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     
《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而且此画是最早以宏伟的气势赞颂女性的美与优雅的画,日后也成为世界名画之一。《春》从绘画技法来讲,由于没有采用当时已在法兰德尔流行的油画技法,而是采用传统的蛋清画法,画面上华丽的装饰效果反而更加强烈。由于蛋清干后会使颜色形成坚硬的一层,是一种透明的颜色,因此在这幅画上可以感受到那接近水彩画的纯净、透明效果。此外,波提切利在这幅画的构图上采用了平面的装饰手法,画面的情节是在一个优美静雅的树林中展开的,美丽端庄的维纳斯位居中央。画面的后景中央,  相似文献   

2.
一提起巴黎,总有点令人欣欣然。没有到过巴黎的人,通过各种传媒,总是对它十分向往;到过巴黎的人,又总会对这座美丽的城市引起沁人的回忆,久久难以忘怀。巴黎的美,美在城市秩序,但更美在建筑。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3,(18):81
1850年布油彩147cm×113cm巴黎国家美术学校藏这是一幅取自圣经中宗教故事的作品:贫苦的牧羊人在阿拉斯河岸,发现了奄奄一息的泽诺比亚,他们把她救起。画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将几个牧羊人描绘得勇武健壮。他们或全身裸体,或半裸,或披衣等,与娇美柔弱的泽诺比亚形成对比。色彩上以冷暖对比,构图上是动静对比,表现了浪漫主义手法下的宗教故事所焕发出的诗意。《牧羊人在阿拉斯河岸发现泽诺比亚》属于宗教历史风俗画。具有深厚古典写实造型功力的布格  相似文献   

4.
正1621-1625年,布面油画,391×727cm,巴黎卢浮宫藏《亨利遇刺与玛丽摄政》全名《国王亨利四世遇刺与玛丽摄政宣言》,是《玛丽·德·美第奇的一生》24幅组画中的第十一幅。画面左侧的亨利四世正在被两位天神(朱庇特和萨吞)引向天堂。右侧,身着黑衣的玛丽在众人簇拥下摄政,前十幅画里出现过的象征法国国民的人物正在将象征国家权利的蓝色球交到玛丽手中。1610年年5月14日,亨利四世在巴黎遇刺杀身亡。凶手弗朗索瓦·拉瓦  相似文献   

5.
正1876年油彩260cm×180cm威廉斯敦斯特林和弗朗辛·克拉克艺术学院收藏这是一幅运用古典主义造型,表现浪漫主义欢乐激情,并充满形式美感的作品。作品中,画家阿道夫·威廉·布格罗描绘了美丽的仙女们与森林之神在跳舞、嬉戏,塑造了充满诗意的神话人物形象,相互关系被刻划得维妙维肖。在森林幽暗的背景前,仙女们被画家以  相似文献   

6.
1883年油彩75.5cm×99cm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模特的精神气质。画中这位无名女郎是典型的19世纪俄国知识女性,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服饰;侧身端坐在华贵敞蓬马车上的她转首俯视着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显得高傲而又自信。她那不凡的气派,给人以刚毅、果断之感,散发着青春活力。画面的背景则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时值冬天,白雪覆盖着屋顶,朦胧湿润的天空使人感到寒意。女郎的毛皮手笼、  相似文献   

7.
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峨眉山1郾概况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山市境内,距成都约160千米,在峨眉山市西南7千米处。它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和四峨山四座大山的总称。四座大山名称的由来,传说曾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画家,为酬谢和尚不收食宿费用收留他,画家临别之时画了四幅题名为《娥眉四女图》的画送给了和尚。和尚于是就把这四幅画挂在了客堂里。一天,和尚忽然看见有四个美丽无比的姑娘正坐在客堂里说说笑笑,好生奇怪,此时再看壁上四幅画上的美丽…  相似文献   

8.
正1622-1625年布面油画394cm x 727cm巴黎卢浮宫藏法国王室的传统是国王要在兰斯大教堂加冕才具有正当性(比如圣女贞德帮助查理七世加冕),而王后的加冕则要在圣德尼教堂举行。1610年,玛丽同丈夫来到了位于巴黎北部的圣德尼教堂接受加冕。画面中几位红衣大主教在为玛丽加冕,王子等王公贵族出席了加冕礼,国王亨利四世在后面高处的讲坛上观看这一幕,天上的胜利女神倾倒金币祝福  相似文献   

9.
整个奥维尔小镇并没有什么惊人的美丽,它的名声完全来自于凡高和其他印象派画家的手笔。通过画家们的画笔,一个平凡普通的小镇变得耀眼夺目起来。从巴黎坐火车大约半个小时后到达小城彭杜瓦兹,下车后沿瓦兹河向东步行约一个小时便可到达奥维尔。如  相似文献   

10.
1888年油画73cm×92cm爱丁堡苏格兰国立画廊这幅看起来象是宗教题材的作品,实际上是以象征主义为特点,描绘布列塔尼半岛上农妇在教区牧师讲解教义时,眼前所产生的幻象。画的是人们脑海里的幻觉,画上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因此画的人物不是基督徒形象。布列塔尼农妇头上戴着的古怪帽子,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效果,而宗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14,(18):F0003-F0003
<正>这幅画表现了一个皇家卫队的年轻轻骑兵正在吹短笛。这是一种声音尖锐的木制小笛子,它用于引导士兵投入战斗,笛子的名称成为这幅画的题目。由一儿童在画家的画室里扮演的乐师占据了画的中心位置。画家在他的肖像画中常常使用这种中性的不可触知的背景,是受黄金时代的西班牙画家尤其是贝拉斯克斯和牟利罗的启迪。马奈不久前去马德里旅行期间,对他们大加赞扬。由于想让被画对  相似文献   

12.
<正>1622-1625年布面油画394cm×727cm巴黎卢浮宫藏《众神聚会》是《玛丽·德·美第奇的一生》24幅组画中的第十二幅。这幅画是为了纪念玛丽摄政,并为了促进王国的长期和平,而与欧洲其它王室通婚计划而绘制的。画的意境比较难理解,人物都是希腊及罗马神话中的男神和女神。大概是想表达玛丽在摄政初期,希望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能顺利进行。据说玛丽最大的愿望是通过王室联姻促进并  相似文献   

13.
1800~1801布油画270cm×232cm现藏法国巴黎卢浮宫藏在意大利战役后,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向画家雅克·路易·大卫订制了这幅《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该画再现了1794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率领4万大军,登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为争取时间抄近道越过圣伯纳隘道,进入意大利的情景。拿破仑军队进入意大利后,给那里的奥地利干涉军队出其不意的打击,用一个月时间结束战争。跨越阿尔卑斯的壮举,堪与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大败罗马军队,以及公元8世纪查理曼大帝征战意大利的战绩相媲美。这场战役的胜利,提高了拿破仑的威望和地位,为他后来登上权力的顶峰打开了通道。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14,(8):F0003-F0003
正1879年布油彩299.7cm×217.8cm巴黎奥赛博物馆收藏《维纳斯诞生》描绘了维纳斯出生的场景。《荷马史诗》记载,维纳斯是宙斯和厄庇墨透斯的女儿狄俄涅所生。而在赫西俄德的《神谱》中,当克洛诺斯从塔耳塔儒斯起来,在与其父乌剌诺斯争夺王位的战争中,乌剌诺斯被克洛诺斯砍伤,他的血滴落在爱琴海。泛起一阵海水的泡沫,突然从中生出一个美丽绝伦的少女,她就是维纳斯。维纳斯的希  相似文献   

15.
<正>1850年油彩147cm×113cm巴黎国家美术学校藏《泽诺比亚在阿拉斯河边被牧羊人发现》取自圣经中宗教故事的作品——贫苦的牧羊人在阿拉斯河岸发现了奄奄一息的泽诺比亚,他们把她救起。这幅作品画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将几个牧羊人描绘得勇武健壮,他们或全身裸体,或半裸,或披衣等,与娇美柔弱的泽诺比亚形成对比。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12,(18):81
1 437年蛋彩画122.6cm×62.9cm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弗拉·菲利波·利皮的绘画总是以世俗的精神和现实的人物形象来描绘宗教题材和人物。在《天使拥戴的圣母子》这幅画中,圣母只不过是一位年轻美丽的意大利少妇,而并非超人的圣灵:幼年的耶稣只是母亲怀抱中的婴儿,不同凡俗之处,就是他手持圣经以示圣灵:身后的两位小天使,完全是世俗儿童的写照。由于利皮出生在佛罗伦萨卡尔米内修道院相邻贫民区里的一个屠夫家庭,因此对世俗生活有亲身体验。他笔下的圣母就足依照他的情人卢克雷齐娅的形象画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力  相似文献   

17.
《瓯中物产卷》与《异鱼图》是赵之谦绘制的两件"博物画"。这两件作品的题材和形式都较为特殊,画中诸种海洋生物,有的是画家写生得来,有的则完全是想象出的形象。作为清末的著名文人画家,赵之谦巧妙地将文人画的经典样式和技巧融入图谱性的博物画之中,创作出中国艺术史上殊为罕见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正>1827年油画386cm x 515cm巴黎卢浮美术馆《荷马礼赞》作品原是卢浮美术馆的一幅室内天井画,是法国政府于1826年向安格尔订制的作品。安格尔借助弟子们的力量在画室开展工作,1827年11月4日开始向天井安装。1833年,为了在沙龙展出这件作品,安格尔亲自拿起画笔。后来,在1855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再次展示。1860年,作品移至留库普桑宫。1974年,原作送回卢浮宫后,一直被挂于墙壁上。这件作品的背景是具有典雅风格的爱奥尼亚式排柱神殿,在它的前面有40多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10,(24):F0003-F0003
《三圣一体的朝拜》这幅画是受一位富商的委托,为照顾贫苦老人的机构——12兄弟会所画。画景铺陈在天与地之间,人物和使者都身处云彩之间。画面的中心是被圣父托着的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而画面的最上方则是一只沐浴在金色光辉中,象征希望与和平的鸽子。此外,尽管画中的人物表情都不同,但都带着无比虔诚与崇敬的眼神注视着耶稣。  相似文献   

20.
1805~1807年油画610cm×931cm现藏巴黎卢浮宫《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以下简称《加冕》)是达维特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为了巩固帝位,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拿过来自己戴上。达维特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