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客运专线车站换乘枢纽内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布局、能力匹配等,直接影响着各种流线的顺畅程度、乘客的换乘效率等,不仅体现了铁路的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而且直接影响到铁路旅客的集散能力和效率,以及城市客运交通体系的服务水平等。因此本文对客运换乘枢纽内的换乘设计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客运换乘枢纽旅客交通方式选择分担率,对换乘枢纽旅客交通方式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交通方式选择是道路交通网络基础特性、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布局特性等客观因素以及旅客出行特性、旅客偏好等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直至均衡的过程。依据效用最大化理论,在交通方式选择行为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感知和态度2个心理变量,构建了随机效用函数模型,并对模型求解。选取某换乘枢纽站的3种交通方式为调查对象,抽样调查了各交通方式的属性值,量化分析了各因素对交通方式选择作用的大小,对各交通方式的分担率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效用最大化能很好地反映旅客在选择交通方式时的决策过程,从旅客的个体出发,综合考虑旅客个体行为能较为客观地计算出不同交通方式的分担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城市客运枢纽作为综合客运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内容就是研究枢纽的换乘需求. 将交通网络抽象为分层网络,在随机用户网络均衡理论基础上,分析城市交通网络中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构造出行费用函数,提出了相应的变分不等式模型和枢纽换乘流量的计算方法. 根据城市出发地目的地数据,通过外部变量的变化,得到城市客运枢纽换乘需求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加以分析,以期改善客运枢纽的换乘能力. 最后结合一个算例,研究了外部变量的变化对城市客运枢纽换乘流量需求的关系,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研究结论为城市客运枢纽换乘需求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高铁客运枢纽换乘客流分担率的精准辨识,研究结合多模式公共交通大数据,提出了一类基于广义出行链的高铁客运枢纽换乘方式选择模型.通过对不同公共交通方式换乘阶段的关联和融合,提取以高铁客运枢纽为端点的个体广义出行链,分析高铁客运枢纽换乘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综合考虑高铁客运枢纽乘客的个体经济社会属性、主观心理因素及其个体...  相似文献   

5.
城市客运换乘枢纽设施布局效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经济学中效用分析法,通过寻找枢纽内存在换乘的任何2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关键路径,建立枢纽内设施不同布局方案的效用损失模型,以此评价和优化枢纽内设施布局方案.该效用损失函数充分考虑了居民换乘导致出行时间和费用的增加以及舒适性和方便性的损失.并结合深圳市世界之窗换乘枢纽站设施布局方案,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铁站厅层设置为地铁接驳的室内公交站点能有效地提高枢纽的换乘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各交通方式的分担率,以RP/SP数据为基础,引入随机效用理论,考虑时间、费用、出行目的和收入4种因素对方式选择的影响,构建了综合客运枢纽内多方式两两交叉换乘分担率模型,并应用于深圳福田客运枢纽。应用结果表明:公交与地铁等公共交通方式分担了将近80%的客流,周末出租车分担率显著高出工作日;模型能够更有效地计算枢纽内一种交通方式换乘某一特定交通方式的选择概率,并计算枢纽内各运输方式的换乘分担率,为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7.
针对铁路客运网的客流分配问题,以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为基础,由各OD间多条旅客出行路径构建铁路客运网.采用广义的旅行费用作为旅客出行路径综合总阻抗的度量,考虑不同铁路线区间客流输送能力和旅客出行路径综合总阻抗,提出不同铁路线区间客流输送能力饱和熵与旅客出行路径综合总阻抗熵等新概念.建立了以OD客流量守恒、旅客换乘次数限制以及客流量非负限制为约束条件,铁路旅客输送能力与旅客出行需求尽可能匹配的客流分配优化模型.根据区间客流输送能力和旅客出行路径综合总阻抗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程度,提出了基于组合熵优化的客流分配迭代优化求解算法.算例表明,利用该客流分配模型和算法能够得到更有效更细致的不同出行路径的铁路客流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8.
针对旅客联程运输中旅客中转换乘行为,构建了多项Logit(Multinomial Logit,MNL)模型进行刻画分析.首先,设计了陈述偏好(Stated Preference,SP)调查问卷进行数据采集;其次,基于MNL模型对联程中转旅客的城市枢纽间换乘行为进行建模,并利用Biogeme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最后,计算出各方式的分担率并与实际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出行目的、行李大小等因素相比,联程旅客个人特征(年龄、职业、收入等)的影响最为显著,考虑了旅客个人差异的MNL模型拟合误差在1.5%以内;此外,旅客对交通工具拥挤度、舒适度、班次数量以及准时性的关注程度也影响了其选择行为;联运旅客对时间效率尤为关注,超过50%的联运旅客选择地铁,当公交出行时间下调0%~20%时,可以一定程度上将换乘地铁的联运客流转移至公交上.研究结果对于枢纽间换乘需求预测、多方式协同调度以及提供旅客个性化出行服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资料收集、现场座谈、实地踏勘等调查方式,对我国目前正在运营的将近20个典型综合客运枢纽的客流进行调研统计,着重分析深圳北站、天津站、北京南站、南京南站的典型布局模式.依据综合客运枢纽内客流的换乘方式,对我国现有的以铁路为主导的衔接布局模式进行分类,对比分析了不同换乘方式之间衔接布局模式的优缺点,并对各种布局模式的适用范围进行了界定.结果表明:我国综合客运枢纽布局模式主要分为平面一体式布局、平面分离式布局、立体式布局以及综合式布局4类;随着城市综合运输服务水平要求和社会公众满意度需求的不断增强,未来发展优势较为明显的是立体式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0.
鉴于以往研究中对于异质性特点考虑的不足,引入潜类别分析理论对中国客运市场中休闲旅客的出行选择行为进行研究.设计了旅客出行选择的潜类别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拟合方法,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了针对休闲旅客的大规模SP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通过MNL模型和MMNL模型的拟合验证了休闲客运市场中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异质性的存在,进而,通过潜类别模型的拟合将休闲客运市场进一步划分为3个细分市场,并从模型的标定结果出发,进一步明确了各个细分市场的偏好特点与组成特点.  相似文献   

11.
铁路中的换乘车站如果发生突发事件,会造成路网中部分列车到达换乘站晚点,晚点超出一定范围时与之接续的列车将不再保持接续关系,导致旅客无法完成换乘且接续列车晚点。本文建立了基于均衡和接续的路网列车运行调整模型,调整后使列车到达终点站的时刻与原计划时刻偏差最小并且总延误时间最小。使用Gurobi优化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调整后的运行图能够有效缓解突发事件对列车运行造成的影响,且晚点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列车接续能够保证旅客的顺利换乘。  相似文献   

12.
客运车站环境的监测对于保障车站安全运营和为旅客提供舒适出行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客运车站环境监测全覆盖策略,依据被监测区域中已部署的传感器节点对区域进行Voronoi划分,计算Voronoi图中三角形的覆盖比,提出基于Voronoi三角形覆盖比的全覆盖算法,该算法通过逐个添加新的传感器节点修复覆盖空洞.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实现监测区域全覆盖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小由于大量部署传感器节点所造成的覆盖冗余.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公交网络和交通供需关系入手,分析了城市公交网络的设计准则,从而对城市公交网络优化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公交换乘枢纽的研究,分析了公交换乘枢纽换乘影响因素,提出了城市公交换乘枢纽布局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型枢纽机场对周边中小机场的"虹吸效应"所产生的中小机场旅客量不足、枢纽机场日益拥堵等问题,提出了一个优化运营方案:调整机场航班频率与票价,引导中小机场旅客选择中小机场出行.基于Logit模型分析中小机场旅客出行选择行为,以票价和频率为竞争策略变量,建立枢纽机场和中小机场的非合作博弈模型,给出纯策略和混合策略Nash均衡解的存在性和计算方法.最后结合实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均衡条件下的航班频率与票价有利于提高中小机场旅客出行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从空间维视角提出一种区域城际旅客出行意愿特征的分析方法:以经济学需求理论为支撑,引入radiation模型,并应用ArcGIS软件进行变量标定和模型求解,在此基础上对求解结果进行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实例,模型求解结果与经济联系强度及公路客运OD量数据具有高度相关性,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通过空间插值分析结果可见:城际旅客出行意愿呈现带状分布,东西向的出行意愿高于南北向;城际旅客出行意愿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实例分析结果可以为解决境内、过境交通流剥离和交通建设时序问题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客运枢纽场站服务水平,归纳总结出租车蓄车场上客区服务台布局类型,引入排队论方法,构建了考虑旅客体验(旅客排队长度、时间、最大走行距离)及组织方管理难易程度(上客区面积)的多阶段多目标整数优化模型.以南京南站为例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模型能够使综合指标优化42%.此外,相较单一布局下的优化,综合考虑多种布局的方案优化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国家层面综合客运枢纽的运行效率,充分分析枢纽等级和需求层次的对应关系,考虑城镇化发展阶段客运需求的不确定性,构建了基于有能力限制的层级选址模型和随机p-鲁棒(p为相对后悔值限定系数)的综合客运枢纽布局优化模型.设计免疫克隆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算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分层布局方法比非分层布局方法更优,当p小于分层随机优化模型所有情景中的最大相对后悔值时,分层鲁棒优化模型求解结果的鲁棒性比分层随机优化模型更强,设计的算法比优化软件CPLEX更高效,同时p的取值、枢纽覆盖范围和情景概率对枢纽布局方案产生较大影响.分层鲁棒优化模型能为国家层面综合客运枢纽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铁的快速发展,给公路客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提高公路客运企业竞争力,结合中长旅客出行需求和发展态势,笔者从旅客特性、出行特征、运输方式特性等角度,分析了旅客出行行为偏好影响因素,构建了基于非集计的多元Logistic旅客选择方式回归模型。论文依据北京公路客运数据,对0~400km和400~800km的中短途和中长途旅客出行选择行为进行了敏感度分析实验。实验表明,0~400km中短途出行的旅客对便捷性和准时性的敏感度高,而400~800km中长途出行的旅客对出行费用、出行时间、舒适性和安全性的敏感度高。  相似文献   

19.
综合客运通道设计的双层规划模型及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综合客运通道的网络结构,分析了通道内旅客出行的广义费用函数,将运输成本、安全性、舒适性等服务属性作为出行阻抗的度量因素,以添加新的旅客运输方式为手段来优化旅客运输网络,设计了综合客运通道离散型网络优化设计问题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以网络容纳的OD需求量最大为目标,下层模型为用户平衡问题.采用分支定界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通过算例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根据结果比较各方案的单位投资额所引起的网络容纳OD需求增加量,进一步从投资效率角度解释了方案的优劣,分析表明,该模型和算法能够得到综合客运通道网络优化设计的最优投资方案,为建设决策部门提供定量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在综合运输路网中增加虚拟的节点和虚拟路段,将交通方式间的转运(换乘)延误当做路段阻抗处理,通过使用现有的交通分配模型和算法去处理带有转向延误(换乘)的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