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了Al-Mg合金在循环蠕变条件下的应变突发现象,以及突发应变出现的温度和应力范围,基于循环蠕变位错结构观察的结果,提出一种新的位错胞崩塌理论来定量说明应变突发出现的临界循环应力、临界溶质浓度及突发应变消失的温度,定量计算表明,该理论的预期值与Al-Mg合金现有的实验结果很相符。  相似文献   

2.
循环载荷下缺口板弹塑性应变分布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测法测定了带有中心圆孔矩形铝合金(LY-12-CZ)板在循环载荷作用下横截面的弹塑性应变分布,同时测定了循环载荷下孔边应力──应变回线,弹塑性应变集中系数Kε和应力集中系数Kσ,并和四种近似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循环加载情况下用电测法绘制载荷──应变回线,并根据回线出现畸变的现象,可以灵敏的检测裂纹的萌生和早期扩展。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实际生长的铜双晶体(RB),组合双晶体(CB)及其组元单晶体(G1,G2)在总应变幅控制下的循环应力-应变响应,结果表明在相同应变幅下轴向应力幅随循环进行递增顺序为G2,CB,RB及G1,而塑性应变幅则按G2,CB,RB及G1顺序递减。通过引入一个双晶体的取向因子ΩB比较了双晶体(BC,RB)及其组元单晶体(G1,G2)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其中两组元单晶体(G1,G2)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  相似文献   

4.
用应变控制进行了双轴应变循环试验,研究了A3钢与40Cr钢两种材料的循环应力-应变关系,由当量累积损伤因子与当量循环滞回能之间的规律与联系,建立了当量损伤因子与当量累积滞回能的归一化关系;采用圆管试件在室温条件下,进行了拉压循环和轴向加扭转复合多级循环试验。结果表明,用八面体塑性剪应变幅描述的当量损伤因子与当量滞回能可用来进行多轴累积损伤分析。  相似文献   

5.
平均应变对多轴循环特性及疲劳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拉扭薄壁疲劳试样为研究对象,对正火45号钢在控制总应变拉扭循环加载下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测试存在平均应变情况下,比例加载与非比例加载时,拉与扭的应力响应值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周多轴疲劳加载下,平均应变使其应力响应值有所降低,且拉与扭应力响应值的变化规律不致,此外平均变对多轴疲劳寿命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平面应变状态混凝土等效单轴应变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推导了平面应变状态下的等效单轴应力-应变关系,以应力-应变曲线试验值与计算值的误差达到最小为目标,反演出双向受压时相应于强度值的等效单轴应变值,并回归得到其计算公式;同时对一拉一压,双向受拉及一向开裂,双向开裂等受力状况提出了εic的计算方法;经对现有强度理论的分析比较,选择了适合平面应变状态的强度准则,从而得到了平面应变状态混凝土等效单轴应变本构模型。  相似文献   

7.
对冷锻模具材料高速基体钢进行了室温下的单轴静态拉伸试验和应变控制单轴对称拉压低周疲劳试验,获得了静态拉伸力学性能和低周疲劳性能参数.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高速基体钢材料在室温下静态单调拉伸应力-应变关系、循环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循环应变-寿命曲线.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具材料在本试验控制的循环应变幅范围内发生了循环软化,疲劳断裂之前未观察到明显的应力饱和现象.以控制应变幅为1.5%的试样为例,对材料的低周疲劳行为特性进行了分析.材料的循环应力响应分为明显软化,软化效应减弱和瞬时断裂3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利用应变控制的低周疲劳试验,研究了实际辙叉用高锰钢在循环变形过程中的循环应力应变行为、峰/谷应力响应、以及循环变形之后材料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辙叉高锰钢在循环加载初期呈现明显的循环硬化现象;随循环周次的增加,峰/谷应力逐渐达到饱和、稳定状态;随着应变幅的增加,辙叉钢的循环硬化速率加快,达到循环饱和时所需要的循环周次减少;与未变形辙叉钢相比,循环变形后辙叉材料的硬度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固结应力比、循环动应力比与加载频率对原状黄土动力特性的影响,本文以青海省海北地区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基于英国GDS双向动态三轴试验系统,考虑土体不同起始应力状态及交通荷载不同动力条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固结应力比、循环动应力比与加载频率对原状黄土的轴向累积应变、回弹应变与回弹模量均有影响,且固结应力比相较于循环...  相似文献   

10.
应用局部应力应变法估算构件疲劳寿命时,通常要采用循环计数法。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循环计数方法,简称三点计数法,能够直观地反映材料的应力应变响应,便于理解应用并易于编写计算程序,比目前国内外采用的雨流计数法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切口参数对静态弯曲应力应变曲线和切口半径对断裂名义应力的影响,并给出了以切口根半径作参量的断裂条件.分别分析了切口半径对超低周应变疲劳和应力疲劳曲线的影响,得出应变疲劳曲线比应力疲劳曲线更能反映超低周疲劳特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岩石三轴实验中的应力路径与应力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砂岩、大理岩、角砾大理岩三轴实验中应力路径与应力-应变分析,揭示了在各种试验应力环境中大多数岩样的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应变为最大;保持围压快速卸荷轴压时出现了-ε1,及与围压无关的岩石弹性泊松比等现象.建议采用以LVDT控制模式保持轴向位移方式下卸围压来模拟人工开挖工程引起的隧道围岩应力重新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13.
在大量动静三轴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水泥改良土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掺和比及围压等影响因素,以及临界动应力、累计塑性应变、弹性应变及回弹模量的变化规律,同时,还研究了水泥土的回弹模量和动弹性应变与振动次数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呈软化型,存在明显的应力峰值点;动应力存在一个临界值,土体的变形分为衰减型、破坏型及临界型;水泥土的临界动应力是素土的两倍以上,随掺和比的增加而增长,但增长趋势变缓.  相似文献   

14.
导出了单轴拉伸试件的等效应力σi与等效应变ei间的关系.按照弹塑性理论中关于应变硬化模量ET的定义,给出了由σi~ei曲线计算ET的插值方法.文中列出了一组典型实测与计算数据,以供参数.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316L焊接热影响区性能,采用特定的热、应力、应变模拟控制曲线,对其在20℃、600℃、1000℃及1100℃几种温度进行热模拟拉伸试验,获得了此种材料在多种应变速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应变速率下,316L的弹性模量E及屈服极限σ0.2都随温度升高明显降低;在室温及高温下,316L存在着σ0.2随应变速率提高而提高的应变率效应,且应变率敏感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同时,还观察到316L在高温(1000℃的1100℃)塑性状态下由粘塑性引起的应力松驰现象及室温下的加工硬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非弹性应变恢复法(ASR法)是目前常用的深部地应力测试方法,通常用该法进行地应力解算时需要假设其中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柔度比为0. 5。对非弹性应变恢复法的原理进行概述,并对淮南孜矿所取的红砂岩进行非弹性应变恢复试验,最后从两种原理入手求解其柔度值(体积变形柔度)、剪切变形柔度及最终柔度比(体积变形柔度/剪切变形柔度)。基于蠕变试验数据,通过流变理论分析,发现卸荷过程中岩石的扩容过程将引起柔度比参数的变化,其变化程度受卸载应力水平及岩石种类影响,因此柔度比取0. 5并不客观。ASR法若要用于实际工程还需要明确一些细观参数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球形生物材料干燥时的弹性应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弹性应变状态下,生物材料干燥的应力应变模型。应用此模型,可以在得到物料各单元层含水率变化的基础上,得到各单元层的应力与应变。以球型土豆为例,得到:在恒速干燥期,各单元层径向应力与剪切应力逐渐增大,并且剪切应力在1 h~2 h之间达到最大值,径向应力在1 h~3 h之间达到最大值。剪切应力最大值出现在表层,径向应力最大值则出现在含水率高的核心部位。各单元层的应力在达到最大值后缓慢减小,最终接近于零。  相似文献   

18.
软岩应变软化特性的数值解析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实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时间因素的增量形应力-应变-时间关系,用来描述硅藻软岩的应变软化特性.分别对正常固结和超固结领域软岩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特别是应变软化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出了与实验相近的结果.通过对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探讨了该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验证了软岩的应变软化特性受应力应变时间依存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裂隙矿岩的动载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HPB高速冲击试验机,对4种不同裂隙类型的矿岩进行高速冲击试验,测定矿岩在高速冲击作用下的应力波形,应变历史,应变率历史,应力历史,应力-应变曲线,应力-应变-应变率的关系,应力-应变-裂隙类型的关系。算出动态破坏强度和动态弹模,定量进行动静态矿力学物性比较,得出裂隙矿岩与完整矿岩在不同力学状态下的数值关系。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些动荷加载为应变控制的工程问题,如大型工业振动机械的工作平台基础,为研究其动力学性质,利用空心圆柱扭剪仪,分别采用应力和应变控制两种加荷方式,对处于复杂初始应力状态,即不同中主应力系数下的饱和福建标准砂进行小应变循环扭剪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加荷方式对土的骨干曲线和剪切模量没有影响;同剪应变幅值时,应变控制下土的阻尼比较应力控制略大;两种控制方式下,试样振动过程中的轴向变形均随着中主应力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可见,加荷方式对土的动力特性影响甚微,针对动应变控制的工程问题,在设备有限时可采用应力控制试验模拟代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