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屯徐庄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出以紧急避险设施为基础的煤矿新型紧急避险系统,给出了紧急避险系统构建的依据及其原则,通过在井下布置避难硐室、救生舱与矿井各系统结合形成煤矿安全避险系统,可在事故中为被困作业人员提供应急避难空间,降低煤矿事故死亡率.以大屯徐庄煤矿为实例进行紧急避险系统构建的研究,指出避难硐室、救生舱在矿井实际条件中的设置方法,为国内煤矿紧急避险系统构建提出指导性依据.  相似文献   

2.
新型矿用可移动救生舱热防护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是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中的重要技术装备,为井下被困人员提供稳定可靠和保障齐全的维生空间,而热防护性能是直接影响救生舱救援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比原有救生舱隔热结构对提出的新型救生舱舱体隔热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ANSYS Workbench对新型舱体进行了瞬态热分析,模拟救生舱舱内在高温环境条件下的温度变化,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总结评价。最后通过试验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拟分析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靳清芳 《科技资讯》2014,12(20):6-6
本文作者对我国井下超前探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介绍了瑞利波和直流电法两种超前探测技术的发展,并结合9207机巷展开探讨,简单分析了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井下超前地质预测的潜力,并对煤矿井下超前探技术的发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频繁发生的煤矿井下安全事故暴露出我国煤矿井下的安全隐患,而煤矿井下电力监控系统的安全与否则是重中之重.此文就我国目前煤矿井下的电力监控系统的应用现状对电力监控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当前的一些新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此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国内救生舱环境监控系统研究的不足,提出一种矿用可移动救生舱环境监控系统方案.采用融合WIFI与MESH网络相结合的无线通信技术,在矿难发生时,对救生舱内、外环境参数及巷道内一定范围的环境参数(瓦斯浓度、粉尘、煤尘、氧气质量分数、环境温度等)进行监测.硬件设计主要包括井下救生舱监控设计、链路路由器及传感器分布.用传感器网络坍塌边缘测定算法来监测巷道内的坍塌边界,以便地面指挥中心制定营救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基本满足矿用可移动救生舱环境监控要求.  相似文献   

6.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煤尘,保证煤矿井下安全生产,运用了直观、智能、易与其他系统集成的机器视觉新技术,搭建了煤矿井下粉尘的远程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下位机的图像采集和上位机图像分析两部分.通过下位机系统实现样本采集、图像采集和图像传输的功能,通过上位机系统实现处理和分析图像的功能,总结煤尘颗粒分析的报告.仿真实验模拟系统来验证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和重复率.依据煤尘变化的检测结果,指导煤矿井下作业环境中的抑尘、防尘、降尘和除尘.研究结果突破了传统定时定点的煤尘检测局限,实现了长期、多点、非接触测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赵卫平 《科技资讯》2014,(29):92-92
煤矿的综合自动化可以对生产的所有过程进行全天候和各个方位的实时监测与保护,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和控制灾害的发生,完成集中控制,实现有效利用资源和改进作业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安全的目标。煤矿井下变电所实施自动化建设是煤矿综合自动化的核心部分。因此,对煤矿井下的变电所自动化建设进行研究分析有着深远意义。井下变电所作为煤矿的中心部分,关系着煤矿企业的正常发展。当前,国内变电所的自动化技术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并逐渐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该文主要对煤矿井下的变电所自动化建设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影响煤矿井下漏泄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的主要性能指标,提出了漏泄同轴电缆的选用依据,建立了煤矿井下漏泄电缆的连接方式的数学模型.通过建模分析得出了在井下选用耦合损耗依次减小的漏泄电缆不仅可以延长传输距离, 而且能够保证移动台获得稳定的接收电平.  相似文献   

9.
随着煤矿井工技术的成熟,如何在近工作面的区域及内部实现监控的全覆盖,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通过科学的手段,确保WIFI信号的全面覆盖,提高系统可靠性。本文结合煤矿实际情况研究了井下无线视频跟踪系统在矿井移动目标监测中所起到的作用,分析了其系统的特点、组成和实施。  相似文献   

10.
我国煤矿高碳行业低碳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我国深井热害现状,阐述了我国煤矿深井热害资源化利用潜力,进而提出了我国煤矿低碳生产技术工艺,并通过实例对HEMS低碳生产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深井热害资源化利用技术不仅可通过HEMS工艺技术实现热害变废为宝,也可有效改善井下热环境;同时通过利用矿井涌水提取井下热能代替井上燃煤锅炉供热,可最终解决深部矿区面临的热害和环境污染两个问题,促进矿区低碳环境经济发展,实现我国煤矿低碳生产.  相似文献   

11.
李慧龙 《山西科技》2014,(2):142-143,154
通过对焦家寨煤矿矿井安全避险系统的探讨,得出结论:该矿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型号为KJ86N型;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使用的是KJ69人员定位系统;井下压风自救系统的空气压缩机位于地面压风机房,配备有YY-45型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1 800台,配备的自救器型号及数量均能够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矿井供水施救系统运行正常,每天24 h保持正常供水;矿井通信联络系统畅通;井下紧急避险系统避难硐室确定最终的容纳规模为50人。  相似文献   

12.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煤矿井下安全避险体系建设难题,采用归纳与对比方法,研究产煤发达国家紧急避险理论和典型案例.结合国内煤矿安全防护体系现状,分析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系统建设需解决的关键难题:安全避险理念确立、系统建设立法保障、紧急避险标准制定及布置原则等.依据现代事故致因理论和方法,设计了基于“人-物-管理”层面紧急避险体系结构模型.基于脆弱性观点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构建了以避险系统为基础的“多米诺”安防救援新模型.紧急避险体系结构与安防救援模型提供了解决系统建设难题的方法,可为完善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完善我国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构建新型应急救援体系需要,采用对比与归纳方法,研究加拿大、南非、美国等产煤发达国家紧急避险理论和应急救援典型案例,总结紧急避险体系功能定位与组成,归纳避险设施布置及维护要求,提炼紧急避险体系建设相关参数要求.研究国内煤矿紧急避险体系建设现状,提出国内紧急避险体系建设对策:通过立法形式确...  相似文献   

14.
从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4个阶段,分析、研究了煤矿应急救援能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合实例,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构建的煤矿应急救援能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个因素对煤矿企业应急救援能力的影响方式以及程度大小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煤矿应急救援能力的对策措施。研究对煤矿企业应急救援能力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基础数据库的煤矿应急救援指挥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及时、有效地开展煤矿事故应急救援,根据煤矿事故应急预案,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成熟技术,开发了可视化的煤矿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信息系统。该系统基于煤矿现有的网络环境,以Visual C++6.0和SQL Server 2000为开发平台,建立了基础数据库,实现了救援队伍业务管理、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管理、矿井应急救援管理等功能。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为煤矿事故的高效处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有利于提高煤矿企业的应急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分析了应急救援能力的内涵,重新界定了应急救援能力的概念;在分析煤矿应急救援能力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层次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模型.通过实例表明,该方法能对煤矿应急救援现状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价,为煤矿提升自身应急救援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煤矿透水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对于煤矿透水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具有重要意义。煤矿透水应急救援能力的影响因素较多,并且各因素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在安全评价时无法得到合适的指标权重。据此给出了一种组合赋权的方法,通过引入拉格朗日函数,建立决策模型;引入欧氏距离函数,建立主客观权重和偏好系数关系;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获得更加合理的组合权重,并运用到模糊综合评价中。运用提出的组合赋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黑龙江某煤矿透水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优”,符合工程实际。结果表明:组合赋权能够获得合理的煤矿透水事故应急救援能力指标权重,可了解应急救援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指标。基于组合赋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工程应用上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长时间处在不舒适的环境中,将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井下紧急避险设施中,影响避险人员舒适性感觉的因素众多,本文选取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含量、温度和相对湿度四个关键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级评分法,进行了系列真人模拟生存试验,获得了单一环境变量和多个环境变量条件下总计169组有效人体舒适度投票数据。经统计分析,分别得出了密闭舱室内单一环境变量与人体舒适度感觉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避险人员舒适度预测模型,分析了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含量、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允许范围及调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