。"宇宙红外背景(CIB)是来自早期宇宙的残余光线,当时宇宙中最早的结构正在成形。天文学家们认为其源自宇宙中第一批大质量恒星以及黑洞组成的集群结构,随着它们不断聚集气体物质,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能量。即便是最强大的望远镜也无法分辨最遥远的单个恒星和黑洞。然而它们的整体效应却能穿越数十亿光年的空间,这让天文学家们得以区分在极早期宇宙中恒星和黑洞在这一机制中分别所占到的比例。当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讲到“物质的可分性”时,说“黑格尔很容易地把这个可分性问题对付过去了,因为他说:物质既是两者,即可分的和连续的,同时又不是两者;这不是什么答案,但现在差不多已被证明了。”我怀疑恩格斯在这里出现了一个笔误,把“分立”(diskret)写成了“可分”(teilbar)。这虽然是一字之差,但相去甚远。如不更正,不但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相违背,而且必然会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上引起混乱。很遗憾,在我国学术界确实有人,  相似文献   

20.
嗜烟者有一句"名言":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然而,医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进食后立即吸烟,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这句话应换个说法:饭后一支烟,害处大无边.这是因为烟草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羧酸、色素、尼古丁、链烷烃、类脂物质等组成,吸烟时,香烟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热分解与热合成的化学反应,形成大量新的物质,其中有害成分达3000多种,其中主要有毒物质为尼古丁、烟焦油、一氧化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