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核酸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电泳分离技术、基因重组及基因芯片技术等以及这些相关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分类、环境微生物监测和环境微生物治理污染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研究环境微生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因芯片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高新技术,其作为不依赖于微生物培养、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新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主要包括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功能、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环境因子、微生物种群和数量对微生物及环境的影响。探讨了基因芯片技术在微生物群落和多样性、微生物功能基因以及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和相互作用关系等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DNA条形码技术是利用DNA条形码作为标记进行微生物物种鉴定的技术,目前在微生物的研究中应用广泛。本文综述了微生物DNA条形码技术在应用中的优势、局限性和发展,为微生物DNA条形码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6S rRNA基因技术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们对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也为研究油藏微生物群落和微生物采油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尤其16S rRNA基因技术应用于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该技术克服了基于细胞水平研究方法的不足,能更准确、更客观地揭示油藏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动态变化、种群结构及进化等方面的信息.文章简要综述了16S rRNA基因技术发展历程及在环境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详细概述了16S rRNA基因技术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用于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的16S rRNA基因技术,讨论了16S rRNA基因技术目前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例论证了该技术的现场应用效果,重点介绍了胜利油田利用T-RFLP、DGGE等分子生态学技术在河口采油厂罗801区块空气辅助微生物驱和单12区块内源微生物驱研究中的应用,阐明了分子生态学技术在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中的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丁东升 《应用科技》2004,31(7):64-65,68
依据微生物吞吐技术机理,结合微生物吞吐技术现场试验及效果,探讨了微生物吞吐技术在外围油田的应用,利用微生物吞吐技术,不仅可以解除堵塞,改善原油性质,还能达到提高原油产量的目的,总结了微生物吞吐技术的适应井况,阐述了微生物吞吐技术在外围油田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油藏中普遍存在的采油微生物类群及其驱油机制、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矿场应用、采油微生物的响应等方面对油藏微生物及其提高原油采收率进展进行综述.同时从营养剂在油藏储层中的分布、油藏环境下微生物生长代谢活性、油藏微生物定向调控等方面阐述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发展、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微生物絮凝的机理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并预示了今后微生物絮凝剂领域的研究将出现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具有提高相对微生物浓度、增强生物污水处理效率等优势。本文系统阐述了PVA(聚乙烯醇)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分析了PVA包埋微生物的方法,指出了常用包埋方法(物理交联法、化学交联方法)在PVA载体应用过程中的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和优化技术。文章深入探讨了PVA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分析了该方法在水处理应用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得出建立生物活性较好、机械强度较高、水溶膨胀性较低、操作相对简单的固定化优化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水处理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通过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手段将游离细胞或酶定位于限定的空间区域内,使其保持活性并可反复利用的一种基本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稳定性强、耐负荷、产污泥量少等优点。本文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微生物的固定化方法、固定化载体及固定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以后的发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及其载体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冰  赵全升  曲洋 《科技信息》2010,(1):306-307
本文就现有的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各种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所常用的载体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对各种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优劣性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与总结.最后对该方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在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堆肥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生物是农村有机垃圾堆肥资源化技术的核心.介绍了微生物在堆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发酵微生物、除臭菌和功能性微生物的选育及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并指出生产生物有机肥是有机垃圾堆肥资源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农村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以PDA技术为基础,利用两组PDA接收器及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进行也污水中微生物分类检测的初步研究,对PDA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内外土壤微生物的发展动态,对土壤微生物的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应用特点进行了评述和分析,同时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草原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人们也因此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检验,尤其是微生物检测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中,起到良好的检测效果。该文对微生物检测技术进行介绍,探讨了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  相似文献   

15.
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不依赖于培养的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之一.由于其在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面的特点,包括分辨率高、易于实现自动化及互联网海量数据共享等优势,自1997年最先被报道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环境微生物群落分析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类似于其他的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技术,T-RFLP也有自身的缺陷,本文详细介绍了T-RFLP技术的原理及其解析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基本流程,简述了近年来T-RFLP技术在群落分析中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该技术的局限性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石油烃类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倩倩  刘朝阳 《江西科学》2020,38(3):326-330,384
近年来我国石油烃类污染日益严峻,生物修复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绿色环保的新兴修复技术,逐步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与应用。基于生物强化、生物刺激、微生物固定化、基因工程等多种技术,对石油烃污染治理中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应用现状与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系统性的综述。进一步阐明了当前微生物修复石油烃类污染物在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并针对该类微生物修复技术研发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石油烃类污染修复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在微生物筛选过程中,99%的未培养微生物是用传统的方法无法分离的,这极大地限制了微生物生态领域中的多样性和利用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研究.采用新技术成为研究未培养微生物的技术瓶颈.综述应用于未培养微生物的两种新技术--宏基因组和稳定同位素,探讨这两种新技术在寻找功能基因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生态环境中寻找功能微生物.探讨降解微生物及其功能基因对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的生物修复,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生态多样性及其功能基因的开发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食源性疾病发病率的提高及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们健康造成的危害,引起世界范围内加强对食品安全、卫生及质量的关注。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提高了检测的有效性,PCR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即常规PCR检测、多重PCR检测、荧光定量PCR检测阶段。本文主要对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定量PCR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对微生物硝化、反硝化的机理及作用的相关酶及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综述了分子生态技术在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的操作步骤及应用情况, 分析了荧光原位杂交、变性梯度凝胶 电泳及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优缺点及其在硝化和反硝化中的应用。以往 的研究表明分子生态技术已成为环境中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及机理研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在海洋污染环境中的生物修复作用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46  
海洋环境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及海洋科学紧密渗透、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近年来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利用微生物为主体的生物修复在治理海洋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作用日显重要,已成为当今国际海洋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阐述了生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基础——微生物降解作用,微生物的生态、生理、进化等问题,强调了生物修复在治理海洋污染环境中应用的重要性,报道了作者近年来以新思路、新方法、藉海洋微生物的特殊功能与特点对海洋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石油、农药、赤潮灾害与毒素以及病原性微生物等修复作用的新成果,展示了厦门大学在该领域所进行的若干创新性、前瞻性研究工作以及生物修复技术在海洋污染环境中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