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国政治的喜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著有《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美国内外,这个论断流传甚广。笔者不赞同、无兴趣于米氏的悲观主张。但是,我却想把这个说法借用和改变一下。按照“二分法”,“大国”对的是“小国”、“悲剧”对的是“喜剧”,于是,我把“大国政治的悲剧”改为“小国政治的喜剧”。当然,这里的“小国”是相对而言的。有的小国应该叫做“中型国家”或者“重要国家”。“小国政治的喜剧”指的是什么呢?这要从最近一些亚太中小国家的举动谈起。因为在我看来,这些国家正在上演着“小国政治的喜剧”,尤其是北太平洋的韩国和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2.
米尔斯海默作为进攻性现实主义者,基于"权力—安全最大化"的维护者,为永葆美国霸权,特提出了"离岸制衡战略",而其含有明显的"遏制中国"逻辑。本文从《大国政治的悲剧》说起,从"离岸制衡"的内涵,美国历史上的选择及对中国"遏制"的证伪分析等几个方面,剖析米氏版的"中国威胁论"及"遏制中国论"。  相似文献   

3.
米尔斯海默是继肯尼斯·华尔兹之后的又一个对现实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其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详细而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这本书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国际政治理论各界的关注,学术界对这本书褒贬不一。本文就从这本书入手,对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理论框架及米尔斯海默个人的研究做一些评价。  相似文献   

4.
正《大幻想: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李泽/译刘丰/校2019年12月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J.Mearsheimer)是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学者,以进攻性现实主义主张闻名。《大幻想: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是他最新的著作,尚未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该书预设仍然停留在他此前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TragedyofGreat Power Politics)的思维框架中。然而,在通读全书之后,我发现米尔斯海默并没有在本书中过多地讨论国家间政治,而侧重批判美国(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的自由主义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5.
秦亚青 《世界知识》2014,(18):24-25
<正>中国外交实践对国际关系理念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冲击了大国政治悲剧的历史宿命。"修昔底德陷阱"是西方现实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论断,认为守成霸权国与新兴大国之间是天敌,必然陷入权力争斗之中,最终也会以暴力形式一决高低。或是出现霸权巩固,或是出现霸权替代,国强必霸、强强必争是客观规律。结构现实主义认为,这是大国政治不可避免的悲剧,是历史的铁律,也是国际体系权力竞争的宿命。近年来,结构现实主义强势回潮,权力转移理论再次成为许多分析  相似文献   

6.
伊拉克战争是一个重要的标识和信号,表明德国已经重新步入国际政治强国行列、成为一个世界政治大国。然而,这一地位确立所付出的代价是德美关系陷入了自二战以后最为深重的危机,现有欧美关系以及欧洲国家内部之间相互关系的格局也受到一定冲击。德美争执聚焦在美国对伊动武问题上,涉及的却是世界新秩序塑造的根本原则问题。在这方面,德国奉行的是一种具有“文明国家”内核的、现实主义的“贸易国家”外交政策,同美国布什政府目前实施的现实主义的“权力国家”外交政策是针锋相对的。传统意义上的“权力国家”外交政策在二战以后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今人多把列强和晚清中国的硬权力之争当成中外历史的核心内容,其实文化之软权力的交流也参与塑造了中外近代的关系。1866年,晚清第一个派外的游历性使团团长斌椿在欧洲被洋人问及“询问大中华,何如外邦侈”时,即“答以我圣教,所重在书礼”,“今上圣且仁,不尚奇计巧”,力图捍卫中华文化的地位。1879年,一位来自徽州的中国秀才(可能是举人,美国报纸称他为MasterofArts,文学硕士),被邀请去美国哈佛讲学,他在教中文的同时,以中国诗文震惊哈佛学子,使美国人感受到了一个积弱之国背后的文化张力。  相似文献   

8.
“一降一升”,“政治大国”抱负凸显;“借力打力”,抵制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一极世界。德国统一十年来,其外交战略总的是为谋求与其经济相适应的“世界政治大国”服务。从十年来德国在外交棋盘上的运筹和实践看,主要出现了三个变化。美国从第一位降下来在整个冷战时期,密切与美国的联盟关系是德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和“基石”。在北约中,除英国外,德国  相似文献   

9.
由谁来领导世界的问题一直是冷战后大国关系的核心。美国一心想独霸世界,而中国、俄罗斯、日本、德国则反对美国的霸权行径。1996年大国间谁领导谁的斗争与前两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但在三个方面有较为突出表现:一是大国关系进一步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美国更加意识到,独霸世界的愿望难以实现,开始着手改善与中、俄、日、德四强的合作关系。日本更加明确,只靠经济实力要起世界政治大国作用是不可能的,在世界和地区政治问题上采取了较为强硬的立场。俄罗斯更加认清,政治制度的变更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与  相似文献   

10.
根植于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中的乐观精神,其本质是世界可以抛弃逻辑和理智,并按照美国的主观意愿被任意塑造。然而这种乐观并无力缓解美国对自身国际地位下降的担忧。自二战结束后,处于全盛的美国无时不在探讨其是否处于衰落的危险之中。1987年,在美国即将迎来冷战获胜缔造的“单极时刻”之前,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凭借《大国的兴衰》一书,再度将“美国将会走向相对衰落”这一石块投入国际政治的湖泊中,随即引发的“涟漪”持续了30多年。  相似文献   

11.
世界第二大国,大在哪里?德国一家名为别尔杰尔斯曼基金会的新闻调查机构于今年开展了一项国际社会调查,调查小组对来自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的1万名调查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大国,中国和日本则名列第二、三位。81%的被调查者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大  相似文献   

12.
在2003年的国际舞台上,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事件,其中最重要的自然就是伊拉克战争。我们如何对过去一年的国际形势做出基本的判断和总结呢?笔者从以下四个层面来进行一次盘点。权力:一超多强的关系国际舞台上的权力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无疑是我们重点关注的第一个层面。冷战结束后在国际舞台上所形成的那种“一超多强”的权力关系,依然在2003年的国际局势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作为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近年来频频采取单边主义行为。特别是在2003年3月,美国无视国际社会的广泛反对,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也没有获得有关伊拉克拥有大规…  相似文献   

13.
坎特伯雷教长约翰逊曾多次访问苏联和欧洲人民民主国家,并访问了解放后的中国。他对这些国家作了客观的观察,并就他的观察所得写成了几本书。他的“社会主义的六分之一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出版,受到读者热烈的欢迎,已出了二十二版。战后他又写了两本关于苏联的书,一本关于新中国的书(“中国的新创造时代”),最近又出版了这本关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书。这本“社会主义世界中的东欧”是英国所出版的第一本比较全面和客观报道欧洲人民民主国家情况的书。资本主义世界里曾广泛地散播着对这些国家的歪曲报道和诽谤,这些歪曲报道和诽谤在很大程度上妨碍着资本主义世界的人民对  相似文献   

14.
没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国家。国家无论大小,都有“死穴”。中国怕发展进程受挫,所以极力维护二十年机遇期,接连推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并举起“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美国最怕的可能是霸权地位被取代。维护一超地位,防止任何新兴大国的挑战成为其政策思想的  相似文献   

15.
到夏威夷,难免要看看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战机已飞临珍珠港上空,美军仍“浑然不觉”,停泊在港内的太平洋舰队几乎瞬间即付出折戟沉沙的惨痛代价。经历过“珍珠港事件”的美国,对于大国挑战的防范,时有“一朝被蛇咬”后的感觉。理性的中国学者也不可能完全把美国此后对大国的防范统统看作是冷战思维,毕竟珍珠港事件发生时,还远没有冷战的影子。9.11使冷战后应对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理所当然地提上布什政府的议事日程。而中国与美国站在一起反击恐怖主义使布什政府把中国是“竞争对手”的帽子撂到一边,并致力于与中国发展一种建设性…  相似文献   

16.
《世界知识》近期发表了两篇关于中国软实力的文章:一篇是庞中英的《孔子思想的“出口”与软力量的使用》(2006年第17期,第67页);一篇是詹奕嘉的《中国是软实力大国吗?》(2006年第20期,第5页)。他们都提出了很好的看法,但都把软实力中“文化”的概念看得过于狭窄了。约瑟夫·奈在《硬权力与软权力》一书中说: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普世性及其建立有利的规则和制度、控制国际行为领域的能力”。这里讲的“一个国家的文化”不仅仅是指传统人文精神,而是指广义的意识形态,其中包括这个国家的内外政策。我认为当今中国的软实力恰恰表现在…  相似文献   

17.
不能用传统的西方国际政治思维来看待中国的崛起;我们用开放的胸怀塑造和平大国的风采。中国崛起是必然趋势1995年盛夏,在美国五角大楼的一间办公室里,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对我说:“现在中美关系出现了困难,但是会有解决办法。我看最大的问题是,人们还没有认真想过.再过10年或者20年,中国强大了,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大国究竟应当如何合作共事?”他补充说,这个看法主要是针对美国国内决策层而言的。这位哈佛大学出身的政治学教授即将重返哈佛大学出任肯尼迪学院院长,他点到了一个相当要害的问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的历史就是在强权政治压力下生存的历史。你不要不切实际地期望它发挥“世界政府”的作用。在国际政治仍然是权力政治的背景下,不能保证这是联合国最后一次被“跨越”。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被称为美国的“第四权力”,在美国的权力监督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可以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新闻自由的理念和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是“第四权力”形成的前提;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务公开的法制化是“第四权力”形成的基础;大众传媒的自律是“第四权力”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板块上,马原写下了亮丽的一笔。这主要不是依赖他作品的内容,更多的则是他那恶作剧般小说叙述的“陌生化”形式。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有意识地创作了“活页小说”,形成类似“元小说”的效果。但马原最终被读者抛弃与他最初被读者接受一样,都是因为“形式”,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