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小武》是贾樟柯的处女作,他以冷峻、客观、真实的电影镜头刻画出中国“当下”的人情风物。影片对小武的友情、爱情、亲情分别进行了描述,反映了底层社会小人物的怨恨心理,折射出第六代导演对传统电影的宏大叙事结构、超现实人物、历史语言式叙事的颠覆精神。在这部后现代味十足的电影中,我们看到了贾樟柯那反叛传统电影的眼神,听到了边缘小人物内心的怨恨诉说。  相似文献   

2.
电影与空间的互动催生了电影地理学。在电影地理学的观照下,发现除了“故乡”汾阳和个别都市,山城重庆在贾樟柯的多部电影或广告片中反复出现。经由贾樟柯的创作,现实重庆与电影重庆双向互动,并呈现出别样的地域审美与电影诗学。重庆的空间单位、空间重合体、省略或组合的总体空间分别通过深化、扩展、增强贾樟柯电影的空间叙事,从而使重庆依山傍水立体的空间得以影像呈现。重庆独特的定调音、信号音、标志音构筑了贾樟柯电影的听觉叙事,使得重庆的音景得以艺术再现。重庆对国家工程、社会暴力、务工潮的时代见证激发贾樟柯电影的再叙事,从而完成其现实观照的诗性表达。  相似文献   

3.
贾樟柯电影《世界》中的“贾樟柯世界”表现的是后现代景观与前现代文化的纠葛和杂糅,突破了我们习惯的欣赏模式,其在小人物的灰色悲欢的选择与冲突上,体现了艺术和商业之间的艰难抉择。  相似文献   

4.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的贾樟柯,在其电影中巧妙地运用了流行音乐,作为个人电影的标志、个人对生活体验的追忆和表达.贾樟柯电影的流行音乐主要是只利用现成的歌曲,而不是原创的,也不是纯乐曲.他一般情况采用镜头内部发声即有声源音乐而极少用声画分离即无声源音乐的配乐形式.有意设置流行音乐参与影片叙事和揭示主题思想,并强调其听觉效果、营造情绪氛围、反映生活的时代特征和突现画面意义.  相似文献   

5.
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6.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7.
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8.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9.
从电影独立工作者到国家电影局承认的导演,贾樟柯终于走出"地下"获得了合法的文化身份.这当然可以用"中国电影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豪言一语概括,但当把这段从地下到地上身份转换的经历置于文化研究的视阈下加以放大、解读时,可以看到以贾樟柯等为代表的中国新生代电影人处于先锋与大众、西方与本土、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尴尬境遇,以及当前中国电影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的哲学沉思,来观照贾樟柯电影对生存的独特表达。文章认为,贾樟柯的电影展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尤其展示了他们因缺失"识别如此境况的能力",而带来的"后悲剧性";精神家园的破碎,更是使他们成为永远"在路上"漂泊的零余人。非"诗意地安居"的生存表达,是贾樟柯电影关注底层生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1.
当代美国独立电影以其不同于主流好莱坞模式的风格,在国际电影节屡获大奖,其艺术水准达到相当的高度。《大象》在2003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取得巨大成功。本文通过对影片影像特征的剖析,寻找其获得成功的后现代叙事风格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张晓君 《科技咨询导报》2009,(13):237-237,239
自短片《私酒贩子》(1904)和《黑手党》(1906)以来,黑帮题材已在美国银幕上活跃了一百多年,有着悠久的类型电影传统。《黑道家族》作为近年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黑帮题材作品,它与许多美国黑帮电影都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但作为一部电视剧,它又与黑帮电影有着不同的美学追求。它借助电视剧的篇幅优势,拓展了作品的叙事空间,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的黑帮角色,展现给我们一种后现代的平民视角.  相似文献   

13.
单纯的图像具有信息集成的特征,使单纯的视像陈述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因而电影有必要在视觉化的叙事中加入言语因素,而将言语录制为声音,与视像同步,二者以往全相伴的方式进行两种叙述则使电影实现了讲述复杂故事的可能。电影中声音可分为同声、画内音、画外音三种,而声音叙事在整个电影叙事的功能主要有命名、链接镜头与场景、讲述视像之外的行动与事件。声音叙事的出现与发展有力弥补了单纯的视像叙事所具有的缺陷,同时,声音化的叙事又常常超越视觉画面的讲述,它大大增加了电影叙事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是他第一部真正在院线放映并引起广泛关注的故事片。贾樟柯力图在艺术上求新求变,让影片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显得与众不同。同时,贾樟柯运用了大量的符号和隐喻来保持自己的一贯风格。在对技术和技巧的追求中,贾樟柯对中国普通民众的命运的关注一如既往,体现他对中国的深情和热爱,也体现他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风骨。  相似文献   

15.
以破坏、消解和颠覆为根本任务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传统文学的否定和超越。本文论述了后现代文学的产生根源,后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并结合作品从作者,叙述和语言的审美角度分析了后现代文学作品对作者,传统叙事及文本中心意义的消解与颠覆。  相似文献   

16.
贾樟柯的新作<三峡好人>为他带来了巨大声誉.电影<三峡好人>展现了自三峡水库修建后所带给库区的巨大变化.从镜头语言的话语功能上看,<三峡好人>具有以下的艺术特色:关注现实,反映当下的社会问题;关注平凡事,以普通人作为主人公;关注细节,传递生活的诗意;荒诞的画面,现实与梦幻的交融.本文通过对<三峡好人>中富有特色镜头话语功能的分析,为我们理解和再认识贾樟柯的电影提供了另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叙事理论在多元化的语境之下形成言语研究模式,强调在多种社会关系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因此也形成了多样性,不能准确定义的叙事理论;而传统的结构主义叙事理论更多地是寻找一种具有概括普遍性特征的理论,是一种语言模式的研究。叙事理论发展到后现代所产生的问题,所提出的对传统叙事学的质疑,追根溯源可以回归到索绪尔所提出的语言和言语问题的本身。  相似文献   

18.
谢晋电影创作的泛亚意义,可以"家国"模式、文化"原乡"与离散叙事为切入点加以讨论.<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为代表的家国一体化叙事源自中国电影的传统审美经验,丰富了亚洲同类型电影的美学形态.<最后的贵族>开启了导演的创作转型,在疏离政治宏大叙事的同时,尝试拓展个体经验之外的影像表述.论文以泛亚电影语境中的离散书写为背景,通过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的比较阅读,分析<最后的贵族>与亚洲电影"离散"叙事的类型对接,由此凸显谢晋电影的泛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网络文学显现“媚俗”的双面特性。回应后现代消费主义需求,网络文学媚俗以享乐姿态渗入日常生活,在文化工业的操纵下呈现零散化、平面化的特质。同时,网络文学媚俗内含一种逆托邦幻想,以自主性姿态进行怀旧叙事,以重建现代性家园。在“沉溺当下”与“回到过去”的张力之维中,怀旧叙事和消费主义叙事合二为一,危机与生机潜流共同涌动,促进网络文学步入真正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价值,体现在冲击了传统观念、增加了电影类型和丰富了电影技术等方面,对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