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利用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性质和感应电荷的镜像分析法.通过特例对导体与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并非同性带电导体一定相互排斥、异性带电导体一定相互吸引的客观规律;详细推证了点电荷与导体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距离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一个无限大导体平板和一个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学问题。利用一个在平板后面等距离、但符号相反的镜像电荷的等效场情况来确定点电荷与平板之间的引力,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电量有限的点电荷与导体球和电量无限小的点电荷与导体间相互作用的问题,同时澄清了以往人们对该问题的一些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4.
自由空间中两个带电导体接触瞬间,即可实现电荷的重新分配.由于导体合二为一,构成了形状复杂的单一导体,带来了电荷分配计算的困难.采用数值模拟可以很好地解决该问题.其中一个典型的模型是不同尺寸的接触导体球对.采用优化离散表面点电荷体系位形的方法实现总能量最小化,求得了导体球对电荷分配与其尺寸之间的数值关系.  相似文献   

5.
用分离变量法计算了点电荷对延长线上置一接地导体球形成电场的电势,对此分析得到电场的电像,从而给出电场强度与电像有关的表达式,进一步导出电场线方程,利用Mathematica软件绘出了点电荷对不同带电情况相应的电场线簇图.  相似文献   

6.
采用在双球坐标系下分离变量的方法,对两个带电导体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它的严格解。  相似文献   

7.
采用在双球坐标系下分离变量的方法,对两个带电导体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它的严格解.  相似文献   

8.
静电平衡导体表面张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电平衡条件下,孤立带电导体表面任意一点的电荷处于其它电荷激发的电场中,因此受到其它电场斥力的作用,此力即为文章所讨论的表面张力。文章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导体表面张力密度与电荷密度之间的关系式,推导出孤立带电导体球、无限长导体圆柱及导体椭球的表面张力密度与所带电荷及其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两个相互运动的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洛仑兹力,得到了洛仑兹力的数学表达式,讨论了两个电荷点之间的洛仑兹力的力学特性,证明了洛仑兹力不服从牛顿第三定律,同时说明了牛顿第三定律的成立条件及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讨论点电荷在带电球体所产生的电场中的运动情况,得出了点电荷的运动为简谐振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任一孤立导体及任一电容器具有不变的常数电容C,其电容大小由几何形状和几何尺寸决定,通常认为这是孤立导体和电容器自身的性质.从电容存在的物理本质进行的研究表明,由于平衡导体任意两点电荷密度之比具有守恒性及场强叠加原理,才确立了常数C.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带电导体表面的电荷分布。从电荷分布的微观解释和导体表面的特性出发,对带电导体表面电荷及分布做出了定性分析,并估算出任何带电体的带电层厚度均不超过一个原子的线度。根据带电导体与电介质的特性,给出了带电导体表面电荷与表面外电场间的定量关系式,并进行了详细地计算讨论。进而得出,无论是怎样的带电体,都至少有2个带电表面,不存在理论分析中二维度的纯数学带电面。现实中的任意带电体,仅有宏观意义上的均匀带电表面,而微观上是不存在均匀性的。  相似文献   

13.
孤立带电导体凹凸形尖端表面电荷与电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电荷分布的微观解释和导体表面电场的特性出发,对孤立带电导体凹凸形尖端处表面电荷与电场分布进行了定性分析;根据此带电导体的等势面与电力线正交的特性,给出了此带电导体尖端处的表面电荷与表面电场间的定量关系式,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一塔两跨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该塔线体系的模态及固有频率进行了分析,发现绝缘子的结构型式会对输电线的面外振型产生影响,左相及右相导线的绝缘子可随导线面外舞动发生摆动,因此其面外振型可出现左右两跨整体的面外1个半波和3个半波,而中相导线的绝缘子不能发生面外摆动,因此其面外振型只是2个半波或4个半波;塔线体系中存在各相及各跨导线局部模态密集的动力学特性,当覆冰导线发生舞动时,该特性会对塔线耦合体系的受力、变形特征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风洞试验方法研究角度风作用下多分裂导线的干扰效应和体型系数,对比不同风速和湍流度导线和同直径圆柱的阻力系数,获得不同风向角下多分裂导线的子线和整体的阻力系数,并与规范及他人结果进行对比. 研究表明,高风速下导线的阻力系数比光滑圆柱小13%,说明绞线外形可以减小圆柱的阻力系数;子线之间存在前后遮挡效应时后方子线的阻力系数显著减小,子线间距越小时阻力系数越小;存在显著干扰效应的风向角下多分裂导线的整体阻力系数较小;直径23.94 mm、间距400 mm的多分裂导线阻力系数包络建议值为:1.02(单导线和二分裂)、1.00(四分裂)、0.97(六分裂)、0.93(八分裂).  相似文献   

16.
就静电场中导体的电势计算方法—叠加法加以扩充,对静电场中复杂的导体的电势问题进行了分类讨论,由此解决了很多复杂的静电场中的导体的电势问题。由于处在静电场中的导体达到静电平衡后是一等势体,导体中哪一点(面)的电势能代表整个导体的电势是求解导体电势的关键。就静电场中具有对称性的复杂导体电势的计算采用了新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  相似文献   

17.
导体面电荷分布与表面典率半径的关系罗长薰,梁斌(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系,西安710062;西北电业职工大学,西安710054;第一作者,男,65岁,教授)在静电学中,孤立导体表面电荷分布与其表面曲率半径有关.通常研究孤立导体面电荷分布与表面曲率半径的关...  相似文献   

18.
D Nandi  AD Finck  JP Eisenstein  LN Pfeiffer  KW West 《Nature》2012,488(7412):481-484
Coulomb drag is a process whereby the repuls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electrons in spatially separated conductors enable a current flowing in one of the conductors to induce a voltage drop in the other. If the second conductor is part of a closed circuit, a net current will flow in that circuit. The drag current is typically much smaller than the drive current owing to the heavy screening of the Coulomb interaction. There are, however, rare situations in which strong electronic correlations exist between the two conductors. For example, double quantum well systems can support exciton condensates, which consist of electrons in one well tightly bound to holes in the other. 'Perfect' drag is therefore expected; a steady transport current of electrons driven through one quantum well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equal current of holes in the other. Here we demonstrate this effect, taking care to ensure that the electron-hole pairs dominate the transport and that tunnelling of charge between the quantum wells, which can readily compromise drag measurements, is negligible. We note that, from a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erspective, perfect Coulomb drag is analogous to an electrical transformer that functions at zero frequency.  相似文献   

19.
通过点电荷电场中接地导体球面上的电荷分布,对两种绘制一维点电荷系电场线方法进行比较,指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