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首先利用MAPGIS和ARCVIEW进行图层信息采集(数字化),建立区域图形库的同时,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菲法确定因素权重,并建立GIS系统管理下的各图层(评价因素)空间属性信息数据库,接着利用GIS叠加分析功能,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最小评价单元,最后利用累加求和模型计算评价单元的分值并划分适宜等级。对城口县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利用GIS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其方法切实可行,具有传统的评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以贵州省安顺镇宁县丁旗镇为例,就丁旗镇土地开发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研究方法:基于GIS平台,实地采取土样并实验测试,在问卷调查基础上综合应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综合喀斯特岩溶山区山地多平地少、土层较薄、基岩裸露率较高和"水文二元结构"等特殊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喀斯特山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得出相应有效地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IS平台可有效地对喀斯特山区土地适宜性、适宜等级进行评定。研究结论: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对喀斯特山区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具指导意义,为土地开发项目区域实施方案的设计和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和ANN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提出对城市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新方法.根据构建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济南市为例,基于GIS平台,利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模型对城市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城市土地适宜性可划分为6类,模拟结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对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手段后的土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方法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利用GIS技术,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评价数据结果和土地整理区域的适宜性评价数据结果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结果:数据叠加后得出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整理区域适宜性结果。研究结论:通过初步探索,叠加生物多样性评价因子与土地整理适宜性评价因子,...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和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土地适宜性的评价因子。另外,还将遥感和GIS技术融合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以发挥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土地适宜性的评价因子.另外,还将遥感和GIS技术融合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以发挥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GIS和相关软件程序进行工业园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对土地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合理利用土地。研究了基于GIS的工业园土地适宜性在略阳工业集中发展区项目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鉴定的模型和研制的系统是正确的,其实用性得到了检验。  相似文献   

8.
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建设应重视土地的防灾适宜性评价。概述了城镇土地利用防灾适宜性评价目的和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借助IDRISI软件,分析GIS—OWA方法与布尔决策和权重线性叠加(WLC)等多准则评价方法在决策策略上的区别,并计算了唐山市地质灾害影响下的土地利用适宜度。  相似文献   

9.
以衡阳盆地为研究区域,选择了土壤、气候、地形、水文和交通等5类指标,建立了适用于南方丘陵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基于GIS技术,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衡阳盆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对衡阳盆地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耕地适宜性以临界适宜性和一般适宜性为主,不适宜区域分布和数量与建设用地不适宜区域的分布和数量大致相当;林地适宜性整体较高。根据评价结果,在土地管理中应该大力开展山区植树造林,并加强耕地和建设用地不适宜区域还林,以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浅谈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立江  陆文学 《科技信息》2011,(5):I0148-I0148
现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已经广泛用于区域规划和评价的过程中,极大地加快了规划建设的速度。但是,随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广泛应用,它的缺点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简述了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实施步骤,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GIS实践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GIS已经成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分别讨论了在栅格模式和矢量模式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路线与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两种评价模式做了对比,分别指出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宋博文  张维 《科技信息》2013,(15):422-423
本文综合考虑地形、地质灾害和土地用地类型等影响建设用地适宜性的指标,构建了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利用GIS技术集成DEM、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实现了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为今后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基于土地生态环境“先保护后开发”的理念, 提出以生态敏感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主要影响要素, 选取14 个指标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 其评价体系包括基本因素层、派生因素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 并引入模糊隶属度函数改进模型算法, 形成综合评价法、模糊评判法和RS/GIS 相结合的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结果分等级显示土地生态敏感程度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程度的空间分布, 根据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 划定区域建设用地的生态安全格局。在方法研究的基础上, 以长沙市湘江新区为例, 基于2010 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 定量评价该区域土地生态敏感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 根据评价结果得到保障土地生态安全的建设用地格局。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该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状况, 对于适用“两型”社会建设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霞  周自强 《甘肃科技》2014,(4):42-45,36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开展土地复垦的基础性工作,不同评价方法的选取将影响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进而影响土地复垦的决策工作。以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为主线,着重介绍了5类方法,即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可拓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通过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为土地复垦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融水苗族自治县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为例,在概述了土地评价的目的与原则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评价方法与过程,并简要介绍了面积量算、汇总和编制土地适宜性评价图的方法,最后说明评价结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可为广西县(市)级土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漳州市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参照FAO土地评价体系,对漳州市12865个评价单元进行评定,在GIS支持的建库技术下,分别球得各宜类和适宜等的面积,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各类适宜性土地的质量,并提出了各类土地的用地对策。  相似文献   

17.
胡燕凌 《甘肃科技》2009,25(19):97-98,121
土地作为一种综合性资源,在人类社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农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不断地发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是当今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土地时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的过程,它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在阐明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评价目的、任务及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金涛 《科技咨询导报》2009,(31):107-107
文章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对我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发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评价方法的不足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运用GIS技术和方法,进行了以评价老河口市耕地资源综合适应性和转用潜力为目标的多目标适宜性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叠加分析.结果表明,老河口市近30%的耕地同时具有高宜耕性和高转用潜力,这部分耕地在两种属性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重叠性,体现了土地利用方式上的内部矛盾.将评价结果运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规划提供决策辅助,增强了适宜性评价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AHP-CV组合赋权的低丘缓坡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高效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优化土地配置、解决人地矛盾,以四川省内江市为研究区,构建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评价层次模型,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变异系数法(CV)确定评价因子主客观权重,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和叠加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适宜性评价,将内江市低丘缓坡土地分为高度适宜、一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其分别占低丘缓坡土地比例的30.92%,42.40%,22.66%和4.02%.结果表明,全市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处于偏上水平,具有较高发展潜力,适宜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