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不饿不吃 吃有许多原因,士。无聊、痈惫、失意和爱好等。饥饿在其中往往不起重要作用c而苗条的人不一样,她们不受外界刺激,不拘泥于固定进餐时间或者传统习俗。她们只听从自己身体发出的饥饿信号。只有感到饥饿,她们才会进食、但是,不要忽视真正的饥饿,因为在饥肠艳艳时人反而会吃得大》义量少无须忌口 胖子与痉子的食物大同小异,但是胖子总是吃得太多。苗条的人什么可口的饭菜都吃,但是吃得很少,因为她们重视质量。3。乞甜食不要自责 丰满的女性往往会陷入恶性循环:她们吃了些“禁吃的东西”僚何一种可。的甜食)之后,会感到内…  相似文献   

2.
鱼竿与鱼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遇到一位手里拿着一篓活鱼和一根鱼竿的长者。长者分别恩赐于他俩,其中一人要了一篓活鱼,另一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在原地架锅煮鱼,狼吞虎咽地美美吃了一顿。但第二天、第三天……他又开始忍受饥饿,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得到鱼竿的人,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蔚蓝色的大海时,已经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不久,他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大海而撒手人间。另有两个饥饿的人来到长者面前,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的恩赐:一篓鱼和一根鱼竿。但他…  相似文献   

3.
从1969年2月15日到4月15日,4位美国科学家住在一座“海底屋”内生活工作,前后共60天,一直没有浮出水面。每天早上醒来,他们就看见阳光穿过穿梭来往的银灰色针鱼群射下来,闪烁不定。从塑胶圆窗孔望出去,见到黄色的鲷鱼在环绕他们那座海底屋的活珊瑚花园中觅食。这4位“海洋人”吃过早餐后,背上潜水器从防鲨廊出去,进入安全潜游水域,与鲐鱼、琥珀鱼、青蓝的鲟鱼、各种鲜艳彩纹的雀鲷等邻居一同戏水。“海底屋”的结构这4位“海洋人”是在进行一项海底生活实验,叫作“玻陨石1号”。这项实验之所以取名为玻陨石,是因为在地球上发现的一种像玻璃…  相似文献   

4.
血糖高的人,比正常人更容易发生肥胖、心脑血管病和癌症。很多人非常努力地控制主食、设计菜谱,却很可能忽视了高血糖的重要帮凶——晚饭吃太晚。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晚餐吃得晚,对血糖来说是种灾难。晚餐是如何影响血糖水平的?想要控糖,在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什么?这就为你一一解答。  相似文献   

5.
王艳菲 《科学之友》2005,(12):71-71
一日三餐的就餐习惯,好像是约定俗成的,但实际上.如果你超过5h不吃任何东西。就会饿得失去控制。反而顾不得健康目标和营养观念,看到什么就吃,无法抵抗食物的诱惑。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发觉,饮食讲究少食多餐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相似文献   

6.
胖瘦天注定?     
<正>身材是胖还是瘦,不光是吃的问题,科学家正在探索其中的奥秘。我的一个朋友是那种大多数人都会妒忌的人。他一顿晚餐可以吃三个人的食物,但体格仍然雷打不动地保持纤细。他一周只打一次网球,但若让他参加半程马拉松,他会比那些苦苦训练了好久的人还要快地跑完整个赛程。有一次他去做了全身扫描,随后被告知他的体内和皮下的脂肪低到前所未见。  相似文献   

7.
据调查,每十个年轻人中就会有三个有吃夜宵的习惯。还有不少人会在睡前吃一些点心糖饼之类的。这是否会由于我们在睡眠时无法消耗掉这些热量而导致肥胖呢?营养学家告诉我们,这要视情况而定,夜里很晚才进食一般不会导致脂肪增多,除非你当天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了你平时的热量摄入量。但应该注意,夜里进食是否导致体重增加要视你食用的是何种食物而定。很多人在吃晚饭时想吃点别的什么换一下口味,他们会吃一些冰激凌、油炸土豆条。夜里食用这些食品往往会致人肥胖。  相似文献   

8.
贿赂之行古已有之.然而,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对贿赂之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妨回望古时的一些清官廉吏,他们的品行和做法依然值得今入学习和借鉴. 公孙仪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宰相,他有一个爱好,就是特别喜欢吃鱼.于是想求他办事的人纷纷送鱼上门,却都被公孙仪一口回绝了.他的弟子很不理解:“您素来酷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呢?”公孙仪说:“吃几条鱼固然微不足道,但假如我收了别人送来的鱼,就要迁就于他,就会腐败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到那时,我再想吃鱼,这些人肯定不会再送给我了.现在我不收别人的鱼,倒还可以安稳地做丞相,自己能够经常买鱼来吃.”  相似文献   

9.
饮食方式与性欲英国心理学家最近指出:过分考究及对所吃食物忧心忡忡的人,与想吃什么便吃什么的人相比,差异很大。研究人员说,随意爱吃啥就吃啥的人,精力更加充沛,没那么多内疚感,性欲因而也可能更加强烈。相反,过分考究盘中餐的人,明显没有强烈性冲动。同样由于性欲较低,这种人往往饮食难以节制,吃得过量,事后感到内疚,故在颓丧、疲倦和受到精神压力时,更可  相似文献   

10.
一日三餐的就餐习惯,好像是约定俗成的,但实际上,如果你超过5 h不吃任何东西,就会饿得失去控制,反而顾不得健康目标和营养观念,看到什么就吃,无法抵抗食物的诱惑.  相似文献   

11.
人的饥饿感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生理学家已经研究了一个多世纪。有人会说,饥饿不就是因为缺少食物吗?可是,我们要了解的是,在我们感到饥肠辘辘时,我们的机体内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变化?  相似文献   

12.
劝告肥胖者的人从来不乏其人,不管谁——朋友、杂志,甚至家庭医生——劝告,总是一个样:少吃点,体重就会减轻。好吃的人老是坚持说,这种原则不正确,而现在许多科研工作者开始支持这些人的说法了。对肥胖症的新的研究表明,体重的增减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控制热量的问题。人的胖瘦不只是同吃什么有关。  相似文献   

13.
阴谋     
摊蛋吃得弗尔姆很难受。大清早,他不得不在办公室里四处翻腾,找些药来抚慰自己的肠胃。下午,他提前下班,回到家里就骂了自己的老婆。 “你在摊鸡蛋里放了什么该死的东西,爱尔维拉?我差一点儿就吐在办公桌上了,幸亏及时冲进厕所。” 弗尔姆太太眼瞅着地板,很平和地说:“可我吃了没事。” 她是个小个子、很文静的女人,就站在那里,溶化在家具和墙壁中间。  相似文献   

14.
有不少人,特别是男性,刚一跨入中年的边缘就开始掉头发,无论抹什么“再生精”,还是吃什么“生发药”,几乎是一点不见效,真是令人苦恼。 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其毛囊  相似文献   

15.
江崇峰 《科学之友》2007,(15):62-63
要了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首先要了解我们每天都在吃什么.早餐是我们一天中最早摄入的营养,通过早餐我们能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个有趣的现象历久弥新,那就是公众的饮食习惯是最需要科学指导的,可它又是科学家们最指导不好的。互为借鉴、凭空臆断的所谓"研究"、"指南",无法深入到科学层面,带给公众的无疑是自相矛盾和无所适从。难怪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人重复着著名讽刺作家马克·吐温的名言:"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让食物自己在肚子里论高低去吧。"  相似文献   

17.
要保证我们星球上几十亿人口有营养价值丰富的食物,消灭饥饿,特别是由于缺乏蛋白质而引起的饥饿,这是困难的,非常困难!但是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合成食物。而要制取合成食物,必须简化食物链环节。有一门科学叫“生态学”。它的研究历史不长。这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存在的诸系统的科学。食物系统便是其中之一:太阳能——植物——动物——人。人吃动物的肉;动物吃植物,植物生长靠太阳能。这四个环节组成一个食物系统,也叫食物链。这个天然的食物系统效应是很低的。作一个设想,有一个小孩整年(从12岁至13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学习机     
王传善 《科学通报》1965,10(12):1035-1035
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机器的发展趋势是结构愈来愈复杂,性能愈来愈灵巧,目前,在许多场合已经能帮助或部分代替了人的工作。在某些具体的工作中,机器还超过了人的生理限制,例如,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就大大地超过了人的计算速度。但无论如何,所有现在的机器都只能严格按照人所规定的办法(算法)来进行工作。机器的设计者对他的产品将来的性能、能干些什么事、怎么干法等等,事先是完全知道的。在生物界中,情况就很不一样。我们完全无法预料一个新生婴儿成长之后将会是怎  相似文献   

19.
<正>18岁的小刘今年刚考上大学,开学时参加义务献血,谁知竟在验血时被查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医务人员发现,他有可能在进入大学前就被感染了。询问后才得知,原来他高中时被一位叔叔诱惑,发生了性行为。后来叔叔把他带进了同性恋圈子,他又与多人发生过同性性行为。所以,医务人员无法追踪到究竟是谁把病毒传染给了他,也难以判定他是什么时候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  相似文献   

20.
正说起国民风味沙县小吃,熟悉的就像自己的手机里装的App一样,闭着眼睛也可以清楚地知道去沙县小吃里吃什么。沙县小吃很早就在全国各地撒网,上至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下到一些连地名都有些陌生的三、四、五线城市,甚至在大一些的乡镇上都有一两家。提起福建沙县小吃,很多人并不陌生,吃过的人都会说"沙县小吃啊,到处都有的小吃店,环境看起来不是很好,出来的食物从视觉上也不觉得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