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智能中的形式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形式化在人工智能研究中处于方法论的地位。为了模拟人的智能,人工智能的形式化突破了逻辑的限定,在表述和算法上发展出自成特色的模式,但是与自然语言和日常推理相比仍有很大局限性。由于人工智能对形式化的依赖,形式化事实上成为人工智能不可逾越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正快速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人工智能消费场景中。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然而,貌似客观中立的人工智能技术并未带来预想的性别平等,反而造成女性性别歧视现象丛生,招致越来越多的批评与抗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是人类社会的镜像,虚拟世界出现问题,病根在人类世界。因此,构建机器伦理,加强行业自律,推进人工智能立法,增强女性在人工智能行业中的话语权,让男女平等观念深入到虚拟世界与机器世界,方是根治人工智能消费场景中女性性别歧视的善治之道。 相似文献
3.
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科学思想史的重大课题。围绕它针对我国威信思想分为“合天论”与“胜天论”两大流派,概述其历史发展和演变。高度评价“人与天调”、“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积极思想价值,指出合天论在几千年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列举诸多胜天论的史料(若干不为学界所提及),说明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胜天论的历史作用。本着重指出,50年代始在事实上作为指导思想的“人定胜天”,阉割和窜改了古人的原意(其中“定”不是“必定”,“胜”不是“战胜”),成为反自然、反科学的口号,对生态环境大规律灾难性的破坏,起到直接的作用,必须引起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5.
6.
人工智能作为热点话题吸引了相关学者对其进行政治哲学维度的批判,但其批判依然停留在政治和观念的上层建筑半径之内,并未深入到政治的前提——生产领域.大数据算法作为强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其所得出的非线性结果重塑了人们对于"价值"的理解,并引导一种对于"使用价值"追求的复归.随着边际成本的不断递减,大规模生产逐渐向大众生产转变...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技术对科学研究的结构性嵌入,正在消解科学研究的偶然性张力。智能技术对科学研究偶然性的悬置,用技术的有限性替换了人类解放的可能性。科学研究的客体主体化,彻底将人暴露于自我消解的危机之中。重构科学研究范式,重塑科学精神,使人重获面向未来的现代性,是人工智能时代科学研究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9.
轻化工类书稿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名词混用的情况,给编辑工作造成了困扰,文章对几组常见的易混淆名词的含义做了分析,并讨论了它们的正确用法。 相似文献
10.
11.
西医医学术语中,常对解剖结构、疾病、手术、新原理、新方法、临床检验等术语冠以人名、地名、事件或事物名.其中,以真实的或虚构的人名构成的术语,称为人名冠名术语(eponym),其中有些是为了纪念在医学科技发展历史进程中作出贡献的人,而以其姓名命名;另有些冠名术语则是由于当时科学水平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对尚未立即探明和确定的术语,姑且暂以发现者或创造人,或人们熟悉的神名、小说主人公或病人的姓名来命名. 相似文献
12.
13.
轻化工类书稿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名词混用的情况,给编辑工作造成了困扰,文章对几组常见的易混淆名词的含义做了分析,并讨论了它们的正确用法。 相似文献
14.
技术伦理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讨论技术伦理研究中面临的多种困境.在提出技术伦理涵盖的三个层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道德多元现象带来的基本伦理原则之间的冲突与对抗,技术进步与社会进步之间的矛盾等现象,而现代技术所具有的单一性、创新性、功能潜在性与发展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则决定了传统的伦理准则无法提供对这些特殊之处的解决办法.在以上意义上,可以说技术伦理的意义并不在于它能够提出什么样的答案,而在于它本身体现了(包括了个人在内的)人类社会对自己的活动的反思、说明、辩护、批判,说明我们发明了技术,在使用着技术,但我们本身不是技术.在更大的程度上,它说明了人类意识到技术发展是可以被控制的,是可以按照人的设计发展的,是社会自信力的表现.对技术伦理的关注宣告了技术决定论的结束.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地理学"三形"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三形”思想,分别阐述“三形”即形胜、形势与形法三个概念的内涵并指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举风水学为例来阐述“三形”思想在我国古代地理学中的实际应用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科技名词规范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着重讨论辞书中科技条目编写在术语规范方面具有共性的问题。从异形词、异名和读音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列举实例,对目前规范存在不同意见的词目在理论上加以探讨分析,在操作上提出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7.
贵刊2005年第7卷第2期开展了关于"生态环境建设"提法的讨论,这对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技名词规范及统一,是有促进作用的.现仅就一些较有影响的辞书所反映的环境科学术语概念不统一的问题,试举几例,供研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一些物理学名词的定名,简述了科技名词的定名应遵循“单义性”“科学性”“约定俗成”“协调一致”等原则,外国科学家的译名应遵从“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尊重规范”等原则。列举了物理学名词依据这些原则所做的部分修订情况,以便新闻、出版、教学、科研等部门规范使用这些名词。 相似文献
19.
微积分学中有许多概念看似寻常,但其背后往往都有着或有趣或厚重的渊源。作者在长期教学和科研经验的基础上,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对微积分学中一些典型概念的来源进行了追溯,以求达到解疑释惑、正本清源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也谈robustness的中文定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1期上有文章对robustness的译名提出建议,该文提到:“robustness在信号处理和声学领域中经常出现,国内专家有按音译为‘鲁棒性’的,在国标中也定为鲁棒性;robust是一种信号处理技术或算法,它对模型的失配不敏感,所以robustness恰当的翻译应当是‘宽容性’。”[1]笔者完全赞同上述文章的建议。今结合土建结构工程专业领域,提出一些看法供讨论。robust的含义一般有“稳固”、“结实”、“强壮”、“有活力”或汉语方言中“皮实”的意思。英文往往一词多义,用在不同的场合常有不同含义或延伸出差异,需按具体情况和情景译成相应的汉语。在信号处理领域将robustness翻译成“宽容性”甚为贴切。近年来,robustness一词在英文的结构工程专业中牵涉到结构的安全性时经常出现。国内结构工程领域的不少人士就套用了其他专业中已有的译名,于是在中文的专业书刊和论文报告中出现了新奇的术语“结构鲁棒性”,即英文中的structural robustness。从事结构工程专业的人士习惯于与杆件、板、壳之类打交道,如今怎么又来了一个棒,不知底细的人搞不清楚。其实,structural robustness的意思比较清楚,就是“结构整体性”,或者叫“结构整体牢固性”。1968年,伦敦Ronan Point地区有一幢22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公寓因一户厨房发生煤气爆炸,爆炸压力推出房间的一整块外墙板,于是上层房间的外墙板和楼板就失去了支撑而下坠,坠落的楼板依次撞击下层的楼板,使得公寓楼房的一角发生连续倒塌,一直塌到了底层的现浇混凝土结构。这起事件引起了国际结构工程界的极大关注,开展了相关研究,并相继在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增加了要加强结构整体牢固性的具体技术要求(但我国至今尚无细致的规定和要求),robustness一词在结构工程领域的频繁出现也始于那个时候。所谓structural robustness,就是结构出现局部破坏后不致引发大范围连续破坏倒塌的能力。我国唐山地震的直接死亡人数有24万,而9年后同样大小的7.8级地震袭击智利百万人口的瓦尔帕莱索城死亡人数仅150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唐山当地房屋的整体牢固性太差。2003年湖南衡阳发生震惊全国的火灾,当时着火的面积相当有限,但却有16名消防战士牺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结构的整体牢固性太差而引发连续倒塌,最终酿成惨剧。这几年由于恐怖袭击盛行,对structural robustness的研究更成热门。要避免因为恐怖爆炸而造成建筑物的损伤,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可以设法避免爆炸造成的建筑物局部损伤引发大范围连续倒塌的灾难性后果,这就要靠建筑结构的整体牢固性。在1988年的国际标准ISO2394《结构可靠性一般原则》中有一段定义:“structural integrity(structural robustness)是结构的一种能力,能在火灾、爆炸、撞击等类似事件或发生人为错误的情况下,其破坏程度不会扩大到与开始遭受局部损坏不相称的地步”,这里将robustness与integrity即整体性作为同义语。欧洲EN规范《结构设计基本原则》中,对robustness的定义也相同,在提到robustness时,专门写成“robustness,or integrity”。在英国规范BS81101-1:1997《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专门有一小节解释robustness,译文如下:“结构的设计应使结构不敏感于偶然作用。尤其是,当结构出现局部的损坏或有个别构件失效时,不会引发大范围的结构倒塌。”在不少的英文结构工程论著中,讲到robustness时往往再加上or integrity,大概与robustness这个词汇在不同场合可有不同理解有关。前面已提到,“robust”有“皮实”之意,即身体结实,不易得病,或经久耐用,不宜损坏,意为适应性强,对非常情况也不敏感。在信号处理中对模型的失配不敏感,这时的robust用中文表示意为“宽容”。在结构工程中对爆炸、地震等偶然作用不敏感,坏了局部也不会扩大,这时的robust用中文表示意为“整体牢固”。可是现在,这些都变成了“鲁棒”,而此鲁棒(宽容)又非彼鲁棒(整体牢固)。本来在中文中比较清楚的含义都成了稀里糊涂的“棒”。笔者以为,在传统的老学科如土木工程中引入“鲁棒”这样一个词,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不如“整体牢固”通俗确切,也有可能“鲁棒”一词能会显出更大新奇的学问,但除此以外,似乎很难看出有什么别的好处。维护中文的纯洁性不排斥中文中有外文的音译词,但如果已经有了确切的中文词汇时,就不建议再用外文音译,在国标中也应慎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