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4所部队医院的细菌污染监测齐福祥,曾长明第五进学(兰州军区卫生防疫大队730020)医院消毒是控制和降低感染的中心环节,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医院是多种病人集聚的场所,所有病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易感因素。如果在诊疗和护理过程中,消毒不彻底,就容易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50例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监测和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BIOMERIEAX公司的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1TEK2-COMPACT鉴定。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在儿科ICU的检出率和脑外科ICU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28%和41%。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93.3%。对头孢哌酮一舒巴坦的敏感率为100%。结论建议临床合理运用抗生素,控制耐药菌的传播避免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3.
城市中医院的合理性分布对于方便市民就医、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具有重大意义。根据济南市各个医院的地理位置、基本建设和就诊情况,本文拟利用GIS缓冲区分析的方法,得到济南市医院的影响范围图和就医难易指数等级分布图,据此分析济南市医院的空间布局特征,找到其空间分布中的问题,提出比较科学的并且较为可行的济南市医院合理性分布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只要使用抗生素,出现耐药菌感染就不瓦避免。原因何在? 目前有两种细菌可以抵御抗生素的作用,它们就是“多剂耐性绿脓茵”和“NDM-1超级细菌”。从201O年夏天开始,关于这两种细菌感染的临床案例屡见不鲜。由于这些耐药菌是在医院出现的,所以感染也大多发生在那里。这些病菌是如何产生并传播开来的?  相似文献   

5.
基因盒-整合子系统与细菌耐药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菌整合子是携带编码抗生素耐药基因盒的DNA系统,是细菌获得和传播耐药基因的重要分子结构基础。本文就其种类、结构以及耐药基因的获得和传播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负压病房对于医疗单位紧急应对新冠病毒等强传染性病菌在院区内发生交叉传染、医护感染等至关重要,原因在于良好的气流组织有利于传染性病菌快速排出。设计相适应的、安全有效的送排风方案对于模块化负压病房的构建来说非常关键。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依托多物理场仿真计算软件Comsol,面向雷山医院等应急卫生场所,以负压病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6种常见的通风排风方案对于病菌的排出扩散效率的影响。还对雷山医院病房现有气流组织情况的浓度分布进行探讨和研究,并提出和对比了多组优化方案,得出了较好的通风布置方案。该方案能为以后的模块化施工提供参考,减少病菌传播扩散,更有效保护医护人员。  相似文献   

7.
《太原科技》2004,(1):39-39
一个世纪前,科学家们相信,传播疾病的微生物是细菌。但直到1939年,人们才终于看见了体积一般只有细菌百分之一大小的病毒。  相似文献   

8.
孟智斌 《大自然》2009,(2):18-21
媒介生物中的“媒介”一词,是指让原本没有关系的两者产生某种关系的事物。细菌多生活在肮脏的地方,正常人一般不会接触到,但苍蝇喜欢到这些地方寻找食物,身上会沾满细菌,并到处飞。一旦落到人们吃的、用的物品上,它们身上携带的细菌便会随之落下,使人接触到。如果是致病的细菌,则很可能导致人们生病。细菌与人之间所发生的“疾病”关系,是由苍蝇携带的细菌引起的,苍蝇即是我们所说的“媒介生物”。由此,“媒介生物”简言之就是传播疾病的生物。有时为突出其“传播疾病”的含义,则用“病媒生物”一词。  相似文献   

9.
土壤细菌DNA的抽提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不同的方法从土壤中分离细菌DNA,以紫外分光光度法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析所得细菌DNA的纯度与得率,比较不同的细菌收集缓冲液、细菌裂解缓冲液、细菌裂解过程及不同的抽提修饰步骤对土壤细菌DNA抽提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土壤细菌DNA抽提方案,以该方案对土壤细菌DNA进行了大规模的抽提,所得产物的A260/A280为1.68,A260/A230为0.87,得率ω(DNA/干土)为1.90μg/g。在土壤细菌中加入1μg标准λDNA进行了3次回收实验,平均回收率为82.33%。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洁净室微生物(细菌)采样服从 Poisson 分布这一特点,从理论上探讨了不同级别洁净室浮游菌最小采样量。推荐了洁净室和医院手术室合适的采样量,提出了评价洁净室级别的细菌学指标,为今后生物洁净室细菌检测和级别评价提供了一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1.
洁净饲养房不同区域污染物扩散不同,通过分析选取合理的气流组织与换气次数以减少能耗。采用实验和模拟的方法对饲养房内污染物的分布进行了分析,通过改变气流模式和换气次数进行模拟,结果显示上送下回的送风方式有利于洁净度的控制,气流扩散速度快。通过对换气次数和洁净度的综合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在洁净饲养房中,采用上送下回乱流式的送风系统时,换气次数为12~15次/h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某地铁站台通风效果,建立了气流运动的数学模型,模拟气流分布,分析了气体流动的计划时间、留置时间和绕行时间对空气龄的影响,通过增加吊顶送风、隧道送风或者串联隧道送风和站台排风的方法优化气流分布,降低了气流绕过楼梯阻碍的时间,从而解决了站台局部空气龄的异常,成功地改善了通风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汽轮发电机定子轴向分段多流式径向通风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定子径向通风系统流量分配模型.考虑到定子各风区间的流量相依性,利用压力平衡来判断风区间的汇流点和分流点,使模型研究结果更加切合实际.应用模型对某空冷汽轮发电机定子轴向分段多流式径向通风系统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与真机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精度满足工程要求,从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室内空气环境VOCs浓度场的CFD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实验室内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状况,运用CFD仿真方法对固定排风量下某实验室内VOCs的浓度场分布进行了建模和数值仿真,实现了结果的可视化,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实地监测验证,除门窗附近几个点外,实验室内VOCs浓度场分布的实地监测值与仿真值在变化趋势上是比较一致的.整个室内VOCs浓度场的分布主要受排气系统的影响,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随高度增加浓度值逐渐升高.通过CFD仿真研究,快速地给出室内流场和浓度场的详细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改变排风系统情况、不同排风量、移动污染源位置等多种条件下室内空气环境污染物浓度场分布情况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SPF级实验动物房气流组织与污染物分布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SPF实验动物房内在空态、实验动物笼架横置和竖置等几种情况下的气流组织的模拟 ,分析了各种气流组织的具体特征 ,并比较了他们之间的优劣 ,同时还模拟分析了气流组织和室内污染物之间的关系 ,就如何优化实验动物房内的气流组织得出了相关结论 ,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矿井通风网络解算前,各分支风量的初值直接影向网络解算的速度和迭代是否收敛.分析了影响通风网络各分支风量分配的3个因素:网络拓扑结构、矿井总风量和分支本身的风阻;提出了确定通风网络解算初始风量的新思路,把通风网络的独立通路当作并联通风路线,利用矿井总风量和通路风阻计算各通路的风量,再分到每个分支中.通过一个网络图示例说明了使用该思路提出的方法,给出了通风网络解算初值与网络解算真值的误差,除角联分支外都不超过20%.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一种干建材有机挥发物(VOCs)散发的新解析模型.本模型考虑了室内VOCs初始浓度及小室进口VOCs浓度不为0的情形,且解的形式为完全解析解,无需迭代,更具普适意义.模型结果与已知实验结果及离散解吻合很好.本模型可用于3种情况:一是计算某通风条件下小室中的VOCs浓度的变化;二是了解建材本身散发特性,计算其VOCs散发量;三是在已知建材情况及所允许VOCs浓度的基础下,计算通风时间或通风量.  相似文献   

18.
基于层式通风房间室内空气流动特性建立了室内垂直温度分布预测模型.该模型将室内空气流动特性与热质平衡方程有机结合,并反映了室内热源强度、墙体辐射及送风参数等边界条件对室内垂直温度分布的影响.通过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室内垂直温度预测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并在趋势上反映出层式通风房间室内垂直温度的变化特征.因此,本文提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能够很好地用来指导层式通风系统的实际应用及能耗分析.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双参数Weibull统计模型对室外逐秒风速进行了拟合,结合频谱特性分析对实测自然风的典型性进行验证,并考虑到风向对通风效果的影响定义了风向因子参数。通过实际自然风条件下模型比例为1∶10的通风实验,对尺寸因子、形状因子及风向因子等自然风特性参数对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影响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逐秒自然风风速统计分布服从双参数Weibull统计模型;实际自然风条件下,通风效果随Weibull分布的尺寸因子及风向因子的增加而加强,随形状因子的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20.
介绍矿井通风网络风流控制的一般性结论、基本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指出了常规计算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能够避免大量矩阵运算、适用于实际通风网络的新算法,其程序简单,计算时问省,并结合实例阐述了算法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