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心理学家在道德心理学中掀起情绪革命,有关科尔伯格的理性推理决定了成人道德判断的理论已然受到质疑,本世纪初美国心理学者陆续提出多种新的道德判断理论模型,本文介绍了由Greene提出的道德判断双加工模型,即道德判断是由两个系统控制的,一个是情绪系统,另一个是认知控制系统,两个系统具有相互竞争的关系,本文总结本世纪前十年有关功利性道德判断研究成果来理解道德判断的双加工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评价,以期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客观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情绪和认知在道德判断过程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传统的理性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是一个理性推理的过程,强调认知的作用;而社会直觉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是一个直觉过程,强调情绪的作用。G reene在二者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加工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是情绪和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现有的许多研究成果也证实了认知和情绪在道德判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双加工模型的提出为道德判断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以4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为案例地,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运用Smart PLS 2.0工具,实证检验了宗教山岳型景区游客敬畏情绪的启发及其对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游客自然环境和宗教氛围的认知评价显著正向影响游客敬畏情绪的启发;游客敬畏情绪的启发显著正向影响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道德判断在敬畏情绪...  相似文献   

4.
作为儿童社会认知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情绪认知,已经引起了心理学研究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阐释儿童情绪认知的定义,探讨儿童情绪认知研究的方法,探索儿童情绪认知的机制,梳理儿童情绪认知研究的进展,揭示儿童情绪认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对未来研究提出有益展望。  相似文献   

5.
作为儿童社会认知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情绪认知,已经引起了心理学研究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阐释儿童情绪认知的定义,探讨儿童情绪认知研究的方法,探索儿童情绪认知的机制,梳理儿童情绪认知研究的进展,揭示儿童情绪认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对未来研究提出有益展望。  相似文献   

6.
课题组采用文字阅读材料情绪启动范式,探究不同性质的道德情绪水平对大学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积极和消极道德情绪启动操作均有效,相比较于中性实验组,积极道德情绪组和消极道德情绪组被试的亲环境行为水平更高。实验结果证明,积极道德情绪可以引发大学生亲环境行为,消极道德情绪也可以引发大学生亲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兴学科--道德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了大脑中与道德相关的神经网络,对理性在道德功能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审视,特别强调情绪和直觉在道德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独特的道德发展观和整合的道德教育体系.该学科认为道德为大脑的功能之一,良好的道德需要健全的大脑、理性的思辨、健康的情感反应和敏锐的直觉判断,这些发现对如何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国外学者对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和双过程理论的论述,认为道德决策中的情绪和认知是整合的、相互作用的,并不是对立的,道德心理研究应将认知和情绪及其他社会因素相结合。由社会直觉模型到双过程加工理论的提出,为道德决策背后的认知-情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绪理解是儿童心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阶段是儿童情绪理解迅速发展的时期,它在儿童的社会交往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研究表明,儿童的情绪理解可分为基于面部表情的、愿望和信念的理解。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和家庭对儿童情绪理解的影响的研究也是研究者们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电车难题研究中,关于引起被试认知差异和情绪差异的因素,研究者主要关注年龄、性别、关系亲疏等变量,对情境人数这一变量鲜有考量.本研究通过连续变化电车难题中主岔道人数,将电车难题设计为数量上连续变化的问题,从而分析不同数量情境与被试的道德判断、恻隐之心三者的关系.结果表明:1.情境人数对道德判断、恻隐之心无显著影响.2.道德判断与恻隐之心显著相关.与做出非功利性选择的被试相比,做出功利性选择的被试更痛苦,更同情情境中的遇难者,也即恻隐之心更为强烈.3.男性和女性在道德判断上没有差别,在恻隐之心上有较大差别.具体来说,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多的痛苦,女性和男性均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同情.  相似文献   

11.
情绪诱发方法及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对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中,诱发出持续、稳定而又可靠的情绪是研究得以进行的前提,也是实验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详细评述7种情绪诱发方法的优缺点、论述了2种最新的情绪诱发方法的基础上,从要求特征、自我报告的偏差、积极和消极情绪强度的非对称性、个体差异、道德因素5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在情绪诱发中应注意的共同问题及其应对方法,并从情绪诱发材料的标准化、提高情绪测量的准确性等方面对完善和发展情绪诱发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谢欣  吴戈  林湘明 《科技信息》2012,(4):329-330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发现国内外现有的儿童瑜伽教材和教学模式与儿童情绪能力培养方法有效契合,论述了以瑜伽为载体培养儿童情绪能力的可行性,为儿童情绪能力的培养提供一种新型、有效的方式,以激发更多研究探讨瑜伽对儿童情绪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故事情境访谈法收集60名儿童数据,从情绪体验、情绪归因及情绪作用三个层面分别探讨4-5岁儿童的内疚情绪理解特点以及性别差异,并观察权威人物的评价是否能够促进儿童理解内疚情绪。结果表明:(1) 4-5岁儿童在情绪体验、情绪归因和情绪作用三个层次上均没有达到很高的理解水平;(2)情绪体验层次上,性别在违规内疚(χ~2=26.340,P0.01)和虚拟内疚(χ~2=6.345,P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加入人际评价后,男孩和女孩判断为负性情绪的人数均有所增加;(3)内疚归因层次上,性别在伤他内疚、违规内疚、虚拟内疚和虚拟内疚加入人际评价后四个方面差异不显著。在虚拟内疚情境下,在加入人际评价后,男孩和女孩回答补偿倾向的人数均有所增长。说明4-5岁儿童的内疚情绪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男生和女生对违规内疚和虚拟内疚的理解存在差异,权威人物的评价对内疚理解有促进作用。帮助幼儿提高在不同情境下的内疚理解能力,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更多重视。  相似文献   

14.
石道明 《科技资讯》2012,(12):224-224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进行很多的判断及评价,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对于道德的判断。社会直觉理论认为,人们进行道德判断主要是根据快速的道德直觉产生的。对于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本文仅从心理距离的角度进行探讨,依次讨论了什么是道德判断,以及心理距离因素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周鋆  丁芳 《当代地方科技》2012,(6):40-40,36
情绪表现规则是情绪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情绪表现规则的概念最早由Ekman和Fticsen在其跨文化研究中提出,从那以后,出现了许多关于情绪表现规则的研究。情绪表现规则制约着情绪表达行为的合适性。人们根据情绪表现规则调节或控制自己的情绪。儿童的情绪表现规则知识随年龄增长而发展,这种变化是认知、社会、言语和身体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复杂而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的情绪表现规则知识受人际背景、家庭环境、社交能力、情绪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儿童情绪社会化一直以来都是情绪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人们对儿童情绪社会化重要性的认识已较为深入,并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发展,但是对儿童情绪社会化心理机制的研究仍然缺乏。本文通过对儿童情绪社会化·心理机制的分析,提出儿童情绪社会化心理机制主要包括角色引导、社会比较和社会学习三个机制,以期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感戴情绪作为一种积极的道德情绪体验,不但具有鲜明的道德属性,而且有激发动机、激励及调控等道德功能.通过开设大学生感戴情绪课程,提升道德动力;设计大学生感戴情绪主题,增强道德激励作用;创造大学生感戴的心理氛围,发挥道德的调控功能,可以提升大学生感戴情绪水平,破解目前道德教育困境.  相似文献   

18.
研究探讨了孤独症儿童情绪状态理解能力及注意方式特点。选取13名孤独症儿童及13名智力障碍儿童、13名普通儿童,借助T EC技术及“思想泡”来考察他们对他人情绪状态的理解能力,结合眼动分析注意方式特点。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存在情绪状态理解障碍,在完成任务时对图片的注意方式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即忽视、回避情绪与社会性信息。这提示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不足、对情绪状态场景的注意方式异常。  相似文献   

19.
黑尔认为,伦理学的研究就是对道德语言的逻辑研究。道德语言是一种规定语言,其功能是指导我们的行为,所以道德语言的模糊歧义不仅会造成理论上的困惑,更会引起实践上的混乱。因此,道德语言的明晰十分重要。黑尔对道德语言的分析主要立足于对描述语言和规定语言的比较以及对道德判断和祈使句的比较。按照人们一般的思维模式,文章将从道德概念的分析开始,进而到道德判断,再到道德推理,介评黑尔对道德语言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听障儿童情绪理解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年级的调节作用,为提高听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建议。方法:采用调查法研究四到六年级的64名听障儿童和88名健听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和情绪理解能力。结果:1)健听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和社会适应水平显著高于听障儿童;2)情绪理解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在听障和健听儿童中的模式一致;3)年级对情绪理解和社会适应的调节作用显著,在四年级时情绪理解不影响社会适应,从五年级开始,随着情绪理解得分的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结论:听障儿童的情绪理解和社会适应水平与健听儿童之间存在差异,但并未出现发展阶段的落后。研究结果显示:在听障儿童社会适应的干预中,教育者应注重情绪理解的作用,抓住与社会适应密切相关的反思情绪的快速发展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