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世纪初年,清王朝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实施了以发展农工商业为核心的新的经济政策。尽管新政的经济政策没有挽救清王朝,却为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作出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地理条件都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9世纪初20世纪末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清王朝从风雨飘摇逐渐走向彻底崩溃,结束了其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于乱世中举起革命的大旗,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解体,农村经济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面侵华战争还未开始,中国的农村经济还未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尚能实现独立发展,通过考察这一时期农村自然经济的变迁,了解大变革时代农村经济所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8世纪,英国刚开始工业革命,处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前夜;而中国正在清王朝乾隆皇帝的统治下达到一个盛世。马嘎尔尼率领的使团,为了建立贸易和外交关系,将两个王朝联系起来。英国和清王朝都基于自己的政治文化和以往的世界观看待这次交往。在使团访华过程中,两国外交文化的差异表现得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4.
清王朝自嘉庆时期起国势日渐衰败,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乾隆在位期间由于其好大喜功,崇奢尚盛,致使封建社会所固有的官吏贪腐之弊顺势而发。到嘉庆中后期,官吏贪黩、侵吞库银、以权谋私之风已遍及朝野.形成一股难以遏止的潮流,清王朝的统治每此而因况愈下。由此可见,吏治腐败是清王朝衰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反侵略战争,它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重新开启了中国认识世界的大门,打破了中国"唯我独尊"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带来了重新认识世界的机会,所以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鸦片战争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与当时清王朝腐败的政治状况具有很大的联系,当时的政治状况给抵抗外来侵略增加了许多的阻碍,使屈辱失败的结局永远留在了中国的历史上。可从清王朝的皇权专制制度、"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官吏腐败的管理制度、民族歧视的政策等方面,对鸦片战争期间清廷的政治状况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6.
1840年的鸦片战争,叩开了大清王朝的大门。自此以后,与其说清王朝走向了衰败,不如说从更广的意义上,中国朝着法治迈进了一大步。西方的法律文化随着晚清的媒体传入中国,与自古以来根植于人们内心的法律观念激烈碰撞、相互交融,孕育出的"新生儿"随着媒体被广为人知。晚清时代的文化浸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媒体则透过生活展现了法律文化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7.
刘永文  德萨 《西藏大学学报》2005,20(2):15-23,31
随着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近代报纸也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清王朝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政府的腐败必然导致强敌对主权的践踏或领土的侵占。在清王朝的衰败过程中,西藏也成了英、俄等国家觊觎的对象。晚清众多的报刊对与西藏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报道,而这些报刊中《神州日报》及时报道关于西藏的重大政治事件、全面介绍政府的筹藏方略及其民间对西藏问题的关注、转译外国报纸对西藏问题的介绍。梳理研究这些报刊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舆论导向、批驳现实中分裂西藏的错误舆论及其行为。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上,枣庄有无数先烈为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争取建立真正民主的共和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尤民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位。清末民初,他的革命足迹踏遍山东、河北、辽宁及大江南北广大地区,为辛亥革命和讨袁斗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到南昌陶涛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被推翻了。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为了实践南北和议,国家统一,4月1日,孙先生解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给袁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清王朝久治中国的历史现象进行了宏观分析.并对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莫理循是一位活跃于清末民初中国政治中心舞台、影响颇大的外国人。在清末新政时期,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报道中国的改革,称其把衰弱的中国带入了一个新时代。他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在西方世界的形象,但作为一名“具有最佳英国殖民者特征”的外国人,他对新政的观察有着较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清代八旗制度经济基础的旗地制度进入清代中叶以后开始走向崩溃。首先是一般旗地通过旗民交产等形式向私有土地转化;其次是皇庄和贵族王庄等被丁佃盗卖,直至清末民初被全部丈放。旗地制度的瓦解直接催生东北新兴地主经济的崛起,并为东北地区近代农业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废除科举制度是清末新政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在消解旧权威,催生新制度,培植新力量,变革旧风俗等方面对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进步影响,同时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秩序、用人制度、社会道德等方面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4.
钧瓷在唐代花瓷的基础上产生,北宋时期其工艺逐步成熟,金元时期钧窑系形成。经历了明代的衰落后,钧瓷在清代由仿制而逐渐复苏,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并再铸辉煌。钧瓷的兴衰除了其自身特殊的工艺因素外,也受时代思想和审美意识的影响、政治因素的干预及经济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剪辫运动风行全国,从表面上看,这场旷日持久的剪辫运动是近代中国风俗改良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发辫在有清一代的特殊功用,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里,剪辫运动记录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进步过程,也反映了国民心理的近代转变。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遗民,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明遗民,而相比之下,清遗民显得过于平淡.清遗民在民初上海租界中的聚集空间可以视为一种福柯所谓的异质空间.遗民圈是存在于租界和民国两个主流社会中的反空间,遗民们在上海租界中建构的地理空间和心理认知空间,如镜像般反映出作为生产对抗话语的"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17.
浅绛彩是流行于清末民初的新型釉上彩绘类型,山水是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题材之一。浅绛彩山水瓷画产生于清末同光时期,至民国初期为繁荣时期,其后迅速步入衰退期。浅绛彩山水瓷画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鲜明的个性精神、引入西方油画技法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清末,美日在华合作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日两国在中国存在许多共同利益和相似的立场。为了对抗其他不合作的在华列强,美日两国联手,一方面对抗了其他列强,换取了双方在华利益的增强;另一方面,通过侵略压迫中国,加速和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地进程。  相似文献   

19.
天花流行对清朝的统治造成极大危害,东北虽处边塞但仍未能幸免。清代东北天花的预防经历了逃疫、局部种人痘、大面积种牛痘三个阶段的变化,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天花逐渐被遏制。清代东北的天花预防工作及其嬗变过程,见证了东北地区的医疗近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