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基于Web的智能电网可视化需求被提上日程,而需求建模是软件工程的初始阶段,也是重要阶段。文章使用统一建模语言(UML)的可视化建模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帮助用户与开发人员理解电网可视化的各项系统行为,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系统开销。  相似文献   

2.
基于需求元的产品需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对客户需求进行合理分解,引入需求元和需求元粒度的概念,给出了需求元粒度控制原则.从分析客户需求语义入手,提出"语义分割、语义转化、人-机-环境补充或细分、需求语义合并"的需求分解方法.按照需求分解方法并合理控制需求元粒度,可有效分解客户最初的定制需求.以捆钞机产品定制为例,说明了客户需求的分解过程.该方法可将最初模糊、抽象的客户需求分解为明确、具体的需求元信息,有利于客户需求向设计要求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工业无损检测中人们利用超声点云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的需求,提出一种UML与组件技术相结合的用于超声三维可视化无损检测系统的建模方法.分析系统需求,并利用UML和组件技术相结合的建模方法,构建出超声三维可视化无损检测系统模型,包括系统的架构、需求、用例、静态类、活动、时序和组件部署模型,开发出超声三维可视化无损检测软件系统原型,并经过实例验证了建模方法的有效性.系统开发实践证明:基于UML和组件技术的超声三维可视化系统结构设计合理,复用性、维护性和可拓展性强,为研究超声点云的三维重建算法和将其用于工业无损检测的目标提供了实验依据和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用例构造框架帮助分析人员构造结构化的用例,同时在用例构造框架的基础上设计了需求获取工具,为分析人员获取和管理需求提供一个直观的可视化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数据流图描述语言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据流图是软件设计开发过程中概念模型设计的重要图形表示法,作为一种需求分析的通用方法它直观而且简洁。文章对数据流图设计一个形式化描述语言,并给出示例说明此语言的使用,将图示的数据流图以语言的方式进行描述。用该语言可对用户需求进行语义描述,以此获取用户需求的知识。研究的目的既给用户提供易于理解需求分析的方法也为下一步的逻辑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汽车电子软件是一类控制汽车机械和动力部件、实现各种汽车安全和舒适功能的高可靠实时嵌入式软件,其需求分析和设计方法是目前软件工程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本文主要研究汽车电子软件的需求表示方法,将原始需求划分为多个层次和视角,采用多种图形语言对系统的各个侧面进行表示,并揭示各个部分模型之间的关系,力图以可视化的方式形成问题空间的全景“蓝图”和局部可缩放视图。该方法的使用,有利于降低表示需求的复杂度,便于从需求模型到设计模型的平滑过渡。  相似文献   

7.
 需求管理工具是实施有效需求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目前的需求管理工具在需求数据交换与需求管理可视化方面存在不足.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基于XML的需求数据管理方法以及相应的可视化机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XML的需求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8.
AORM是一种基于智能体的组合系统需求模型,在综合结构化和面向对象需求分析优点的基础上,它采用具有控制、认知和交互结构的C2ME智能体模型,基于智能体抽象问题空间实体和关联,能够有效的支持质量需求分析和组合系统开发·  相似文献   

9.
软件需求是项目的开端,也是项目设计和实现的基础.本文介绍了软件需求管理的必要性,深入分析了软件需求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需求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相似文献   

10.
面向对象的原型法在需求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对象的原型法是人们在软件工程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新技术 ,它打破了传统的结构化软件开发模式。在总结了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技术各自特点的基础上 ,将原型法的弹性与面向对象技术的科学性相结合 ,提出了使用面向对象的原型法来指导软件的开发过程。同时 ,结合图形的方式论述了我们在实际的项目中运用给出了需求分析的模型、以及在实际的运用中所用到的需求模板。最后 ,结合作者的实践对面向对象的原型法给出评价。  相似文献   

11.
在服务互联网环境下,大量的用户需求可能被不同的用户同时提出。如何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快速有效地构造服务解决方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式的个性化服务定制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了文中所提算法的有效性。首先,利用历史服务请求及服务解决方案识别出的需求模式和服务模式,建立需求模式和服务模式之间的匹配关系。然后,提出一种基于模式的个性化服务定制算法(LPSC)来处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LPSC算法中,对于每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根据用户需求的相似度进行分类构造虚拟需求。再用有限个数的需求模式去替代虚拟需求,通过需求模式与服务模式的匹配关系找到需求模式对应的最佳服务模式集,通过服务模式的组合来产生最终的服务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为了在架构设计和开发阶段能尽早开展软件测试工作,建立架构可视化测试平台是有效的手段之一,而架构描述语言图形化是建立该可视化平台的前提.在研究了面向可靠性评估架构描述语言RE/ADL的基础上,提出该架构描述语言图形化的表示方法,分别从总体的、精练的、层次的不同视角总结了架构的建模元素(组件、连接件、配置及复合组件,连接件)与可靠性评估相关属性的图形表示,便于架构的验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产生数据量的增加,数据可视化需要处理的数据规模、类型及需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可视化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从大数据本身的特点及其应用需求出发,结合数据可视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适用于大数据的数据可视化技术;分析在大数据条件下数据可视化所要解决的8个关键问题;讨论了针对大数据可视化应用需求自主研发的交互式可视化设计平台AutoVis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4.
多轴疲劳问题是实际机械工程中一种常见的问题,对机械零件的实际使用情况是极为重要的。针对于多轴疲劳问题试验的成本高与现有分析软件操作复杂等特点,为减少分析成本并满足企业需求,通过雨流计数法及累积损伤理论,研究了多轴疲劳数据在Eclipse的开发环境下的数据可视化。结果表明:利用Java语言建立多轴疲劳分析模型可以实现应力应变分析结果文件的上传、数据库连接、数据筛选及处理功能。基于Java3D的数据可视化技术,最终直观的表达出试件寿命分析云图。通过机车车轮分析实例验证了多轴疲劳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及合理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与专业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5.
信息系统需求变更统计分析度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少信息系统需求变更对系统开发的影响,必须采用合适的需求工程方法和合适的度量方法及技术来分析需求变更的原因和趋势,从而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需求变更.本文提出了以统计分析方法对信息系统需求变更趋势、需求变更主要原因、需求变更分布进行度量分析的信息系统需求度量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自主研发软件AgriDEM(agricultural discrete element method)的可视化模块在仿真数据规模巨大时的显示卡顿问题, 提出一种软件加速可视化方法. 该方法从显示数据精简角度出发, 采用内部单元剔除算法, 模拟人眼视觉深度及物体遮挡的特征, 剔除内部不可见颗粒的数据, 从而减轻由庞大数据输入导致可视化流水线上的负荷, 解决了仿真数据可视化时的闪烁、 卡顿问题.  相似文献   

17.
面向并行工程的产品需求建模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并行设计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并行工程及其相关信息支持工具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产品需求建模研究的课题,论述了系统化需求建模可行性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8.
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中至关重要的步骤之一,而Use Case是进行需求分析的重要建模工具.利用Use Case进行需求建模分析,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容易理解和跟踪,所以日益受到软件设计工程师的青睐,首先阐述Use Case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Use Case的需求建模方法,并通过一个实例详细讲解了此方法在建模中的廊用,最后总结了在建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9.
以科学的技术方法、融合现代的管理手段,将软件项目的实施过程置于一种规范化的管理之中是软件项目监理所追求的目标.本文以软件工程为主导思想、需求工程为分析重点、融合CMM过程管理方法,提出了软件项目需求工程的过程化监理方法.进而详细论述了在需求工程的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过程中的监理工作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北京市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监理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结构表面的起伏程度是衡量土微观结构的重要特征,目前研究多是二维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土的结构表面起伏情况.通过对青岛、广州和中山地区原状软土扫描电镜照相,将SEM图像的灰度设为结构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离,根据相互垂直剖面的微观孔隙大小确定了灰度与像素之间转换关系,进而获得软土的三维微观信息,将其导入三维地学软件实现了微观结构表面的三维可视化.该方法操作简单,通过可视化操作可以更直观观察土的结构形态,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二维图像本身.通过改进后的投影覆盖法,提出了一个计算土的结构表面起伏真实分形维数Ds(2≤Ds<3)的方法,得到青岛软土的Ds大于广州软土和中山软土的Ds,说明青岛软土结构表面起伏最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