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白《赠汪伦》诗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关于诗中汪伦其人,今人唐诗选本皆注为“农人”。此说盖源于清王琦《李太白全集》所引南宋杨齐贤旧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醖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仍宝其诗”。王琦并录唐汝询言曰“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醖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之,情固超俗矣!”  相似文献   

2.
纵观中西方翻译史,有许多诗歌翻译家都对诗歌的可译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本文从几位中外翻译名家对该问题所持的观点出发,通过对中诗英译过程的分析,具体探讨诗歌是否可译。  相似文献   

3.
李白《静夜思》的英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了李白《静友思》的五种译文,尝试探讨汉诗英译的真谛。汉诗英译不应是亦步亦趋地复制和模仿原诗,而是在充分理解原诗内容的基础上,将原诗的韵致、意象和情愫跃然纸上,以求译诗像诗。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清平调》三章诗问世千多年来,注释家蜂起,各家所见不一,是三章难解亦难译的诗。作者较深入地研究了本诗,于文中提出了“花人合一”之说,并将其译成英文。本文阐述了作者这一观点:译诗者必须具有译诗的素质,诗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类交际空间的不断缩小、人类相互了解的不断深化而越来越可译。  相似文献   

5.
梁正长 《科技资讯》2006,(15):180-180
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接着简单探讨了可译性的问题。再就语音和构词上的不可译因素举例做了说明。最后对语音和构词上的不可译因素在学习语言上的作用做了一点说明。  相似文献   

6.
翻译实践中不时会出现无效翻译。"无效翻译"是指译者机械地处理源语中某些特殊语言形式,导致译文缺少可读性。无效翻译的产生往往缘于源语中的所谓不可译元素:韵律、字形结构的拆解、文字游戏、双关语、谜语等等。不可译性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同语言固有的文字本身的书写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习惯以及文化差异所致;然而"目的论"者认为,通过一些非常规手段,可译与不可译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即通过译者的创造性工作,一些貌似不可译的言语现象也可以在目标语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7.
在数千年的人类翻译史中,与直译和意译之争一样,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始终是翻译家争论的一个焦点.尽管可译派和不可译派都有自己的理据,但纵观整个翻译史,持可译论的翻译家无论在人数还是建树上都是胜利的一方.在文学翻译领域.自但丁以来就有这样一种观点,由于文学作品的内涵既在形式又在内容,还涉及文化内涵.因此文学翻译是不可行的.笔者认为,由于全人类共同的生理和心理语言基础、语言功能基础、沟通人类思想的同构机制以及语言的代偿性.形成了足以抗衡语言相对性和特殊性的不可译性.在翻译中,如果能适当地运用翻译补偿.就能从一定程度上实现文本,不论是文学作品或是科技作品的可译性.(夏廷德,2007:32)本文试图通过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补偿的运用及其效果,论证文学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8.
从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到翻译的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关于意义的判定问题。意义的不确定性必将导致翻译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能说明翻译是不可为的,不能成为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为我们从哲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本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李白诗歌《夜宿山寺》的内容,应为李白少年诗作《上楼诗》的内容,而《上楼诗》实为李白上绵州越王楼诗。李白中年在蕲州黄梅县所作《题峰顶寺》来源于宋代邵博《邵氏见闻录》、赵德麟《侯鲭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等书。现行小学语文课本等出版物中的李白《夜宿山寺》存在张冠李戴、文不对题、不合情理等问题,应予纠正,还李白《上楼诗》和《题峰顶寺》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兼容并包文化氛围下孕育出的两朵奇葩,他们的山东之作无论题材内容,还是风格意象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李白取材广泛,随处着笔,主要描写求仙、任侠及帝师形象,诗风豪放飘逸,意象丰富,深深地烙上了齐文化的烙印.杜甫积极乐观,对仕途充满信心,作品包括狂放漫游的写景诗,更多的是蓬勃昂扬的言志之作以及稍流露出的仁者情怀,多为温雅雄浑之作,呈现出沉郁的端倪.意象活泼灵动,体现出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印迹.  相似文献   

11.
许渊冲教授的译本和Bynner的译本,在再现原诗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心理描写三方面均作了不同的努力。Bynner译本较许译本形象些,但许译比Bynner译更具形式美。此外,许译在再现原诗的意境上也比Bynner译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2.
句式的运用突出显示诗与骈文的体制特点:诗语句式一定,骈文参差四六,又或间取三五;二体俱用四六,然<诗>之四言,绝多散语,而骈四为偶,结构整练;诗之六言,声气甘媚,节奏平板,骈文变化结构,取用虚字,化去板滞;骈体四六偶俪,其式错落不一,造语益为灵活.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认为,杜诗《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写于大历三年荆州。这是错误的。从读诗所宫及的“西江”、“扬雄宅”、“长宁”、“夏日”并结合历史典籍来考证,该诗应写于永泰元年泸州。诗中的杨长宁与杜甫有一定的交往,与戴叔佗等颇熟。该诗是一首应酬诗,其写作技巧较为圆熟,是杜甫应酬诗中质量较高的一首。  相似文献   

14.
那逊兰保是清代蒙古族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二人虽生活于不同时代,但却有相似之处:出身官宦人家,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大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理想生活。二者的不同之处为那逊兰保作品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李清照的作品则较多表达了悲愤和愁绪。  相似文献   

15.
衔接是构成语篇的语义概念,语篇连贯的关键在于合理使用各种衔接手段。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衔接手段,但又各不相同,英汉互译较复杂的工作是对衔接手段的处理,译文的质量高低取决于能否正确处理衔接手段。以萧红的《当铺》及张培基的译文作为语料,以韩礼德和哈桑对衔接手段的分类为基础,进行英汉语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能提出一些对翻译有所帮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李白诸多有关诗作在内的大量历史资料和事实可以证明 :李白诗中的“鲁门”、“东鲁门”和寓家附近之“石门” ,同指故鲁国北界防门阳关 ;李白诗中的“鲁东门” ,系指位于山东费县旧县城东面的故鲁国东界之防门 ;李白山东寓家之地非为同处鲁西南平原的旧说任城或新说兖州城 ,而是为座落于徂徕山西南隅、牟汶河东岸、古鲁道之上的故鲁国北界防门———鲁门 (一名阳关 )东侧 (在今南阳关村附近 )。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从文艺的本质、文艺的创造性以及文艺的社会作用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摹仿说”的不同内涵。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根据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对柏拉图的理论进行改造的结果,因而更具有进步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明隆庆五年 (15 71) ,豫章朱多?夫容馆重雕宋版《楚辞章句》本 (简称夫容馆本 ) ,是海内公认的善本 ,历来为《楚辞》校勘界所推重。清乾隆十五年 (日本宽延三年〈1740〉) ,日本学者庄允益曾校刊王逸《楚辞章句》单行本 (名《楚辞王注校本》 ,简称庄本 ) ,其文字与海内传本多有不同。今校庄本、夫容馆本之《离骚》部分 ,就有异文 117处。勘比结果 ,庄本的讹误率大大低于夫容馆本 (特别是它的王逸注文部分 )的确朝”独存王氏之旧”的目标大大迈进了一步。因此 ,笔者以为庄本的校勘价值在夫容馆本之上  相似文献   

19.
语言动态顺应论可从文化的多维度视角阐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差异.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辜鸿铭和安乐哲的《论语》两译本进行了对比,认为辜鸿铭是顺应其传播儒家文化并得到西方尊重的目的而采用"归化"策略;安乐哲则是顺应文化平等尊重、相互融合的背景而采用"异化"策略.二者的译介实质都是文化翻译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