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合成了甲壳三糖-g-壳聚糖(TCS),并与累托石插层复合制备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RD和TEM对其进行了表征。粒径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分子量的TCS与pDNA复合物的粒径大小都在75nm左右,而累托石加入后,其粒径都不同程度的增加,最大达到191nm。在PBS中的聚集动力学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发现,高分子量TCS /pDNA复合物较低分子量复合物稳定,而累托石的加入降低了其稳定性。体外转染实验初步表明,甲壳三糖-g-壳聚糖/累托石-DNA复合物能介入肝癌细胞中并表达荧光。该纳米复合材料可作为潜在的非病毒基因载体。  相似文献   

2.
采用表面修饰方法制备出谷氨酸修饰的壳聚糖纳米基因载体。对样品进行红外分析、粒度分析、zeta电位分析、生物相容性、凝胶阻滞分析、DNA保护性试验、体外细胞转染研究。结果显示所制得的谷氨酸修饰的壳聚糖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170nm,其zeta电位为 4.7mV。红外分析显示谷氨酸已通过酰胺键结合在壳聚糖上。MTT实验结果显示纳米颗粒与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凝胶阻滞分析和DNA保护试验结果表明纳米载体可与DNA通过电性结合作用而结合,并可以有效保护DNA,防止核酸酶对其的降解作用。而体外细胞转染的结果表明,谷氨酸修饰的纳米粒能介导pEGFP-N1质粒转染HepG2细胞并在细胞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因此,谷氨酸修饰的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作为一种新型非病毒基因载体介导核酸类生物大分子进入细胞内。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新型阳离子聚合物Chitosan-g-PEI-g-PEG-OH的性能,重点考察其粒度,基因转染效率与细胞毒性,探讨了其作为基因载体的可能性.通过动态光散射仪(DSL)、透射电镜(TEM)观察了Chitosan-g-PEI-g-PEG-OH与DNA自组装形成的颗粒形态及粒径,Chitosan-g-PEI-g-PEG-OH可复合DNA形成粒径160~210 nm的纳米复合物,适合进入细胞.使用MTT比色法分析Chitosan-g-PEI-g-PEG-OH的毒性并与PEI,PEI-g-PEG-OH比较.选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 转染Hela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新型阳离子多聚物Chitosan-g-PEI-g-PEG-OH在提高基因转染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其细胞毒性,有望成为基因转移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4.
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的具有分子探针功能的主体分子型非病毒载体双子糖杯芳烃主体分子(GGC[4]),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测到主体分子GGC[4]与DNA分子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纳米复合物的微观结构形态.体外细胞转染实验表明其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本研究为设计制备新的非病毒基因载体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以邻苯二甲酰基预先保护壳聚糖分子中-NH_2,以硬脂酰氯进行可控酯化,制备O-硬脂酰化壳聚糖.通过超声振荡与溶剂结合制备O-硬脂酰化壳聚糖/λDNA复合物,采用动态激光散射及原子力显微镜分析复合物的粒径分布及形态.凝胶电泳考察该载体与λDNA的结合能力.L929细胞培养对O-硬脂酰化壳聚糖进行细胞毒性评估.FT-IR和~1H NMR结果表明,可以成功制备不同酯化度的O-硬脂酰壳聚糖;O-硬脂酰化壳聚糖与λDNA结合可形成不规则球形复合物,平均粒径可达到86 nm,并且对DNase显示高稳定性.同时O-硬脂酰化壳聚糖具有促L929细胞增殖能力,安全性较高,可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病毒型基因载体.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以聚乙烯亚胺(PEI)为骨架复合高迁移率族蛋白 B1 (HMGB1 )的复合型载体HMGB1/PEI的性能,以期提高非病毒基因载体的转染效率。透射电镜观察pDNA/HMGB1/PEI复合物粒子形态呈球形;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粒径与表面电位,结果显示复合HMGB1后,复合物粒径降低,且随HMGB1加入量的增大表面电位有增大的趋势;凝胶电泳阻滞试验表明HMGB1可协助PEI与pDNA结合;MTT试验结果显示HMGB1/PEI复合载体的细胞毒性低于PEI;HMGB1/PEI复合载体的转染率较PEI的转染率增大2.9~4.0倍,且HMGB1可以弱化血清对转染的阻碍作用。所以HMGB1被证实能有效提高PEI的体外转染效率。  相似文献   

7.
羧甲基壳聚糖磁性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四氧化三铁磁性粒子,通过一步包埋法将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粒子用羧甲基壳聚糖进行直接包覆,制备羧甲基壳聚糖磁性纳米复合物。透射电镜观察表明:该磁性纳米复合物呈球状,平均粒径为11.6nm;Zeta电位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其粒度分布比较窄,平均粒径约为12nm,与电镜观察结果一致;红外光谱和热分析结果表明:Fe3O4表面成功地包覆了羧甲基壳聚糖。将该磁性纳米复合物应用于鸡血细胞基因组DNA的分离,结果表明:该磁性纳米复合物非常适合于基因组DNA的分离纯化,避免了传统苯酚一氯仿法中有毒试剂的使用,能够显著简化整个DNA的纯化制备过程。  相似文献   

8.
纳米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制备、表征和气敏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硝酸铜、硝酸铈为先驱物,乙二醇作溶剂,以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结构CuO/CeO2稀土复合氧化物.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纳米材料的粒径为15 nm左右,而二次分布在20~50 nm之间.考察了焙烧温度、不同CuO含量复合材料敏感元件对CO,H2,C2H5OH,C6H6等气体的灵敏度影响.从实验得出,最佳焙烧温度为600℃,CuO含量为12%,掺入少量贵金属气敏性质得到进一步改进,是由掺杂质和复合物之间电子和化学叠加效应所致.通过制备过程参数控制,裁剪出高热稳定和最佳组成的纳米复合材料,对监测环境有毒和可燃气体具有较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研究结果也为稀土和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性质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胶束体系中制备立方相Co_3O_4磁性纳米粒子,将其与制备原液的混合体系分散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溶液中,再加入苯乙烯引发聚合,制得聚苯乙烯/Co_3O_4复合纳米粒子.TEM观察Co_3O_4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30 nm左右,复合纳米粒子的粒径为40 nm左右.XRD、IR谱图及热、磁性能测定表明聚苯乙烯对Co_3O_4纳米粒子的包裹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
为总结近几年来有关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复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在骨修复研究上的应用.以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为关键词,从各类期刊数据库中检索有关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的文献,总共查阅得到文献80篇.结果显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复合物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均能制备出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高韧性复合物,并且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复合物在骨修复技术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论述了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该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和在骨修复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