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常常发现有些人在理论上并不怎么否认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你讲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他找不出论据进行反驳.但联系到实际问题时,他们又常常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提出这样那样的怀疑.这些问题常见的主要是: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民主,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没有资本主义国家发达,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高.当前有些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怀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说来说去主要是在这三个问题上没有走出误区.因此,为了提高社会主义教育的效果,有必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科学比较中,着重澄清在这几个具体问题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支配下产生的,又是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现代生产力不高的中下等国家首先建立起来的美好的社会制度,它的巩固和发展更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有与自己相适应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是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作为自己的物质基础的,只有能保证比资本主义有更高的生产率,更高技术装备的现代化生产力、才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好比一座高楼大厦,没有坚固的基础是建立不起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就应该把建立社会主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因为,社会化大生产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物质前提,又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3.
就业问题始终是困扰当今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它既是复杂的经济问题,也是严肃的社会问题,有时甚至会酿成激烈的政治问题。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几项重要目标之一。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相对稳定地发展,重视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社会主义各国更是把消灭失业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并为此而付出了昂贵的经济代价。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就业问题依然象幽灵一样游荡在每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中。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与新  相似文献   

4.
<正>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是主、客观的统一。对这一观点,我以为应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优越性的客观性决定优越性的发挥,而人们又总是从优越性的发挥去认识优越性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优越性的发挥需要通过人们的实践,即通过人们的努力,正确运用和发挥优越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也就不成其为问题。近几年,为什么却成为问题了呢?在很大程度上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从能较好地发挥到没有较好地的发挥造成的。优越性的客观性与优越性的发挥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不能离开优越性的发挥去谈优越性的客观性。所以,正确运用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解决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认识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快经  相似文献   

5.
近一年来,全校师生通过社会主义理论和七中全会文件的学习,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曲折性的理解,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开始触及到一些深层的思想认识问题。但是,至今仍有一些师生,特别是部分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到底谁优谁劣的问题,存在着一些疑虑与困惑,有人认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从理论上讲是对的,可是从实际上看却又不是这样。”有的  相似文献   

6.
地租曾经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认为不应该实行地租制,而实行土地的无偿无限期使用,会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和产权混乱的现象.社会主义地租依然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社会主义地租与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不存在阶级对抗关系和剥削关系,后者则存在阶级对抗关系和剥削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中重要因素是资本有机构成日益提高),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则日益贫困化。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种两极分化现象,很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目前,有些同志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化不存在了;有些说相对贫困化还是存在,但绝对贫困化是不存在了。我们认为这两种看法不妥,下面谈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粗浅看法。1847年,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就已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规律,但他只提“无产阶级贫困化”,没有区分为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两  相似文献   

8.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倾刻跌入低谷,究其原因,主要是苏联、东欧各国执政党的领导者们的背叛行为和自相残杀;社会主义制度未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分裂;帝国主义的猖狂进攻;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上的假民主,经济上的暂时繁荣和社会福利政策等有极大诱惑力,骗取了各国人民对资本主义的青睐所致。  相似文献   

9.
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认为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要使生态危机根本性地被解决,只有通过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之后进入中国,它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价值观念、途径方式、社会结构的认识上存在一定关联。因此,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资本扩展、科技非理性应用和消费主义的批判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与资本主义相比较而言的。如何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当前人们议论颇多的“热点”问题。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同当代资本主义进行全面比较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分析和认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要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从根本上说,就是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它集中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其  相似文献   

11.
本认为下岗是转轨时期我国失业的特殊表现形式,它既不同于我国现阶段的自然失业.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正确认识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并推动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这个崭新的社会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但是,由于它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而来,因此,在各方面还带着旧社会的痕迹,资产阶级法权就是这种痕迹之一。毛主席最近在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中深  相似文献   

13.
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危机和失业,则是马克思用以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历史局限性的最典型的现象。当前国内外经济理论界人士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作了大量的研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认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更频繁了,周期缩短了。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现提出来请有关同志共同探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是不是更频繁,一次危机结束到新的一次危机发生的间隔时间是不是缩短了呢?这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际问题。就理论而言,必须对经济危  相似文献   

14.
5月28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同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的谈话中间,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进行了率直的批评。他说:“如果你们根据历史,稍微了解各种社会制度如何更替的话,那么你们就会知道,我们是过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继承者,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最进步的制度,它代替了资本主义制度。你们的孙子也将在美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活。……我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来说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人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潮中,有些人对建设两个文明却有不全面的看法:如有人认为,当前全党中心任务是建设物质文明,没有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也白搭,因而精神文明建设根本排不上号。还有人认为,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因而不去搞精神文明建设。更有少数人,分不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区别,因而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物质文明发达,而且精神文明也比社会主义高。这实际提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以及怎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建立统一、完整的市场体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资金、技术以及信息等市场都己经或者正在开放,劳动力市场开放的必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而开放劳动力市场就必然涉及到劳动力的商品属性问题,本文就社会主义劳动力的商品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存在的条件及其表现传统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从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实现了直接的结合。所以,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会传化为商品,劳动力商品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理论上,劳动力商品问题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禁区;在实践上,长期实行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  相似文献   

17.
现代经济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与失业。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失业可以缓解,但却永远无法消除,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资本家的钱袋利益为转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我国还会存在严重的就业问题,但是,只要把就业提高到现代化建设基本问题的高度,确立人是首要生产力的思想,坚定社会主义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的信心,就一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具体说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成果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的表现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发展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必然爆发经济危机。如此说来,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中国,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即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会产生,也无需防范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19.
苏联没有失业的人,苏联不存在失业现象已经有三十多年了。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消除了失业现象,并保证就业人数不断增长,目前苏联共有六千二百万职工。每年,苏联国民经济部门的职工人数都要增加好几百万。仅仅在1960年一年中,各工厂、国营农场、交通运输部门、国家机关和科学研究机构就增加了五百五十万人。与战前时期比较,苏联国民经济部门的职工人数增加了一倍。苏联早已不存在什么就业问题,但在资本主义的主要国家美国,失业却是一种经常现象。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四次危机性的生产衰退,美国失业人数  相似文献   

20.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西方经济学界居主流地位的同时也是对经济发展最有影响作用的就是凯恩斯理论.凯恩斯在3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危机的现实以及传统的庸俗经济学的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理论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发表他的主要著作《就业、利息与贷币通论》宣称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下,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并不能保证自动实现充分就业.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会出现“非自愿失业”这病态,原因在于:就业水平依生产水平为转移.只要缺乏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资本家卖不掉产品,就会缩小生产规模.这样必然有一部分人被挤出就业队伍.至于为什么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这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必然结果.凯恩斯在他的名著《通论》中开出了“药方”医治危机与失业的“病症”.他极力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