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代汉语俗语研究是汉语俗语史研究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把《西游记》中的俗语作为切入点,探讨分析《西游记》中俗语的引用体例、分类、语言形式、思想内容、来源及其在俗语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对近代汉语俗语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詹纳尔的《西游记》英译本中人名的翻译。笔者认为,在翻译神话小说中的人名时,译者应从源语言的历史、文化、宗教各方面综合考虑,采用最佳翻译方法,保持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减少西方读者的阅读障碍。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的文化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根胜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0,7(1):54-59
明朝中后期,是封建福建日趋没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变 思想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理学思潮。《西游记》正式成书于这个时期,其艺术精神深深地打下了朝代的烙印。小说积极肯定和颂扬对封建秩序的大胆冲击,对群权至上的轻蔑,要求恢复人的尊严。解除人的精神枷锁,以及孙司空百折不挠、卤无不 的英雄主义,强化了人的主体力量和奋斗精神。在文化观念上,《西游记》汲取了千百年来宗教发展的智慧而又超越具体宗教的局限,以超宗教的自 相似文献
4.
张乘健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4):31-34
《西游记》里乌鸡国王被御弟谋杀的故事,受欧洲历史上关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传说影响。对《西游记》与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进行平行研究,有助于理解中西文化的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中布满了观音菩萨的行迹,找取经人,收服悟空、八戒、沙僧,送唐僧袈裟、锡杖,一路助唐僧师徒降妖除怪,直到取得真经。作品从观音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多个方面描绘了观音菩萨的天生丽质、端庄妩媚、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神通广大、有求必应、勇于负责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同时,作品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有关观音法门的经典——《心经》内容,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品受观音信仰影响之重。 相似文献
6.
7.
张晓英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4)
黄肃秋先生点校的《西游记》是一部有重大参考价值的善本,但失校、误校时有所见.《西游记》取材于唐僧取经的宗教故事,小说中的某些寻常字眼源出宗教典故或阐发宗教义理,阅读时需要了解其特殊的语言表达.对《西游记》失校、误校的宗教用语“大雨缤纷”、“教网张罗”、“总发挥”、“万境皆清”、“侮慢”等词语加以辨正. 相似文献
8.
解读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我们从中感悟出孙悟空是一个不凡的人物,他热爱生活,有真才实学,品德高尚,他历经磨炼,创新开拓;他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不辱使命等丰富的精神内涵正体现了当代的人才观。孙悟空的形象在新时代对青年一代具有深刻而强大的启发和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9.
神魔小说以其揶揄嘲笑的态度或含沙射影的讽刺,雅俗共赏的文学样式,反映社会现实问题,折射出人间社会各种关系,表达劳动人民的某些理想或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对邪恶势力批判的心声,从而使神魔小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不同经历和学识的人,从不同社会角度审视其象,剖判其意,均可自成命题,因心而得,因此其象征意义颇丰。《天路历程》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寓言故事,作者班扬生动地描写了路途中的重重艰险,基督徒先从"绝望的泥潭"中挣扎脱身,路经"名利场",爬过"困难山",越过"安逸"平原,来到流着黑水的"死亡河"畔,"天国的城市"就在河的彼岸,这一切意象都充满了象征意义。通过对两部作品进行意象比较,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透过小说<西游记>的神话外衣,挖掘其蕴涵的文化意义,即所寓之言,应是我们解读<西游记>的主要任务之一.可从灵魂的自救与人格的修炼、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个性的整合与重塑三个层面,对<西游记>的儒释道文化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4):81-83
《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是西天极乐世界的最高统治者,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然而作者在塑造这一神圣人物时,却不时地赋予其世俗化的品性,使其脱离了宗教人物的标签模式,而具有丰富的个性特点,成为典型的文学形象。作为佛界至尊的如来佛祖应是人天的师表、智慧的化身,可小说在具体的描写中却背离了这一旨意。至高至善的佛祖看起来更像是一位熟谙宦情的官吏,颇具一种权势人物的威严与从容,崇尚权力,爱慕虚荣,心思缜密,善于谋划。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写道:“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如今,我国有多处名为花果山的景点,其中位于江苏连云港市南云台山中麓的花果山。 相似文献
14.
在探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时,我们都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前七回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与后几十回踏上取经之路的孙悟空在形象塑造上有着不尽一致之处,这不仅表现在形象造型上,还体现在人生追求,价值观念诸方面。 相似文献
15.
郭兴良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20(1):63-65
作为神魔小说的《西游记》,充满了超乎寻常的幻化描写。这些描写并非毫无根由的歪思邪想,而是以形式的“极幻”反映了生活的“极真”,种种幻化的笔墨无不透露出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化意味。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文本意蕴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运用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通过人格分解手法,把“一个人“的生命之躯、精神追求、本能欲望、道德品质和肌体力量,分别塑造成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五个生动丰富的文学形象,并依此发表了对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表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神魔斗法是《西游记》的主体情节,是小说中最为精彩的部分。神魔斗法既是正邪相斗、驱除邪恶的过程,也是修心的过程。神与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神魔斗法的过程是模式化与个性化共存的过程,斗法中多元素的融入扩大了小说的内涵与外延,大大增强了可读性。所斗之法主要体现在兵器、法宝与法术上,"法"既是超能的,又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神魔斗法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情节更为新颖奇特,审美感受更为丰富,审美快感大大提高,又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8.
赵喜霞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1(1):86-89
从分析《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个性特征出发,论述在取经途中蕴含的团队管理思想,同时对企业多元化团队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探讨如何借鉴前人的智慧解决当今的问题。希望为东方管理思想的渐起提供一些新思路,新想法,也希望能够对管理者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和《天路历程》两部小说存在着文化和宗教的差异,却异曲同工。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赎罪经历,巧妙地将宗教与现实结合,含蓄地对世事进行批判,昭示出殊途同归的心路救赎历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