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维的山水诗构图美、意境美、色彩美,充满诗情画意;情绪恬淡、意境空寂、任运随缘,体现出禅宗的核心精神和意趣.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系统梳理王维山水诗作与禅学观念相共鸣现象的基础上,从创作手法入手,剖析了现量观与白描手法的关系;从写作技法入手,阐述了妙悟与平实的文字、六识互通融情寓景的关系;从写作态度入手分析了精思、独坐与超脱高雅、清幽寂静意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4.
被后人尊为“诗佛”和南宗山水画宗师的王维,由于他精熟佛家教义,以禅人诗,又精通画理,融诗画于一炉,致使他的诗富有画意和禅趣,尤其是山水诗,穷山水之佳趣,参造化之神韵,以其卓尔不凡的风格在历代山水诗中独树一帜。本文就王维山水诗的画意和惮趣这一问题,提出王维是用宗教的审美理想审视自然,又用画家的眼光、手法进行剪裁、布局、塑造意境,这是诗人的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以富含禅理与画意而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本文对此进行了阐发和诠释。  相似文献   

6.
创作主体的个性特征影响着作品的美学特征,王维以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精深的佛禅修养,影响着他的山水诗创作,形成其山水诗的独特意境: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物我两忘、空灵清幽具禅思画意之意境。  相似文献   

7.
受佛教禅宗教义的深刻影响,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在描写客观自然、表现自我感受时都带有浓郁的佛禅意味,这使他的山水诗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境界和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王维的生平与艺术创作都是对禅宗教义的社会化和艺术化实践。  相似文献   

8.
白慧静 《科技信息》2010,(34):160-160
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被称为"诗佛",他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是"当代诗匠,又精佛理"。特别是王维的山水诗造诣精湛,他的作品最受尊崇的艺术典范。古人说他的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也毫无夸张。另一方面,王维的画作,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因充满"画意"且富"禅理"而在诗坛上独树一帜。立足于"诗中有画"来探讨王维诗歌创作的绘画美,以及站在"禅理"的精神层面上分析其"诗画"的重要联结点,以此阐述"画意"和"禅理"的完美结合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维以画理、乐理入诗,创造出“诗中有画”、“宫商迭奏”的艺术境界,丰富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的表现技。本文拟从色彩美和音乐美两个角度来阐述王维山水诗的美感效应。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诗"与"画"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否定者和肯定者两个派别。否定者认为,诗的表现力远比画强,所以"诗中有画"这样的说法欠妥;肯定者认为,画的表现力与诗相当,这在中国诗与中国画关系中更是如此,所以,"诗中有画"是不可轻易否定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2.
作为北宋荆公新学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的王雱,受父亲王安石的影响。与佛教存在着较多的交涉。从王雱家学渊源、现存著述《老子注》、身后是非等三个层面,可了解王雱与佛教之因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理解王维山水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着重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将王维与孟浩然的山水诗放在时代和作者经历、思想、审美观等背景下,主要从词汇及语用方面进行了梳理,得出王维山水诗的语言具有绘画美和富有禅意的清空美(后期)的显著特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禅道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重要内容,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性艺术。禅道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水墨画的绘画精神与艺术风格,形成其独特的艺术样式与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15.
一代名相张九龄,被王维视为知己,二人关系密切。张九龄的山水诗可说是盛唐山水诗繁荣的前奏,对盛唐山水诗的发展和繁荣具有直接推动力,深深影响了王维等盛唐一代诗人。王维对张九龄山水诗的艺术手法、思想内容和诗歌意境等方面都有所接受和继承。  相似文献   

16.
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留诗有400多首。文章以唐玄宗二十.E(737)年王维奉诏出塞巡边时所作“出塞作”、“使至塞上”等诗为例,对当时唐朝与吐蕃的和战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王维将自己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与宗教信仰融合在一起,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赋予了山闲适、宁静、空灵等深刻意蕴,青山代表了王维的生活美境,空山代表了王维佛禅思想的寄托。对王维诗歌中的山的意象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王维的诗作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年谱》记载:(弘治十五年)先生渐悟仙、释二氏之非,这是王阳明思想转变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这一记载有两处需要纠正:其一,王阳明是渐悟仙学之非,而非渐悟仙、释二氏之非;其二,王阳明渐悟仙学之非的时间是弘治十八年,而非弘治十五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