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抗车辙柔性基层耐久性沥青路面车辙疲劳影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柔性基层的车辙问题,从车辙破坏机理出发,采用英国壳牌设计软件及剪应变、弯拉应变、路基顶面压应变3个代表性指标,通过大量分析计算,得到了结构层厚度、模量等因素对抗车辙柔性基层耐久性沥青路面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抗车辙柔性基层耐久性路面面层总厚度应不小于18cm,半刚性底基层厚度应不小于15cm,但半刚性底基层厚度的增加会引起中、下面层层内剪应变的增加,对抗车辙不利,不宜过大,面层和基层总厚度宜大于40cm;中面层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能明显增强柔性基层耐久性路面的抗车辙和疲劳性能;设计合理的抗车辙柔性基层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柔性基层及其下层发生疲劳破坏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半刚性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经验,通过增加柔性联接层对现有路面结构进行改良,从而改善半刚性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受力状态.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加铺柔性联接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3D有限元模型,对不同联接层材料模量和厚度情况下的路面各结构层进行力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半刚性基层自身变形随联接层厚度增加而递减,面层变形基本不受影响;水泥混凝土面板板底最大拉应力随联接层模量的增大逐渐减小,而半刚性基层和联接层层底拉应力逐渐增加;以上各结构层的变形能力和力学性能随联接层厚度和模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为确定联接层合理的层厚和材料参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寒高海拔地区宽幅公路沥青路面力学响应,以指导该区域宽幅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路基填挖形式及高度选择。将基于欧拉描述的大变形固结理论应用于冻土融化固结分析,研究融沉作用下路基高度、路面结构形式、宽度、厚度及模量对宽幅公路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并基于多目标规划理念,提出以沥青层底拉应变及路表差异沉降量综合最小为目标的力学响应综合评价指标P,用以评价路面综合力学响应。结果表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沥青层底拉应变随路表差异沉降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倒装式、半刚性及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半刚性底基层层底拉应力则随其呈线性增大趋势;融沉作用下,ATB-25层底横向拉应变小于不考虑冻土融沉作用时;年均气温为-3.5℃、-4.5℃时,半刚性底基层横向拉应力显著大于不考虑冻土融沉作用时;P均值随路面宽度增大而增大,且22.5m时增大最显著;填方路基P均值随填方高度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高度为1m时最大,2m时最小,此后逐渐增大;挖方路基P均值随挖方高度增大而增大,高度为1m时最小,2m时显著增大。从路面力学响应角度,建议多年冻土区宽幅公路应尽量减小路面宽度,不宜大于17.5m;路基填方高度不宜小于2m,挖方高度宜为1m以下;对于年均气温-3.5℃、-4.5℃地区,路面结构形式宜选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  相似文献   

4.
针对半刚性基层在沥青路面使用过程引起的裂缝破坏,使其在高等级公路中的适用性受到质疑的问题,通过设置级配碎石和沥青碎石过渡层使半刚性基层的层位实现向下放置,实现了改善半刚性基层受力和减少裂缝的目的。采用ANSYS计算设置不同厚度的级配碎石和沥青碎石过渡层,分析路面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基层厚度变化时轮隙中心的受力情况,以考察适宜的半刚性基层层位和厚度。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厚度为12~15cm的级配碎石层和厚度为25~35cm的半刚性基层、或设置厚度为10~15cm的沥青碎石层和厚度为20~30cm的半刚性基层这两种结构,完全可以满足控制路面结构开裂的指标要求;能减少路面结构出现裂缝,延长沥青路面的结构寿命。  相似文献   

5.
采用ABAQUS软件进行了多年冻土地区不同沥青路面结构响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路基融沉深度决定了路面位移的大小,路面结构形式对路面位移影响不大,而路面基层底部拉应力主要受路面结构形式影响.随着融沉深度增加,路面位移显著增加.级配碎石基层路面层底拉应力最小,沥青稳定基层路面层底拉应力与其相当,而半刚性基层路面层底拉应力最大.考虑到级配碎石基层的强透水性、低抵抗重载交通能力等缺点,提出沥青稳定基层更适合于多年冻土地区.  相似文献   

6.
为得到适用于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的合理沥青层厚度,当级配碎石基层厚度为20cm时,利用BISAR 3.0程序计算不同沥青层厚度(4~36cm)路表和面层底部应变、路基顶面压应变、沥青面层和级配碎石基层内不同深度剪应力,进一步根据不同结构层的应力应变疲劳极限确定不同沥青层厚度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疲劳开裂、永久变形和车辙的病害状况,根据路面结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实现沥青层厚度的优选。为验证薄沥青层级配碎石基层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和长期使用性能,采用足尺路面加速加载试验(APT),对5cm沥青层厚度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长期使用性能及病害特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级配碎石基层厚度为20cm时,沥青层不宜过薄,沥青层厚度h15cm时易产生过大的路表永久变形和自上而下的疲劳开裂;沥青层厚度为5~18cm时,存在较大的面层层底拉应变、路基顶面压应变、沥青面层和级配碎石基层最大剪应力的不利受力组合;沥青层厚度h1≥34cm时,可满足长寿命沥青路面的使用要求;若条件受限时,宜保证沥青层厚度h1≥18cm;由APT试验结果可知,沥青层厚度为5cm时,沥青层层底拉应变计算结果、路面结构剪应力计算结果与试验路实际使用状况基本符合,路面结构主要病害为车辙和永久变形,疲劳开裂并不明显,但路基顶面压应力计算值偏小,该值不宜作为路面结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找寻适应不同交通等级的合理的低水泥剂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方法拟定低水泥剂量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利用有限元软件计算以低水泥剂量稳定级配碎石取代半刚性基层后对弯沉、沥青层底拉应力等设计指标的影响,并结合交通荷载分析各结构层厚度组合合理性.结果轻交通等级下,推荐使用5 cm普通沥青混凝土面层+22 cm水泥质量分数为3%的低水泥剂量稳定级配碎石单基层;中交通等级下,推荐采用上基层厚度大于15 cm的水泥质量分数为2.5%的低水泥剂量稳定级配碎石,半刚性下基层厚度至少为20 cm结构组合形式;重交通等级下,推荐采用15 cm水泥质量分数为2.5%的低水泥剂量稳定级配碎石上基层和15 cm+20 cm半刚性双基层结构组合.结论在重、中交通荷载作用下,合理的低水泥剂量级配碎石基层能够在防治反射裂缝同时,较好地满足交通荷载需求.  相似文献   

8.
基于路基顶面温度的多年冻土区沥青路面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路面稳定性及耐久性与路基底部多年冻土的存在状态密切相关。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多年冻土地区路基与沥青路面结构温度场模型,分析了结构层厚度、结构组合变化对路基顶面温度的影响;利用灰关联方法,以温度稳定性最差的路面结构为参考,分析了不同路面结构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增加路面结构层厚度或在路面结构中设置沥青碎石层、级配碎石层,在高温季节可以有效降低路基顶面温度;级配碎石层厚度与路面结构的温度优劣性相关,小于16cm时ACGR、AGR、ACR这3种沥青路面结构较好,大于16cm时ACGR、ACG、AGR这3种结构较好。研究结果可为多年冻土地区半刚性基层开裂处治及沥青路面结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沥青层疲劳开裂的影响因素,建立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有限元模型,对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沥青层疲劳开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由于沥青层内最大拉应变显著大于沥青层底拉应变,导致沥青层内的疲劳寿命远小于沥青层底的疲劳寿命;沥青层层底疲劳开裂寿命影响因素敏感性排序为:基层模量面层模量≈面层厚度基层厚度;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基层模量越大、基层厚度越厚、沥青面层模量越小,对沥青面层疲劳开裂寿命越有利。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主要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芳 《科技资讯》2006,(32):248-249
在充分分析并结合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特性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增加沥青面层的厚度、进行半刚性材料的合理组成设计、在面层与基层之间增加级配碎石层、加铺土工织物或格栅、基层预切缝、在面层与基层之间铺设应力吸收层SAMI这六大减少路面裂缝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中国科协的平台,团结、联系和引领各个行业的科技工作者,推动全体国民的科普意识的提高,如此大规模的组织机构在国际上都难以想象。  相似文献   

12.
精品课程建设是全国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开展实验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实验教学实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为加快推进《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精品实验课程的建设,文章以这门实验课程为例,从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配套实验教材及立体化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开放、虚拟实验室等几个方面对精品实验课程的建设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密切跟踪本专业的动态前沿,许多高校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增设了部分进展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与学科发展迅速的矛盾、传统教学模式与创新型教学目的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就此提出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双向互动教学等应对措施,为进展类型课程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课程定位及其功能也在进一步更新.为了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人才,综合英语课程的建设趋于走构建综合英语课程群之道路,使其相关课程能组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连环式课程群体,以便课程间的相互连接和配合有利于优化课程模式,整合教师资源,加强团队合作.为此,本文通过分析综合英语课程的定位和高校英语专业构建课程群的可行性,旨在探究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对课程群构建的促进作用,并通过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实现综合英语课程群的科学构建,从而提高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初练太极拳     
从事一般的体育运动如田径、球类、体操、水冰等项目,肌肉要用力,而太极拳这项运动与这些项目正相反,它要求行拳中,从精神到驱体全要放松,肌肉不要用力.由于这种放松,它能快速解除人的脑体疲劳,能有效地治疗由于精神紧张造成的各种疾病,如失眠、多梦、焦虑、健忘、神经性头痛、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等及循环系统的一些疾病,所以太极拳特别适合脑力劳动者这一人群,并且,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因此人的精神也就越来越紧张,由于精神紧张导致身体失调的人群也就越来越多,所以能使精神快速有效放松的项目--太极拳,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新世纪对化工人才的要求,对化工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形成以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研究性实验三大模块构成的新体系,提高了资源共享程度、设备利用效率和实验教学质量,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等级分类,论证建构主义理论适合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着重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提出新课程视野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动态设计的理念,并就“面向学习需要”的教学过程模型设计及教学反思设计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外语教学实践,在中国高等院校已取得很大进展。随着新教育技术的不断涌现,如何根据课程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是对外语教师提出的新挑战。因此我们在Laurrilard的课程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英语课程设计框架,并以一例综合利用网络和电子互动白板的英语写作课设计个案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我国目前GIS的教育现状以及社会、经济对GIS专业人才需求状况,阐述了襄樊学院GIS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和GIS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原则,提出了襄樊学院面向21世纪的GIS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和GIS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健康课程建设进行比较 ,旨在探索适应我国民族院校体育健康教育的课程新体系 ,促进民族院校体育教育的整体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